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2017-07-21王萌
摘要:在推行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史料的研读能力已成为中招、高考重点考量的学科能力。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聚焦主题,明确而有效的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助于提升课堂品质。借助课例研究选取恰当的史料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历史是一门注重实证的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史料。因此,如何发挥史料的功能成为困扰广大历史教师的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史料运用当然不可能抛开学生的认知水平任意而为,这也是史料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能够根据学情恰当选择并遵循史料的真实性是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有效途径。
(一)多样选择史料
首先,应注重多样化选择史料。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可供选择的史料是丰富多样的。除了文字史料,图片、影像、实物史料等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取的。文字史料需要进行更加严密的删选和判断,具有抽象性,而历史图片、影像史料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选择难度较低。尤其是新课改后,相对之前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图片,这一变化增加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史料的使用,在低年级教学中更要注意避免过多使用文字史料。如在讲解《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如果仅引用文字史料,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起义全貌,适时的借助起义形势图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动态示意图来反映战争的过程,达到以图述史、以图补文,以图启思的目的。
其次,針对文字史料尤其是文言文史料晦涩难懂的事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进行恰当的诠释。例如2016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材料研读”给出了这样一段“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这段史料是为了帮助理解周平王时期王室地位衰微,诸侯逐渐取代周天子操纵了国家的政治,以此理解春秋时期动荡的局面的原因。这段话中“方伯”一词教材给予了明确的解释即一方诸侯之长。试想如果课本上没有注释,以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很难理解其含义,那这段史料的研读就失去了价值。
(二)高效精选史料
初中历史教学难度较大,内容庞杂,历史教师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感到困难,如何调节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减少史料数量,提升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史料教学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积。选取的标准要注意:首先,史料要真实可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可靠是首要条件。具有代表性可以避免过多引用史料。其次,围绕教学目标取舍。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无论是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学生活动都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科书是经过历史专家反复修改最终编定审核形成的, 2016版新教材更突出了史料的地位,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可以辅助教学,拓展视野。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为例,依据学习目标及学情,某教师选取了以下三则材料: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贞观政要·安边》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住虽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资治通鉴》
这三则史料分别从唐太宗年间的皇帝与百姓的关系、选官标准、民族关系三个方面,展现唐太宗的雄才大略。其选用既符合目标教学,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认知,有助于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值得称道。
(三)善用史料研读方法
选取史料只是史料教学的第一步。灵活选择史料的研读方法才是关键。最常见的文字史料的阅读方法需要在“读”上做文章。先粗略读一遍,明确问题,了解整体大意。然后,仔细阅读,找准关键词句,分析史料之间的联系,根据问题认真作答。阅读的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先获得一些表面信息,然后层层剖析,揭示内在联系。
在讲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时,某教师引用下面材料:
“(梁孝王)得赐天子旌旗(旗帜),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类似)于天子。出言跸,……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问:上述内容反映了汉初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师:它展现了什么景象?
生:梁王威风。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大家找出关键的词句。
生1: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生2:出言跸,入言警。
生3:珠宝玉器多于京师,比皇帝还有钱。
师:我们之前学过,许多东西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材料中展现的梁王生活似乎比天子更奢侈,排场更大。如果你是皇帝,你有什么感受?
生:担忧,感觉受到了威胁。
师:这时候同学们再看国家的情况?
生:诸侯王威胁皇帝的权利。
该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可能遇到的情况首先进行了判断,因此在阅读史料时先指挥学生粗读,把握大意,后引导学生联系所学回答。
当然图片史料也是极为丰富的,在教材中常见的是历史地图。地图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以《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为例,教师结合地图课件边演示边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过程、结果及影响,加深对战争的形象记忆。为了解决学生研读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可以先指导学生全面观察地图,收集图中蕴含的各种历史信息。重点训练熟读地图的方法,养成先读图例、图注的习惯。既要找准显性信息,又要挖掘隐形信息,多角度才能从图的表象深入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彭志国.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D].鲁东大学, 2014.
[2]夏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萌(1982.2),女,河南省郑州市人,现任职郑州市第五十二中,中小学一级教师,专业硕士,学科教学(历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