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那曲:科技带给我们富裕的力量

2017-07-24师建霞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那曲牦牛植树

本刊记者|师建霞

西藏那曲:科技带给我们富裕的力量

本刊记者|师建霞

在“科技列车西藏行”活动中,科技专家服务团到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和那曲高寒地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现在每天挤3次奶有点多,建议你们调整到2次,给牛犊留多一些吃。你看它们的体型太小了,这样也会影响出栏。”“现在咱们这儿的牦牛品种也有筛选了吗?要注意多培育留存耐高寒的品种。比如这种黑里透黄的,因有更多的野牦牛基因,就比这种黄色的,黑白的,更耐高寒。”

6月25日下午,刚刚乘坐火车抵达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地区的“科技列车西藏行”科技专家服务团,不顾高原反应的不适,来到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帕玉村和位于那曲北部新区的那曲高寒地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金牦牛科技工程 创富那曲牧民

帕玉村平均海拔4800米。全村草场面积达38965.3亩,其中可利用草场38053.8亩,网围栏草场1990亩。面积很喜人,现实并不乐观。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草只有浅浅的毛绒绒的一层,许多地方地皮裸露。当地牧民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好,草长得还算不错的呢。

帕玉村金牦牛科技工程示范基地

帕玉村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村主要靠养殖牦牛和售卖牦牛奶,简单制做些奶制品为生。饶是这样,这个村还是那曲首个“小康示范村”、“金牦牛科技工程示范村”。

相比那曲地区其他村,帕玉村的小康地位得益于两方面,一个是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确定神华集团对口支援聂荣县。随后,神华集团先后投入聂荣各方建设资金达3.03亿元。其中在帕玉村投入了1481.38万元,帮助村民盖了房子,从根本上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我们这一排排整齐的住房,就是神华集团援建的。”

另一个就是金牦牛科技工程,正是这个科技工程,带领帕玉村走上了产业扶贫、科技致富的道路。

专家会诊与支招

“金牦牛科技工程”是西藏自治区科技厅2008年启动的一项富藏科技工程。它采取院地合作,通过组建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培养牧民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开展了高寒牧区牦牛日光棚圈建设、牦牛畜群结构调整、18月龄牦牛快速育肥、母牦牛产能技术提升、非种用价值牦牛育肥出栏、人工饲草料种植、藏北高寒草原资源生产潜力和载畜能力监测等技术研究与示范,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帮助藏北高原牦牛产业防灾增效,实现牧民增产增收、促进产业发展新模式。

那曲首个小康示范村

帕玉村负责人向科技列车行专家团队介绍从乞丐村到小康村的变迁史

该工程由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作为主持单位,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各地(市)科技局,由那曲地区羌塘生态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承担实施,2009年开始,以那曲地区为重点,在那曲县、聂荣县、比如县、嘉黎县、当雄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浪卡子县、昌都县、类乌齐县等4个地(市)11个县,开展了牦牛选育研究和牦牛高效育肥与快速出栏技术、母牦牛高效养殖技术、牦牛冷季防掉膘技术以及基于牧户级别的系列乳品加工技术、牦牛疫病综合防控等技术集成示范,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当前那曲地区牦牛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了牦牛种质资源特性退化和牦牛饲养周期过长、出栏年龄过大、经济效益较低等一些难题,有效的提高了牦牛养殖规模和养殖技术水平,较好地发挥了科技支撑牦牛业特色产业作用,项目区群众得到实惠,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帕玉村就是这样的一个示范村,正是金牦牛科技工程,将这样一个有名的乞丐村,变成了小康村——截至2016年底,帕玉合作组织牲畜存栏数达到361头,累计创收147余万元,逐渐形成了“合作组织+牧户+科研”的经营模式,奶制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的服务格局和以牧业为主,多种经营、劳务输出并进的发展模式。2016年合作社成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155元,现金收入达11353元,分别是2008年的19倍、28倍。

