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源头创新推进种业迈进现代化

2017-07-24柴帆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科技

本刊记者|柴帆

加强源头创新推进种业迈进现代化

本刊记者|柴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跨越。当下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迈进。目标就是要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核心任务是提高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俗话说,“一粒种,万担粮”,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业位于产业链的最上游,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产业跃升和种业竞争重组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抢占种业战略制高点,对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从传统种业迈向现代种业

“搞种业的人都有一种信念或情怀,那便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大家都知道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现代种业是典型的科技产业,高科技也是它的本质属性,因此国家对种业的定位是一种国家战略性的、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在5月26日举行的种业科技创新峰会上,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综合处处长杨海生如是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对种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依靠科技进步,名族种业体系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想21世纪的最初10年,我国种业刚刚起步,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布局之时。国内种业市场放开后,民族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洋种子”席卷而来,震撼了国内种业市场,也警醒了种业人。

有人将跨国种业巨头比喻成“航空母舰”,而国内种企则是“小舢板”。区别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还有科技创新能力,更体现在科研体制、人才储备、经营模式上。发达国家种业有着上百年市场化历程,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种子法》后才真正迈入市场化进程。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种子和种业的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总理和副总理,分别对种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批示。“3+1”,8号文件、59号文件,109号文件以及全国人大通过的新种子法等,都体现了“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推动。

进入“十三五”以后,党和国家把发展现代种业放到了更高的位置,并为之做出部署,在十三五规划以及近几年的1号文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都对种业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跨越。当下的首要任务便是推进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迈进。目标就是要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核心任务是提高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种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总结为“种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开放创新中四个方面,种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跨越,加快推动了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新跨越。

随着品种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品种选育步伐进一步加快,解决了粮食生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对粮食增产的发挥了重要作用。粮种的培育和推广,推动了国家粮食生产发展。在“十二五”总结农业农村发展的三大标志性成就上,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进步或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成为亮点。

体制创新方面,体制改革造就了现代种业,造就了种业市场和多元化主体。从第一家种子公司的成立,到民营公司、外资企业、上市公司,包括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及种业对外投资、走出去等方面,这些代表了种业在改革当中取得的进步。此外,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种业生产布局开始区域化发展,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我国种业科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种业科技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0年的《种子法》初步确定了十项法律制度,2015年针对种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现代种业的发展要求,重新修订了《种子法》,增加了十项基本法律。目前我国种业法律的体系,以种子法为核心的种子法规体系,包括国务院的法规,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性的法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种子市场逐步放开。进出口、对外投资、合作、外商在华投资不断引进。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种业的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种业的对外合作水平,种业在开放创新中不断发展。

国内种业市场的“四期叠加”

当前,世界种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受全球经济疲软、农产品价格低迷等影响,全球种业巨头营收增速减缓,正在加速整合。陶氏合并杜邦、拜耳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等接连发生,世界种业垄断格局巩固加深,“种业+农化”产业融合深入推进。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兴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也在加剧。育种技术方面,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精准便捷。大数据方面,精准农业种植成为趋势,杜邦先锋通过大数据提升种植效率,通过软件建模加速新品种开发。

国内方面,种业面临着发展平台期、产业转型期、企业分化期、法治规范期“四期叠加”问题。品种创新仍以常规技术为主, 革命性、颠覆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尚未突破。据统计,我国种子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在800亿元左右, 新一轮种业快速发展正在孕育。种子市场规模比较稳定,种业进入转型阶段,企业面临着走向哪里去得难题。此外,新《种子法》全面实施,依法治种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监管能力快速提升,企业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作用将更加清晰明确。

杨海生说:“种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业也就必须在结构性改革当中争当先行者,进一步加快品种的更新。”

加快种业品种创新,需要从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科研体制改革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在种植结构调整上,必须要先行调整种子供种源头,推动粮经、特色作物均衡发展,选育优良特色品种是关键,必须在供种源头上先行调整。利用作物资源丰富优势,加快筛选推广一批有市场的特色品种,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区,为现代农业“三区一园” 提供支撑。

