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策略探析
2017-07-24展礼香
展礼香
摘要:为满足各行各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依据相关学习理论和课程建构技术,探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的建构,为进一步完善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提供框架依据。
关键词:高职;专门用途英语;建构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然而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国外ESP的教学相比,国内的ESP研究与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大的差距。
一、高职ESP课程建构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观与ESP课程
Skinner在Verbal Behavior中指出,有效的语言行为是对刺激物做出的正确反应。语言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是经过积极模仿和不断重复强化而形成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引起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语言行为和习惯受外部语言刺激而发生变化。行为主义学习观还强调课程意义以及学习者态度的重要性,因此在ESP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习者在目标职业领域的兴趣和需求,强调学习者的动机,从而保证课程效果;同时,利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的习得过程,进行句型和视听说的操练,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语言基础。
2.认知主义学习观与ESP课程
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提取词汇、选择语法规则并进行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认知流派强调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操练,从而获得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在高职ESP课程设计中,要将学习者放在首要地位,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设计难易分层的语言任务并进行排序,对每学期的课程任务按序编排。
3.建构主义学习观与ESP课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语言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语言知识的构建者和实践者。学习者主动选择、同化、顺应所输入的信息,并使之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通过“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建构新的语言结构。这对ESP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分析教学目标问题,同时需要考虑有利于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的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程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组织协作,并发挥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高职ESP课程建构方法
课程建构理论在宏观上影响着课程设计的各要素,能够保证高职ESP课程的方向性;而课程建构技术则是将各种影响要素融汇进来,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在ESP课程建构的方法上,需要以我国国情为基础,结合本地因素进行选择。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了以语言、技能以及学习为中心的三种ESP课程开发方法。由于高职ESP课程设计方案整体上由多个大纲组成,不同类型的大纲所依据的课程设计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这三种课程设计方法在高职ESP课程设计中都会有所涉及。
1.语言本位课程设计方法
语言本位的高职ESP课程设计就是以语言为中心形成教学大纲,侧重于语言的形式与功能。ESP课程涉及专业学科内容,因此应明确学习者的各种目标情境和话题,将语言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这种模式把目标情境需求所得到的语言项目作为ESP课程的内容,操作简单,更为贴近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尽管这种方法将目标情境分析与ESP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却没有将学习因素置于重要位置;而且这种课程设计过程是静态的,难以应对突发情况,缺乏信息反馈与修正机制;另外,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交际能力的培养。
2.技能本位课程设计方法
对于技能本位的课程设计,其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任何语言行为都由某些技能支撑,学习者运用这些技能理解或创造语篇。以技能为中心的方法意在摆脱语言表现信息,从而深入到语言表现之下的能力,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英语能力目标。因此,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从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两个角度对认知目标进行陈述。若ESP课程设计仅从目标角度衡量,那么可用时间和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限制会导致目标无法实现。以技能为中心的模式旨在帮助学习者培养技能和策略,让学习者成为更好的信息加工者。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通常会确定学科学习或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进而围绕技能的习得编写大纲和设计教材。
3.学习本位课程设计方法
以学习为中心的ESP课程设计方法强调学习者如何习得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分析和确定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英语能力、技能和ESP课程内容的确定等方面,都需要语言学家、英语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以及相关学科专家的参与。另外,在ESP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接受高职ESP课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从而根据评估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完善高职ESP课程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方法是一个协调性的动态过程。ESP课程的学习情境和目标情境均对教材、课程大纲、教学方法以及评估体系产生了影响,而課程各要素又会通过评估的反馈和情境的变化相互影响,进而做出调整。这种课程设计方法将学习和学习者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中,并根据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相对于语言本位和技能本位的课程设计方法,学习本位的课程设计更为科学、复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形式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难以实施或收效不佳。对于高职ESP的改革趋势,高职ESP课程设计必然会以学习本位为基本方法。对于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和课时较短的ESP课程,可参考采用易于操作的语言或技能本位的课程设计方法。
三、建构高职ESP课程评估体系
1.依据高职ESP课程类型,确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首先,确定教学内容,组织编写相对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目的,确定其学习目的所要求的基础技能、语法形式、语言功能以及话题、情境等方面;教学内容还需要遵循材料真实性原则,教学材料应反映社会文化情境,与学习者的兴趣、背景知识以及经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ESP课堂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以达成某种行动方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基本的语言技能,如阅读及讨论过程中的听、说、编写摘要或报告等都可以得到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操练相关的语言技能。再次,采用科学的高职ESP课程评价标准。采用以学习者为本的标准,是高职ESP课程评价的根本原则。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有时会与目标情境需求相冲突,这就要求在课程评价中始终把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若忽略了学习者的自身需求,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降低;同时,从目标情境分析来看,高职ESP课程与具体行业紧密联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行业内在的知识体系。目标情境需求决定了ESP课程的评价不能脱离学习者所要从事的行业而存在。此外,还需要遵循真实性标准。ESP课程评价的目的就是检测学习者在真实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行为能力。因此,ESP课程的评价人员应该事先了解ESP使用者在真实环境中应当具备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然后制订评价大纲,为学习者创造仿真语境,使他们了解目前水平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为以后的就业和工作提供指导依据。ESP课程的评价主体应积极引入行业评价,因为建立在相关职业岗位需求上的评价才具有科学性。
2.高职ESP课程评估体系的建构
有效的高职ESP课程评估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和行业部门合作评价的模式。评价的目的是根据需求的变化,对课程进行更新和完善,使ESP课程真正成为动态的课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可以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保障教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以及使学习者达标受益。高职ESP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不仅需要对学生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结果评价,也需要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以及测验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至于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比重,需要根据专业需求而定。因为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不同,有的重写作,有的重交际,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适当调整各部分能力的考核比重。(2)学校与行业部门合作评价。高职ESP课程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决定了评价过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有企业。在ESP教学环节需要进行整体规划,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满足目标环境的需要。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专业英语实训,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从而主动了解目标环境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和实践技能。在评价中,学校以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ESP英语应用能力,而企业则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专业英语知识的运用情况打分。通过双向介入的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情境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因此,校企合作的评价模式实现了学习需求与目标需求之间的统一。
四、结语
总之,高职专门用途英语应该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相关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法,确定课程内容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提高ESP教學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情境需求,使ESP课程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胡红,吴慧,周蔷.基于建构主义的ESP课程设计——以国际商务谈判为例[J].现代妇女旬刊,2014(2):92-93.
注: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