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声律到诗风
——“浮靡”的含义之变

2017-07-24楚静静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声律诗风讲究

楚静静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从声律到诗风
——“浮靡”的含义之变

楚静静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始于永明体创立时的“浮靡”一词,本来是指诗歌声律的特点。它本不含贬义,是指诗歌风格的流转华美。后来,人们对于随后衍生出的方便入乐、风格浮靡的近体诗却褒贬不一,“浮靡”一词也渐渐失去了它的肯定意义,以致最终成为了“淫靡”、“浮艳”之类的贬义词了。这种转变揭示了自南北朝以来,文学审美从重形式到重内容的转变。

声律;永明体;近体诗;浮靡

“浮靡”一词本是形容诗歌讲究声律后所呈现出来的谐畅流美的特点,在后来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含义渐渐发生了变化,被用来指代一种浮艳绮靡的诗风,以致成为贬义词。在此,要明确的是,浮靡含义的变化是处于不同的语境中造成的,这与时人所面临的时代任务不同和文学审美的转变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浮靡含义的演化脉络

1.1 “浮靡”的本义

“浮靡”本来是指诗歌声律上的特点。永明体创立之初,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密不可分,对此,当时及其后的古代典籍中多有论述。《梁书·庾肩吾传》中有所提及:“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①刘善经的《四声论》:“嵘又称:‘今读范侯赞论,谢公赋表,辞气流靡,罕有挂碍,斯盖独悟于一时,为知音之创首也。’”②这些材料可以告诉我们,此时的“浮靡”是指诗歌讲究声律而形成的歌咏上的谐畅流美的特征。

分而论之,此时所谓的“浮”指“浮声”,即平声。在声律中,平、上、去、入“四声”相互配合,从而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也就是所谓的“浮声切响”。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有详细论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③“靡”的含义较为丰富,在《古汉语大辞典》中解释为“华丽;细腻”之意,逯钦立先生在解释“华靡”一词时曾说:“夫华靡二字,兼言辞采音节之美,华者在目,靡者在耳。”④此处的“靡”指诗歌因讲究声律、辞采之后所呈现出的文字顺畅华美的特点。钟嵘《诗品》评宋参军鲍照言:“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⑤“靡嫚”即是柔美华丽之意。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也有一段描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⑥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诗歌入乐后给人带来的听觉上的美妙感受,是对诗歌讲究声律音韵后呈现出的特点的一个形容。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描述诗歌特点的词语,“浮靡”的本义只是指诗歌风格的风华流美。

1.2 “浮靡”的后来义

近体诗的出现是“浮靡”含义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近体诗又称律诗,讲究声律和对属是其主要特征。过分注重诗歌的外在形式,导致诗歌内容日渐空洞浮泛。对于近体诗,后代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近体诗成型之初,就有人站在“诗之为用”的角度,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的近体诗大加挞伐;也有人从诗歌一体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指出“文无定势,体有通变”,肯定近体诗的出现带给诗歌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值得注意的是,近体诗出现时,“浮靡”一词不再单纯指诗歌讲究声律后所呈现的风华流美的特征,已经带上了贬义。

齐永明年间沈约、周颙等人提出四声理论,以此为新变创作新体诗。永明末,永明集团卷入政治漩涡,被迫停止对新体诗的探索。其后,以萧纲、萧绎为核心的宫体诗兴起。在内容上,宫体诗继承了永明诗的咏物题材,还出现了大量的艳情诗;在形式上沿袭永明体“拘声韵”、“尚丽靡”的特点,篇幅虽短小但却极其讲究声律、对偶和辞藻。后世对宫体诗的诟病主要源于宫体诗的内容浮艳和命意轻浅。《新唐书·杜审言传》载:“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⑦元结在《刘侍御月夜会诗序》中指出“文章道丧盖久矣。……诸公尝欲变时俗之淫靡,为后生之规范,今夕岂不能道达情性,成一夕之美乎?”⑧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浮靡”已不仅仅是指诗歌声律上的特点,还带有了批判近体诗淫靡、绮艳风格的意义。初唐时,宫体诗在诗坛上仍占据主导地位,浮靡的诗风流布于世。此时创作的近体诗大都表现娱乐的内容,格调不高,纤妍浓丽。“浮靡”与近体诗的诗歌风格联系在了一起,渐渐失去其肯定意义。

