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分析技术解读社会学科决策类案例的若干思考

2017-07-24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阿姨决策案例

何 宁

运用分析技术解读社会学科决策类案例的若干思考

何 宁

决策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科学的决策分析需要依靠一定的技术方法,基于此,结合初中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实际,通过教材案例分析,阐述了分析技术在决策类案例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的重要性以及分析技术使用的主要策略。

决策类案例 决策分析 分析技术 决策能力

决策分析领域的先驱者霍华德·莱福曾说过:“生活意味着不断的选择和决策,唯有高明的决策才能带来高品质的生活。”所谓决策,简单地说就是做出决定或选择,在管理学中常将其解释为“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 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做出决定”。决策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活动,决策科学化形成于20世纪初,随着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决策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也对每个人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社会学科的教材提供了较多的决策类案例,这些案例的课堂解读分析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决策能力的平台。作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社会课程,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其承载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决策类案例课堂解读分析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此类案例的理解,以及对分析方法的把控和掌握程度。笔者结合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实际,围绕决策类案例的分析技术做了相关的实践和思考。

在决策类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觉得案例中的问题或纷繁复杂,或模糊不清,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让人无从下手。其实,任何决策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思维路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决策规律的实际应用称为决策分析,即从若干可能的方案中通过决策分析技术,选择其一的定量分析方法。各种类型的决策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技术,正确解读决策类案例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选取恰当的分析技术。例如按决策问题所处条件,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对应这三种决策都有相应的分析技术,见表1。

表1 按决策问题所处条件对决策进行分类

在教学案例“王阿姨的决策”解读分析中,不少教师会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表格(如表2)引导学生思考开餐馆或开便利店各有哪些利弊。但是在利弊分析后往往直接推断出了决策结果,甚至受案例内容的暗示,早已默认了王阿姨的决策应该是开便利店。

课堂上对该案例的解读分析其实就是还原了王阿姨的决策过程。从利弊分析到做出决策还需要经历一个思维过程,而这个思维过程离不开分析技术的运用。依据表1的分类,王阿姨有两个备选方案可选择:一是开餐馆,另一个是开便利店,但是不论哪一种方案都会遇到市场需求高、市场需求一般和市场需求低几种不同可能性,案例中并没提供可供进行精确风险测算的数据,因此,本案例属于不确定型决策。基于此,接下来的分析关键就是在不确定型决策的各种技术方法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技术方法。从案例中可以发现,王阿姨只有5万元积蓄,能从亲朋好友处借到的资金也将是有限的。由于小本经营,在投资经营过程中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出现较大的亏损必然给王阿姨及其家人带来重大打击。王阿姨的这些特点完全符合悲观决策准则1的适用范围,即避免最坏的结果,力求风险最小。本案例中,教师可以在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表3大致推测每一种可选方案的最小收益值,然后从这些方案的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值,与该最大值相对应的方案就应该是王阿姨的决策选择。

表2 “王阿姨的决策”案例理论分析表

表3 “王阿姨的决策”案例数据分析表

又如,教学案例“到底买哪一种好”中以三位学生的对话呈现,主要讲述三位学生在商业街为班级足球队挑选购买运动服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是非常典型的群体决策2案例。多数教师都能比较有效地组织学生提炼在挑选运动服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并能针对每个因素进行讨论或澄清其中的问题。但是,在接下来的关于各个因素与决策的关联度的分析讨论中,课堂教学很容易发生偏离,不少课堂把讨论焦点转移到“青少年该不该穿名牌”上来,最终达成所谓的一致意见,即把价格因素作为本案例决策时该考虑的首要因素。其实,这是典型的“群体盲思”3。虽然群体判断往往比个体判断准确,但这种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成员如何整合他们的答案。通常情况下独自产生想法后的汇总要比群体会议更加有效。因此,本案例的难点在于选用哪一种分析技术把在挑选运动服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因素的个人观点整合成群体观点。根据本案例中的群体规模和任务目标的难度,可选择名义群体法4,即每个群体成员单独将这些因素按照自己的偏好排出顺序,通过一定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形成各因素的排列顺序,据此制定出购买运动服的具体方案。

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正确选择分析技术能有效帮助决策者理清思路,清晰思考,科学决策。按照决策的科学程序,一次完整的决策会经历提出问题、确立目标、梳理信息、设计和选择方案、实施计划等步骤。由于社会学科所提供的案例都是经过选择、修改和优化,主题清晰,内容完整,教师和学生能通过案例的阅读找出问题并确立目标。而对于后面几个环节,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和决策意识,学生通常会觉得比较困难,而教师受所从事职业的限制也一般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实施策略的运用来帮助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决策分析技术。

