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及理念的转变方式
2017-07-25向文会
(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中心校,重庆,409600)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素质教育开始被提出与实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更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教育的作用开始凸显出来,《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开始在我国教学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受诸多原因影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其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进行转变,严重影响了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保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现状 教学理念 转变方式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
《品德与社会》针对小学生设置的课程。小学生的平均年龄在8-9岁,就本质而言,他们还处于儿童阶段,思想、行为等还不成熟,生性活泼好动,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是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很多小学生对这一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给《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带来较大影响。部分课程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他们无法通过日常生活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难以理解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有些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实际有着较多联系,但是其内容过于简单,小学生很容易了解课程内容及其含义,这样的课程内容也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一定问题。
(二)教师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部分《品德与社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为严重,自身仍旧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带动着课堂的整体节奏,没有将学生当做课堂主体;在教学方式上仍旧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没有考虑学生能否理解、消化相关知识,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无法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不能通过教师教学学习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师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足够重视,在备课、教学等方面准备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存在一定问题,影响学生正常学习。
(三)家庭教育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他们认为学校教育能够替代一切教育,学生只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就已经足够,自身无需再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者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沾染不良社会风气,那么必然对孩子的学校教育以及成长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平时专注于工作,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不了解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具体情况;部分家长存在不良嗜好,在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给孩子造成诸多的错误认识。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出来,影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理念的转变方式
(一)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
小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相关教师需要改变原有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为小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保障。《品德与社会》是教育部门根据小学生特点制定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让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且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理念最为重要的转变方式。教师需要接受素质教育思想,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积极主动的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小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存在的困难,帮助教学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让小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教学,提升自身教学质量,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二)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走入社会
在以往进行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与家长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小学生“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虽然让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保证,但是却给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很多东西,例如与父母共同郊游享受自然风光,了解与认识世界;在教师的带领下和同学参与社会活动,感受社会上存在的人以及其他事物,这些经历是难以通过书本、课堂获取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对《品德与社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进行转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社会能够极大的促进人的成长,小学生还没有到走向社会的年龄,但是需要观看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现象,更好的了解社会。《品德与社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体现,让小学生对生活能够拥有积极的态度,乐于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提升自己的责任心,让自身拥有良好的品格,同时促进《品德與社会》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认知与感悟。现实生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较为特殊的作用,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改变当前教学现状,更新原有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让小学生拥有良好品德。《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需求,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与感受社会,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研究社会。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代表以学生社会作为模板,它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程振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转变的五个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13,(06):93-97+127.
[2]赵忠伟.浅谈学校办学理念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5):15.
作者简介:向文会,女,大专,小数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品德与社会,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