2 浮靡含义转化的原因

2.1 所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

永明体声律论形成于齐、梁年间。四声之目成于此时有其复杂的原因。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第一,中国声韵学自身的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第二,六朝以来佛经转读、翻译对音韵学的渗透;第三,时人普遍讲究语言声音之美,无论是佛徒诵经、说法,还是文人清谈、诵书都讲究声调;四,文学步入自觉时代,当时的文人急欲摆脱政教诗学的束缚,追求诗歌的审美性,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革新。要求诗歌应自由地抒发人的情感,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形式。抒怀摹景、讲求诗歌声律的永明体便在此时应运而生。梁代诗人沿袭永明体诗歌的创作,并大肆宣扬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观念,反对当时缺乏性情的“懦钝”文风,主张诗歌须“从心恣欲,触情而发”。欲变革诗风之弊而提出新变的要求,这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最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就是对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加节制,甚至推崇和强调艳情诗的写作。梁陈的风气是好拟乐府,帝王贵族和封建士大夫带头创作“宫体诗”,诗中多表现他们腐朽荒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总体来说,宫体诗思想内容贫乏,风格轻浮绮靡。虽然,在新体诗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体诗的出现顺应了诗歌变革的需要,推动了诗歌一体的发展。因此,最初的史书中关于新体诗的记载多是肯定的,揄扬新体诗“好为新变,不拘旧体”对汉魏古诗的突破,提倡诗歌形式“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唐建国之初,宫体诗风流布,宫廷新体诗的声律基本沿袭陈、隋之旧。此时的新体诗以娱乐为目的,无益于政教。最初是魏征等一批政治家出于政治的需要,指出宫体诗诗风卑下的危害性,发出反宫体诗的言论。唐以前,也出现过几次对齐梁诗风的声讨,但基本都没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近体诗的发展一仍其旧,钻研声律的热情不减。唐初君臣虽以反对浮靡诗风相号召,但其内心还是好为近体诗,对诗歌的辞藻和声律也持推崇态度,只是将失却雅道、浮艳淫靡的宫体诗视为“亡国之音”大加批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时人创作宫体诗的兴致。此外,初唐的一批文学之士从文学的角度提出变革南朝浮靡文风的要求,倡导风骨和兴寄,主张发挥诗歌的表现政治、思想的功能。由于所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文人学士对新体诗的态度出现变化,“浮靡”一词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2.2 面临的时代任务发生变化

诗有代变。明胡应麟在《诗薮》中有一段论述:“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五言变而七言,七言变而律诗,律诗变而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三百篇降而骚,骚降而汉,汉降而魏,魏降而六朝,六朝降而三唐,诗之格以代降也。”⑨这段话指出,诗歌代有新变,无论诗法、诗格还是诗体都是对前代的继承和改进。朱熹对诗歌的发展及流变也有过一段论述:“知古今之诗,凡有三变。盖自书传所记,虞、夏以来,下及魏晋,自为一等;自晋宋颜、谢之后,下及唐初,自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⑩这里朱熹将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魏晋以前为古体诗时期;魏晋至初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时期;唐以后律诗独占诗坛。

魏晋至初唐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时期,此时的诗歌开始丢开先秦汉魏时的古朴浑厚而转向新巧妍丽。引起这一变化的是永明声律论的提出,诗歌到此开始讲究排偶对仗、刻画精工。南朝时,诗人开始将注意力投注于诗歌内部的文本研究,即诗歌的外部形式,讲究声律、对仗、辞藻。诗歌一体发展到齐梁永明时,诗歌理论和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是六朝诗歌向新的形式发展变化的第一步。这一新的尝试,被之后的新变诗人继承了下来。但精神空虚和思想贫乏决定了他们写不出好的作品,只能在艺术上去雕琢。所以,此时的诗歌不但绮艳还失于轻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六朝时的诗歌新变是诗歌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后世余响

初唐时期,诗歌革新者力倡风骨和兴寄,主张诗歌要发挥其思想、政治的功用,自然大力反对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近体诗初以宫廷生活为内容,以娱乐为目的,遭到后人的批判,有偏激者甚至连近体诗这种诗歌形式加以否定。近体诗讲究格律,而作为诗歌讲究格律所体现出的风华流美的特征的“浮靡”一词,也被一并否定,成为了“淫靡”“浮艳”一类的贬义词,并用来概括近体诗的诗歌风格。

中唐时期,古文运动提出的宗经明道之说大行其道,不仅指导了当时的古文创作,而且影响了诗论,使之从侧重写作手法的探讨转变到强调政治作用方面。因此,讲究声律的近体诗被大加挞伐,浮靡诗风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晚唐时,杜牧、李商隐等人对古文家的载道说发起攻击,对单纯宣扬儒家之道的学说加以修正。最终,绮丽的诗风再兴。在此后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文质代变,回环往复。

注释:

①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九,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② [日]遍照金刚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年版,第102页

③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1779页

④ 逯钦立:《钟嵘<诗品>丛考》,选自《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2页

⑤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⑥ (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声律第三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53页

⑦ (宋)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卷二0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0页

⑧ 《全唐诗》卷二四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11-2712页

⑨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⑩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11页

[1]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 (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 (唐)封演著,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 (北宋)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 (清)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 [日]遍照金刚著,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

[12]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3] 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4]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5] 张燕瑾、赵敏俐主编,曹旭编选: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魏晋南北朝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7] 吴相洲:论浮靡诗风与近体诗的关系[J].唐代文学研究,2006.

楚静静,女,汉族,青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论。

I206

A

1672-5832(2017)07-0163-02

猜你喜欢

声律诗风讲究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健康吃饭有讲究
声律启蒙
盛唐精神的缩影
学苑诗风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浅谈《诗品》中的“自然声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