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精神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给初等音乐教育的启示
2017-07-25邓萃方
邓萃方
紫金县蓝塘中学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不能忽略音乐对人的培养作用,但目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状况、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尤其我们山区的初等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音乐课,接受了九年的音乐教育,除了会唱几首歌曲外,没有掌握多少音乐技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继承和发扬格物致知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实践能力、活动实践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品德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具体来说,就是要一步步地做到“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他认为,“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说我们想要达到认识的极致,在于接触事物并极力探求其中的道理。这就是说,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与我们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一致的。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办好初等音乐教育应当发扬格物致知精神。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加上音乐器材的缺乏,使得本该是色彩斑斓的音乐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如在学习3/4拍子这一知识点时,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之后顶多就是让学生听3/4拍子的歌曲,让其知道那些歌曲是3/4拍子。如果我们以格物致知精神作指导的话,就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拍一拍,亲身实验,体会3/4拍子“强弱弱”的韵律。可以集体齐拍,也可以分小组拍。徒手或自制沙罐(把沙子装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里,密封后使用),分声部打节拍,一组扮演大提琴的角色,打第一拍强拍,另一组扮演小提琴的角色,打第二、三拍的弱拍。熟练后还可打着节拍唱歌。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3/4拍子,在掌握这一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对3/4拍子掌握得比较透彻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拍打自己身体不同部位以发出不同音色的声响,结合所学节奏型,自编一条3/4拍子的节奏“交响曲”。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对音乐保持浓厚兴趣。
在初等音樂教育中发扬格物致知精神,能更好地处理音乐审美与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的相互关系。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里有一首近现代日本歌曲《荒城之月》,道出诗人被旧城遗迹唤起的惆怅,此曲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学习这首歌对了解日本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帮助。第一次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把歌词读熟并背诵,接着让他们边打节奏边和着节奏朗诵歌词。在学唱歌词时,我没有直接教唱歌词,而是我唱曲,学生唱词。很快地,带了两遍之后,他们就能把歌曲唱准,并且那音色、力度和速度都流露出荒凉的意境,丝毫不用我帮他们分析歌曲。我认为,这首歌太简单了,不需要那么多手脚。所以,在教第二个班时,我没让学生动手实验,就直接上马了。没想到带了四遍,听了两遍录音,他们还是唱得一塌糊涂,连旋律都没唱对。我很着急,眼看就要下课了,便直接告诉他们这歌词是怎么的悲凉,这旋律是如何的凄美。可没容学生明白过来,下课铃就响了。事后我对这两个班的教学进行比较、分析,才明白学生涉世未深,很难理解这种由繁华变荒凉的意境,再加上他们很少接触日本歌曲,觉得这日本民歌“都节调式”的风格怪怪的,不能一下子就学唱歌词,必须让他们动手实践,自己发现问题。到第三个班上课时,我在运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在学生在掌握这首歌后,让他们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联系已学过的西洋歌曲的结构特点,比较它与《樱花》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么一来,学生就知道了这两首歌都是1、3、4、6、7五声音调,并且快乐地把这一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因此,初等音乐教育能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思想,充分发扬格物致知精神,使初等音乐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