行走在“背景”的天空下
2017-07-25金彩虹
金彩虹
【摘要】语文课中背景知识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中的背景知识?笔者通过“课始介入、课中相溶、课尾拓展”三个板块进行阐述,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激活文本,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挖掘背景;介入背景;开发背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独的文本,它的篇幅是不长的。也就是说,一个作品直接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它既不可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全部,更不可能是对现实的整体反映。它只能是作者主观对客观现实的部分或某一方面的反映。如果在理解课文时脱离了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生平等,就难免造成对作品理解的偏差甚至失误。孟子也曾经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即“知人论世”。同理,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文本,根据得到的背景资料的内容,把背景资料的运用放到相应的教学环节当中去,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使教学过程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
一、课始介入,开启课文学习的导航仪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和从事学习活动的。课前讲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猫》这篇课文时,简单介绍老舍的简历后告诉学生:“老舍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文学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更了不起的是,他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风趣幽默、纯朴亲切,有人说读他的文章就像他在和你亲切地讲话一样。他一生中除了写作,最喜欢的就是养花和养猫(出示猫图)。他养过许多只猫,他曾经让他的猫招待客人,有一次,他的猫死了,他竟然为他的猫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出示图)他还为他的猫写文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听听他跟我们谈了猫的一些什么。”板书课题后教师开始讲解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背景介绍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课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平时对猫的喜爱,“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再来感受课文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我们都知道情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感情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做足背景材料的铺垫,把丰富的背景资料与文本联系融合,使教材“由薄变厚”,利用课文背景中角色、事件出现、知识、人物轶闻趣事,盘活文本,激发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背景铺垫,就像一个起搏器一样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二、课中相溶,穿越时空隧道的时光机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这样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感受和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领悟作者的心境是多么重要。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教师钻研时,不仅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更应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在文本显情露意处,恰到好处地借助音乐、图像、史料等背景,造境设景,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细流或洪涛产生共鸣,使学生、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让情感达到一个最高点。
在新教师汇报课上,一位教师选择了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此文由“圆明園昔日的辉煌”与“毁灭”两部分组成,虽然题为“毁灭”,但在文章的结构编排上,“辉煌”部分却占着大篇幅,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这里大有深意。年轻的新教师采取的是如下的设计:第一板块,一开篇就用了大量的影片史料重现昔日圆明园是如何惨遭“烧、毁、掳、掠”的。在光影交辉中,学生犹如看着普普通通的影视作品,在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关注的是英法联军滑稽的动作和装扮,全然没有痛惜和愤恨之情。第二板块用极少的时间学习了“昔日辉煌”部分。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完全背离了课文的宗旨。相同的一课,学校的另一老教师这样处理:同样两个板块,教师通过看图、联想、情境朗读带着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圆明园的英姿与无与伦比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一种骄傲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接着,在学习第二板块时,教师适时介入了与前一新教师相同的史实材料,因为有了之前的“美丽绝伦”的铺垫,当“毁灭”揭开一层层面纱的时候,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更加增添了对英法联军野蛮行径的无比憎恨,进而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唤起振兴中华、发奋图强的内心需求。
同样的课,同样的背景材料,只是介入的时间和顺序不一样,就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不得不令人深思。可见,课文背景的活用,能教活文本,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索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成了深入理解文本的切入点,深厚的感悟就在相互映照的多重情境中交错而生。这样的背景介入才能起到“穿越时空隧道”的作用。
三、课尾拓展,激活静态文本的助推器
有的背景知识是学生未知的,也可以用这扇窗口再开启阅读的渠道,使学生学习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东方之珠》一课“资料袋”的内容是:香港曾经被英国强行租用99年,1997年7月1日,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了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府赠送了一座紫荆花镀金雕塑,作为特区政府成立的礼物……在引导学生读文领略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风采后,下课前让孩子们再读一读“资料袋”,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香港为什么会被英国租用达99年之久(2)中国政府是怎样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3)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是怎样的?(4)中央政府送上的紫荆花镀金雕塑有什么深刻含义……最后老师布置课后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通过查找图书、网络搜索、采访等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并把搜集的资料编成一份以“我爱香港特区”为主题的手抄报,引导孩子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给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见,把背景知识放在课尾向学生进行介绍,点拨启发,能激活文本,助推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
总之,教师在教学文本时,既要帮助学生利用好课文背景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也要一边根据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地赋予文本时代内涵,盘活文本、教活文本,更要激活文本,打开语文教学的时空,引领学生到充满各种文化现象的“大语文”环境中去体验去学习,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因为有了这些背景资料而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尤丽娟.妙用课文背景 建构心灵对话[J].小学教学参考,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