一、梳理有效信息,搭建决策依据

信息是宝贵的资源,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决策水平。在明确目标之后就要开始着手收集信息,为决策而收集的信息必须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决策对象的内在规律与外部联系,这是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必要依据。

首先,必须获得适量的信息,信息量太大是对时间和金钱的双重浪费,信息量太小则容易导致鲁莽的决策。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有的信息会影响决策,有的则不会。信息一旦能影响到决策就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和决策对象的内在规律与外部联系的强度。同时,为了恰当地使用这些信息,教师必须将它们通盘考虑,然后按照重要性搭建能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网。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王阿姨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投资类决策,这和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开餐馆或开便利店各有哪些利弊的分析,其实就是基于案例所提供的线索进行的信息梳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捕捉案例中的显性信息,如王阿姨的特长、小区周边餐饮店和商店的数量和经营状况、能否获得政府的支持等,但是比较容易忽视案例中的隐性信息,如王阿姨家的经济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小区周边餐饮店生意不好的原因等。信息收集的不全面导致了据此罗列的利与弊也是不全面的。而且,对于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学生也缺乏评估信息价值的能力,只能依靠信息的量来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浅层分析,导致判断选择的鲁莽和草率。

也有不少教师觉得,之所以没能完成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梳理是因为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应该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准确、全面。其实不然,信息总是不完善的,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状态。学生并不可能通过一个案例的解读分析,就学会了如何筛选投资类决策所需的信息。而是希望在同类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断丰富信息收集的各种体验,为今后处理相似事情时能自信而有效地做出判断打下基础。

二、探究关键变量,评估决策风险

世事充满了变数,所以决策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决策风险。“决策分析所研究的就是在不确定、有时有风险的情况下如何制定决策”,完全没有风险的决策是不存在的,而评估风险的核心问题就是找到关键的变量。

其实,每个人对风险都有一定的容忍度。决策时应该避免规模大的风险,但对于小的风险,应该鼓起勇气,大胆接受挑战。机遇通常是以风险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一味回避风险,就失去了成长和获益的机会。

在“王阿姨的选择”这一案例中,王阿姨无论选择开餐馆还是开便利店都面临一定的风险,但是不选择的话,王阿姨想要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关键变量是什么呢?王阿姨能不能改善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和市场需求的大小密切相关。如果市场需求大,王阿姨就有盈利的空间,就能相应改善家庭的经济现状;如果市场需求小,王阿姨很可能面临亏损或没有盈利,这对于王阿姨的经济承受力来说都是不同程度的风险。任何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于是就需要研究哪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这些因素变化的可能性有多大,由此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会有多大。

在这种情况下,王阿姨作为决策者需要弄清楚她的决策的整体结构、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每种结果对她的意义。案例中提到王阿姨做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如果在科学详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规范成本核算,可以大致做出表3中的概率预测。大多数情况下概率都是主观的,因为它根据的是对未来事件的评估,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随着信息量的提高,概率逐渐由主观转向客观。

三、打破思维定式,优化决策方案

人们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方向,也就是思维定式。在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式则会阻碍人们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在决策类案例的解读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时常会因为自身的思维定式而阻碍方案设计和选择的有效进行。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受自己视角的限制而产生思维定式

人们倾向于援引自己过去的经历来判断眼下的决策。由于经历不同,每个人的视角也会不同,在同一种情况下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例如在“到底买哪一种好”的案例分析中,家境条件不同的学生,对价格因素的看法就可能不一样,有参加过足球队类似经历的学生可能会更看重运动服的功能性,注重形象的学生可能会倾向于款式等。这些不同的结论都具有自己的合理性,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在思维定式下就习惯以己度人,将自己的决策结果强加于人。

(二)受自身所处情境的限制而产生思维定式

“不依赖于情境的决策是不存在的,我们所做的决策与判断都取决于我们看待和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决策的选择也常常是在某种情景和氛围中做出。“王阿姨的选择”的案例中对王阿姨的自身情况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在还原这场决策过程时,应该把自己代入王阿姨所处的情境,才能做出符合王阿姨实际需求的决策方案。

