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福建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017-07-24钟鸣长付春红

商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福建省制造业转型

钟鸣长,付春红

(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泉州362000)

智能制造背景下福建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钟鸣长,付春红

(黎明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泉州362000)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定位本国制造业发展战略,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和新的历史机遇。作为制造业大省之一,福建省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呈递减之势,智能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智能制造存在的瓶颈,并提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智能制造;制造业;福建省

福建省作为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福建省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后期,传统制造业不断萎缩,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高端方向发展。福建省顺势而上,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围绕“中国制造2025”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政策,加速引导和驱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提升。

一、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目前,政、商、学界尚未对“智能制造”形成统一的定义,德国称之为“工业4.0”、美国称之为“工业互联网”、中国称之为“中国制造2025”。表1列举了德、美、中等三国对智能制造作出的相关释义。

表1 关于智能制造的不同定义

表2 2012~2016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

由于各国制造业基础、科技实力和发展阶段不同,彼此对智能制造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新一代科技进步引致人工智能的推动,有异曲同工之效。从表1可以看出,三国都重新将制造业作为竞争的制高点,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二、福建省制造业展现状

(一)福建省产业结构及其变动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16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8519.2亿元,占全国GDP的3.58%,位于全国第十位。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64.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912.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2.3亿元,增长10.7%。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比例从2012年的9.0∶52.2∶38.8调整为2016年的8.3∶48.8∶42.9,第一、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见表2),但跟2016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8.6∶39.8∶51.6)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是显著偏低。

图1 福建省2012~2016年三次产业增长率变化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观察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图1呈现了2012~2016年福建省三次产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总体上看,第一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012年增速4.2%,2016年下降到3.6%;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呈较明显的下降,2012~2014年第二产业增速都高于当年经济增长速度,其中,2012年第二产业增长率高出GDP增长率3.2个百分点,两者差距最大;同时期,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速,超过了第二产业和总体经济增长的增速,2016年第三产业增速为10.7%,超过第二产业3.4%,超过GDP的增长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2.8%。这不仅说明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说明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二)福建省制造业发展概况

福建是沿海传统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造船、轻工、纺织、石化、冶金、建材、机械等多个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总体上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按德国工业4.0的划分方式,福建省制造业总体处于工业2.0阶段,进入到工业3.0自动化阶段的企业不多,两化融合的步调应加快。

目前,福建省的制造业呈“354”的格局发展,即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轻工、纺织、建材、冶金、医药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四大新兴产业。据统计,2016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1517.2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542.8亿元,增长7.4%,增长速度较2015年回落1.1个百分点(图2)。其中,龙头企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1017.4,占工业增加值的96%,较上年增长了7.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长7.2%,重工业增长8%。全省石化、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共实现增加值374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4%;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3145.9亿元,占地区GDP的比重为11%。

图2 2011~2016年福建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图3 2015年全省按地区划分工业生产总值占比

从产业空间分布来看,2015年福建省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0830.1亿元,其中,泉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281.6亿美元,占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30%,其次是福州,占17%,厦门占12%,见图3。

从区域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来看,福建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指出:2016年厦门、福州和泉州实现营收的企业相对较多并且显著增长,三地合计占全省实现营收企业总量的70.4%,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9%、7%和6.9%。福建省工商局福建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就三地区位优势产业系数看,厦门市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泉州市制造业优势明显,福州市金融业的优势显著

三、福建省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瓶颈

福建省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如《关于支持泉州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系发展若干措施》、《关于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十条》、《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等,引领和驱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并在机器换工、技术更新、示范试点、“三去一补一降”、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016年全省研发支出442亿元,占全年GDP比重为1.55%,低于国家2.1%的平均水平,远低于江苏省2.6%、广东省2.5%的水平。由于发展基础原因,福建省的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少,高学历研究人才储备不足。据2015年数据,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1321家,占企业总数的7.9%;在全省18.5万名研发人员中,硕士接近1.48万人,占8.0%,博士7000多人,占3.8%,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了5.1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2016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198件,低于全国8.0件的平均水平,而远远低于北京(76.8件)、上海(35.2件)、江苏(18.4件)、浙江(16.5件)、广东(15.5件)等省份。2016年共登记技术合同5220项,成交额105.73亿元,仅占全国万亿成交额的0.09%。