在农业绿色发展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依靠良种有潜力、有作为,重点是在品种抗性育种、资源高效利用上挖掘潜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创新上,当前世界种业正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以生物组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加快发展,新的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精准便捷,品种“按需定制”正在成为现实。

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上,被誉为“种业小岗村”的权益改革,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权益激励等制度性成果,不仅写进了2016年、2017年中央1号文件,也被中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文件所借鉴。种业改革要继续为深化改革创新探索新路子、新经验。

加快推动种业向现代化转变

当前,我国种业要发展,就必须坚持服务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和育种创新攻关,加快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和权益保护,支持种子企业创新发展,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新理念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可持续为目标,推进“五个种业”建设,加快推动种业实现三个转变。

建设五个种业,便是建设绿色种业,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导向,培育绿色品种。建设大种业,过去集中在粮食或者大中粮食作物上,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需要对粮经饲作物的种业进行推动和协调发展。建设创新种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来推进种业的创新活力。建设法治种业,以种子法为抓手,健全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种业的法治环境。建设数字种业,随着种业与信息化、大数据的融合,信息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种业的产业当中。

通过建设五型种业,实现种业从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由粮食种业向粮经饲种业,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三个转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培育生物育种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高技术发展前沿,以提高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产业主导、企业主体、公益性科技支撑的产学研一体化种业发展新体制,完善种业创新体系,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加强条件能力建设,提高种子企业与公益性科研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加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育种基础研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为基础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种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加强对种业科技的财政支持,确保科研投资强度,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构建支撑种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国家在科研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新设了两大科技专项,同时国务院联合出台了种业的改革、人才流动、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规范性文件,先后落实了种业基金、制种大县奖励、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推动《种子法》的修订,初步形成了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从近些年的种业政策改革文件中,大体可以看出国家对加快种业创新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体制改革上的放权,所谓的改革就是要放权、科研成果创新成果要让科研人员分享一定的比例,向科研人员倾斜,而且这个权力是属于科研人员本身。农业部、科技部2014年选择4个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对科研人员在成果中所占的比例划出了最低线,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不低于40%,育种材料的比例不低于60%,大大高于当时不低于20%的规定。

推动科研成果的公开交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体现,建立了科研成果的交易平台,实现促进成果市场化自由配置,这也是检验成果、引导科研方向的重要导向。

推动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支持企业创新。鼓励事业单位种业骨干科技人员到种子企业兼职、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科技人员可以在企业领取报酬,企业给予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

实施种质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开展联合攻关,组建新形势下的协作攻关联合体。启动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监测,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评价,加快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推动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争取到2030年长期保存种质资源由44万份增至70万份,创制优异新种质1000份。

改进品种管理制度,面向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突出品种安全性多元性,修订完善审定标准。对29种非主要农作物,建立品种登记制度。回顾农业发展历程,品种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了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种业发展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目标,加快推动品种创新和更新换代,迎接新的种业科技革命,继续推进种业权益改革,做强做大种子企业,提升种业竞争力。

开展种子打假护权专项行动,保护种子市场,激发调动创新活力。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农民生产用种的基本问题,实际上,种子既不是一个消费品,也不是完整的产品,而是半成品。种子到农民手中时,只完成了一半使命,农民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投资行为,所以创新的最终目标不仅限于农民,而是要跟农民一起去完成创新过程,从而真正为加工企业提供好的产品。让市场监管打假,保护创新,让农民用上好种子。

建立全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从种业的发展与信息化的结合上,提高种业管理的效能。汇集品种试验、保护、审定、登记和生产经营许可及备案、标签等信息,构建从品种选育到种子零售数据链,用信息化贯穿四级管理,实现可追溯。

种业是引领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值已达680亿元,优良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3%,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

种业是典型的农业高科技领域,一粒小小的种子蕴藏了大量的科技信息,甚至是几代育种人最后努力的共同结果。谈种业就必须讲到创新,而提到创新又不得不关注体制机制,只有体制机制创新跟上步伐,种业创新的才能加快进程。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科技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桃种子
科技助我来看云
可怜的种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