(三)受某些价值判断标准的限制而产生思维定式

许多时候思维不清晰的一个原因是生活中有太多人为制造的义务和责任,而对于这些义务和责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如果一味地坚持自己所认可的判断标准,就会导致决策时的定式思路。如在“到底买哪一种好”的案例分析中,有人已经认定中学生的消费能力依赖于父母的经济来源,所以要把价格因素放在首要位置,这样的思路必定会极大地限制方案设计的构想空间,不给其他方案有讨论的余地。更典型的案例是“夏青的‘烦恼’”,夏青面对公司集体活动、看望老母亲、接待儿子的班主任、与美国归来的老同学聚会和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这五件事,感觉难以应付,力不从心。面对夏青的这一烦恼,教师需要设计方案在限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多种人际关系交往的需要。不少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以上五件事情结果的预测分析上,通过预测结果的严重性让学生对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很多学生受这一案例中“你现在说烦了,当初你妈帮你带孩子你不觉得烦,老板加你奖金你也不觉得烦”的影响,把看望老母亲和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排在了重要的位置,甚至也有不少人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把看望老母亲放在第一位。通过比较价值来衡量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该优先做的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是,事物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还更多地依赖于赋予其价值的人。每一个决策者都是有倾向性、有感情、有期望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对于夏青所面临的五件事情的价值排序取决于在一定情境状态下你更看重什么,更想要得到什么。如果你是一个以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优先考虑看望老母亲和接待儿子的班主任;如果你是重视事业发展的人,可能会优先考虑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以及和同事聚会。不同的选择反映出的就是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价值。在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己所赋予的价值衡量各种选择背后“机会成本”大小。如果因为要接待儿子的班主任,放弃和同事一起聚会,决策者的机会成本就是因接待班主任而放弃的东西,即可能在同事聚会中获得的喜悦。同事聚会如果非常有趣、精彩,那决策者为接待老师就放弃了更多。如果班主任的家访临时取消,那决策者为此付出的成本就极大。反之,同事聚会推迟举行了,那决策者接待老师的成本就立刻降低了。考虑机会成本可以帮助决策者在特定时间段里做出最佳的选择,如果一味坚持自己所认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中,会使得方案设计处于僵化中。

(四)受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想法的限制而产生思维定式

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但缺乏分析,不做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人则是不可取的,这会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在课堂上学生从众现象也很明显,会处于“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状态中,即使原本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也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变得没有信心。同时,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学生往往认为教师给出的就是最佳答案,教师也习惯于包办代替,急于引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思维定式产生的缘由虽各不相同,但都是追求结论唯一性,引导人们按照非黑即白的思路去考虑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泾渭分明,往往处于极其微妙的状态中,对于决策者来说要做的是“选择题”,而不是“是非题”,有时候孤立地看待一个选项,也许会觉得它很好,但通过与其他选项相比较,可能会发现更好的选择。更好的方案通常隐藏在开放性思维之中,所有的决定都可能随着更好方案的出现而发生改变。这要求决策者打破狭隘的目光,进行有效创新,去探索更广阔的路径,有意识地选择最佳方案。

四、丰富学习经历,锻炼决策能力

作为现代社会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决策能力是一种根据既定目标认识现状,预测未来决定最优行动方案的能力,是个人素质和知识结构、对困难的承受度、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在决策方面的综合表现。决策的入门门槛并不高,每个人都在现实生活中做着各种各样的决策,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策划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锻炼决策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共同学习过程。社会学科决策类案例的解读分析只是为这场长期磨练提供了一种参考方式。教师要在这场师生共同的学习旅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就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决策分析是一门与经济学、数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教师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知识,又要掌握与之相关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的最新知识,足智多谋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知识面狭窄就不可能有较高的才智。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教师才有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运用分析技术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积极尝试生动易懂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将决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转换成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要通过设计、组织、实施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修复弥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局限,在亲身参与体验中积累多方面的实际生活经验。

(三)关注学生培养决策能力所需的核心要素

决策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现有认知能力为基础,有规划、有步骤地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即敏捷的思维、独立的思考和灵活的应变。引导学生既要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创新,又要学会吸纳他人的智慧经验,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及时修正自己。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决策过程,正确处理过程和结论,思维和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增加决策意识,掌握决策技术方法,提高决策能力。创建真正民主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场所和环境,享受和学生一起进入头脑风暴的思维过程。

多琢磨一点决策性质,多掌握一些决策技巧,多强调一些决策的要点,能有效提高初中社会学科决策类案例课堂教学的品质,也能够帮助师生更好地积蓄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条件。

注释:

1 悲观决策准则也称为保守法或瓦尔德决策准则,决策目标是避免最坏的结果,力求风险最小。运用保守法进行决策时,首先要确定每一可选方案的最小收益值,然后从这些方案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值,与该最大值相对应的方案就是决策所选择的方案。

2 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

3 欧文·贾尼斯(Irving Janis)对群体盲思的定义是:心理活动的效率、对现实的检验以及道德判断的一种退化,这种退化来自群体内压力。

4 名义群体法是指在群体决策时对群体成员之间的讨论和人际沟通进行限制,群体成员召开一个会议进行决策时,他们必须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分别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进行群体的讨论。

[1] 哈蒙德,肯尼,莱福. 决策的艺术[M] .孙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普劳斯. 决策与判断[M].施俊琦,王星,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 亨德森,胡铂.决策的智慧[M] 候君,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何宁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200023

猜你喜欢

阿姨决策案例
我的“话痨”阿姨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老阿姨》剧照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