然而,在科技列车西藏行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郭宪研究员看来,帕玉村的牦牛出栏期为三年半到四年(那曲地区偏重于成熟后期出栏,而青海更多成熟期出栏),犊牛的哺乳期长达十个月,从而又影响了母牛第二年的生育及产乳。他认为,犊牛适时断奶,不仅不影响母牛第二年繁育,在实施补饲措施下,可提前出栏,减轻草场压力。建议成年牦牛实施半舍饲育肥、错峰出栏技术,提高牦牛养殖效益。而那曲高寒地区牦牛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当地科研人员从牛舍保暖、饲草繁育供给、牧民养殖技术上,加大科研投入和指导力度。

据悉,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鉴于金牦牛科技工程已在“十二五”期末完成,“十三五”期间,自治区科技厅进一步加大对高原特色家畜养殖技术的扶持力度,于2016年启动了特色家畜选育和养殖专项,每年安排1000万以上的科研资金进一步对牦牛、藏鸡、藏香猪、藏山羊、藏绵羊等高原特色家畜品种繁育技术进行研究及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西藏养殖业技术水平,为西藏人民实现小康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高寒地区植树科技挑战奇迹

资料显示,除东部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外(耕地面积约8万亩),那曲地区基本上是一个纯牧区,拥有草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亿亩。

沿青藏铁路进入那曲地区,入目的多是绵延的高山、草地,偶尔得见如画布上点缀的牦牛,树是最难得一见的。那曲地区林业局陈先虎书记告诉记者,那曲地区曾是全国唯一种不活树的地区。直到2008年,那曲地区林业局尝试种植成功了几棵树,但没有成片或规模化。

不服输的科研人员尝试挑战“天威”。2017年春,在那曲北部新区出现了一片令人惊诧的绿意——绿色围栏中,一株株小树被移入了这片海拔4600米的冻土中。

2017年6月25日下午,记者跟随科技列车西藏行专家团看到,新移植的一米左右高的小树苗,正在返青。为了帮助它们顺利适应那曲的高寒天气和土壤墒情,管理人员实施了滴灌、雾化喷淋、枝干挂液等技术。

“这些树苗从哪里移来的?移来时是否带着根团?”专家团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段爱国研究员看着苗圃中的树苗,询问这片林地的负责人。不远处,“2017那曲高寒地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试验项目”的牌子高高伫立着。

该项目的实施单位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承担单位——亿利集团。该集团那曲地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伟告诉专家团一行,这些树苗是就近从青海运来的,运来时树苗根部包着土团。“一定要带着土团并且土团固定着运输、移植,保证移栽时根团不受损。因为根团中保有树苗的须根,只要须根不受损,移栽后,须根才能迅速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营养,小树才能活。如果须根受损,既使地表再大量喷雾补水,也挽救不了小树苗。”望着许多黄绿相间正在返青期的树苗,段爱国研究员郑重其事地叮嘱到。

正在输液的小树苗

目前,该苗圃共移栽了17个树种,不同树种有不同的培育要点,段爱国研究员陪着郝伟总经理,一一查看,并了解补充。同行的其他专家也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陈先虎书记告诉专家记者一行,“2017高寒地区植树重大科技攻关实验项目”今年刚刚启动,目前主要培育的是一些园林苗木,如樟子松、圆柏等。随后还将建设温室大棚等,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植出一片高原绿荫,为那曲高寒地区植树种草,探索经验。

段爱国叮嘱郝伟:“不要着急,一定与从当地环境出发,不要盲目引进外面的工程化技术。首先考虑种活,然后考虑成行栽种,最后在有条件时再考虑栽种模式,且栽种方向只能是四旁植树,城区绿化。毕竟,海拔高寒,是那曲地区的独特现象。”

同行的专家和记者也很期待,在科技的帮助下,该攻关项目能创造出高寒地区植树造林的奇迹。

猜你喜欢

那曲牦牛植树
我校成功中标西藏那曲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别了,没有树的那曲
植树
植树真快乐
跟着牦牛去巡山
植树鸟的来信
2016年7月西藏那曲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