(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制造业高端化和智能化进程

福建省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是显著偏低,2016年三次产业比例是8.3∶48.8∶42.9,而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这一比例是4.7∶43.2∶52.1。从全省9个地级市来看,2016年厦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0.7∶43.5∶55.8,是全省唯一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1.3%);福州市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为50.1%;其余7个地级市第三产业占比都在40%以下,均以第二产业占主导,。可见,除了厦门、福州之外,福建省多数地区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不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提升,对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形成约束。

(三)制造业领域“四基”薄弱

福建是传统的工业大省,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三大临海产业在制造业中占了半壁江山,也是福建省“引进来、走出去”的龙头产业,是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产业链延伸、引领行业升级的关键和核心,但这些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虚胖”状态,缺乏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供应链上的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不强。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技术更新、科研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够,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长期过度依赖外部引进,从而在新的科技革命来临时无法及时调整适应,制约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例如,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元器件依靠进口;国内涡喷、涡扇发动机主要轴承的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偏短等问题。

(四)高端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高端装备产业及其应用被视为是智能制造的主战场。近年来在“数控一代”、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推动下,福建省高端装备的规模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650亿元;全省52家企业通过国家贯标评定,占全国通过总家数的10%,位居全国第3位;超过1000家企业完成了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工作。福建1000多家企业完成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智能制造产值650亿元。但受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四基”能力等限制,福建智能制造业总体上还存在发展速度仍较慢、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基础配套能力不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产业链高端缺位。

四、福建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福建省智能制造定位

在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各个国家都结合实际确定自身发展的战略重点。“德国工业4.0”以虚实整合(CPS)为主,强调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美国AMP”强调加值服务,突出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三要素的整合;我国则结合德国和美国两者优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然而,我省大多数厂商为中小企业,相关技术能力仍待强化,较无足够资源支撑快速的变化及需求。因此,在协助中小企业转型推动上,将优先选择具备IT及自动化基础的大中型企业及其供应链的电子信息业、机械设备业、食品制造业、纺织制造业、零售物流业等重点产业,协助建立CPS系统,建构智能制造的创新营运模式,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然后再通过复制扩散,逐步带动中小企业升级。另外,针对部分拥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中小企业智能化需求,通过研发智能生产平台及整线生产平台(跨产业链),并打造共通技术基础平台,协助资源偏低的中小企业快速切入市场,带动产业投入的规模效应。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创新型省份

科技投入、人才储备、科技实力、创新能力是福建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因此,应该从政策、技术、资金、管理等全方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实《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确保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

1.完善创新孵化体系

孵化器是实现知识、创新、创意、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各地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动员企业、高校、中介等各类主体搭建平台,构建完善的平台体系,提供政策、资金、管理、协作等全产业链的服务。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措施,支持创客空间发展,建设青年梦工场,打造更多大学生创业驿站、创业工坊,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能。

2.强化政产学研资介合作

各地应该结合地方产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引进行业领先的科研机构设立研发中心或者实验室,或者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等合作、协同创新;积极动员和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成立多种形式的研究、实验机构,主动探索和攻克行业难题,确实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动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设接地气的课程、探索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内的引导、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因应智能制造发展成立新的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会在协同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力发展众筹、众包、众扶,建立从实验室研发、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创新融资模式。用好“618”平台,依托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创新成果转移。

3.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工作情境将是人机协同,机器人是我们的同事,单纯的操作者将晋升为机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而非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从业人员将成为“有创意的创造者”。因此,人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和关键,这又包括了既要引进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高端研究人才,也要培养大量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据统计,2016年福建省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22.32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36.75%,是我省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作用,借助产学合作方式,培育更多技职人才,同时为在职人员技能提升提供相关配套工作,以促进产业转型。

(三)以智能化为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省范围内尤其传统制造业占主体的地区,以泉州“数控一代”为示范,对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纺织鞋服、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在各作业领域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同时,加大扶持力度,从国内外引进系统集成项目,率先在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产业中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成示范试点项目。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现代化方向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加强产业群短板建设,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两端发展,发展时尚创意产业、互联网营销等。支持建立产业联盟,发展跨界产业,尤其是鼓励借力“互联网+”和“+互联网”、一带一路战略等,促进产融合作、跨界发展。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两端要利润,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顺应新时期消费者需求的变革,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高端化服务,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2.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

结合国际市场需求和我省制造业基础和实力,从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产业园、产业链打造为出发点逐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福、厦、泉三地是海西经济区的主体,是福建经济最活跃、最具实力和潜力的地区,但三地产业有自身的特色。因此,要针对福、厦、泉三市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有侧重地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特色产业园。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是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软肋”,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偏低,发展较慢。在新形势下,要借助于互联网、电子信息等手段,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推进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和工业向服务化转型升级;与各地产业结构和制造业优势相契合,推进物流、供应链、互联网金融、服务外包、展会、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创新创意,发展创客空间,推进建筑设计、品牌设计、工业设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发展;加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零售业向新业态、新模式转型升级。

(四)努力提升制造业“四基”水平

近年来,湖南省加大对工业“四基”的支持力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我省的工业“四基”仍然薄弱。我省要以项目建设、应用推广、技术攻关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四基”水平。一是从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急需的紧缺的集成电路芯片、生物芯片、精密铸锻、滚动轴承、液压马达、气动元件、机械密封件等关键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入手,抓住突破口,稳抓稳打。二是结合智能化与低碳环保的要求,在3D打印技术、铸锻、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及特殊加工等领域推广先进绿色制造工艺应用,发展绿色科技。三是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国外企业之间的协作,组建产业联盟,整合垂直分工带来的效应,鼓励“四基”生产企业与整机系统企业共同研发、协作,逐渐形成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利益共同体,推进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五)把握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契机,提升产业国际合作水平

我省制造业对外开放合作历来走在全国前列,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发展外向型经济起步,到后期大力引入外资、侨资项目。福建具有闽台合作的天然的“五缘”优势,近年闽台产业合作力度和规模大幅度提升,引进了华映、友达、宸鸿、冠捷、台塑、台联电、晋华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闽台在传统的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电子等领域已经有良好的基础。当下应该结合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契机,加强闽台双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外,2015年福建自贸区正式落地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福建制造业对外合作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福建省要充分发挥自贸区体制机制的灵活创新、先行先试的作用,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外互联互通作用,用好侨乡资源,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和推动建材、石化、装备机械、造船、轻纺等优势传统行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生产网络,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互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时期,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竞争的制高点。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福建省应该顺应潮流、立足省情、因势利导,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从“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转变。

[1]福建省工商局福建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EB/OL]. 2016-10-19.http://www.cicn.com.cn/

[2]福建1000多家企业完成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智能制造产值650亿元[EB/OL].2016年11月18日.http: //news.ifeng.com/a/20161118/50278000_0.shtml.

[3]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谈职业教育,点名福建“马尾船政学堂”[EB/OL].2017-03-14.http://learning.sohu. com/20170314/n483292449.shtml.

[4]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智能制造专题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5.

[5]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智能制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6.

[6]朱敏.新经济视角下县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路径——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J].经济纵横,2016,(12): 22-28.

[7]福建省统计局.http://www.stats-fj.gov.cn/

(责任编辑:罗蕾)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ZHONG Ming-chang,FU Chun-h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362000)

In recent years,th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begin to re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omest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refore,manufacturing division around the world faces a new adjustment,and China,as well,is facing a big challenge and a new opportunity.Fujian,as one of the big province of manufacturing,has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declined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and as a result,som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necessary and urgent.The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Fujian,bottleneck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manufacturing industry,Fujian Province

F427.57

A

1008-2107(2017)03-0067-07

2017-05-05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年度项目(FJ2016B031)。

欧钟鸣长(1975—),男,福建宁化县人,黎明职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付春红(1966—),女,辽宁省鞍山市人,黎明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保险与金融。

猜你喜欢

福建省制造业转型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转型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