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课程教学中青铜图案与构成教学的新体现浅析
2017-07-21彭静
彭静
【摘 要】文章从图案设计教学角度探究青铜图案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讲,从构成引入研究图案变化开始,对青铜图案的变换、适合填充等设计手法展开论述,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创造图案设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铜图案 构成 教学
校级项目:图案设计中宝鸡地方特色图形的融入(JGYB15026)。
引 言
旧瓶能不能装新酒?在西方,据《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里记载,耶稣说:“没有人把新酒装到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唯独把新酒装到新皮袋里,两样都保全了。”[1]在中国,鲁迅在《重三感旧》一文中说:“近来有一句话常谈,是‘旧瓶不能装新酒。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倘若不信将一瓶五加皮和一瓶白兰地互换起来试试看,五加皮装在白兰地的瓶子里,也还是五加皮。”[2]“旧瓶不能装新酒”“旧瓶可以装新酒”更多的是一种比喻,瓶子与酒的关系在艺术中寓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其重点在于旧有形式能否承载新的内容。而目前高校图案设计课程亦面临着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
图案设计教育的现有形式
“我国的图案学最早取法于日本,是日本的图案家在明治维新之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并应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这个学科。”[3]然而“图案”在中国随后的发展道路却越走越窄,本是建立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的一门學科,却蜕变成了设计基础教学的一门技法课,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协调方式大致如下。
1.旧瓶装旧酒,传统图案设计教育方式的延续
张道一先生曾说:“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经过老一辈图案家的开创和苦心经营,使‘图案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措施,至今还没有任何理论和方法能够超越它。它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基础,特别是从艺术思维、构想、创意到具体方法、表现形式,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框架。”[4]正因为此框架、此系统是如此的全面,现有部分高校的图案设计教学一直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再循环。课程内容以传统图案的临摹,单独纹样的变形以及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的模式化训练为主。通过对自然物的造型、构图、色彩进行加工,以便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目的。这样的课程安排存在严重的重经验、轻创造;重技能、轻理解的倾向,学生囫囵吞枣地寻找传统图案的样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模式的重复和艺术的再现上。
2.新瓶装新酒,三大构成对图案课程的取代
“将图案纹样程式化的所谓‘四大变化视为全部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作为原理解释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而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上的具有理性色彩的构成教学,讲究以单位元素在特定的结构方式作用下,形成千变万化的视觉秩序与抽象表现效果,当这种以抽象形象体现组织规律的三大构成一经由香港引入,顿时大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5]故有些学者适时抛出“图案过时论”,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的核心教学内容从而取代图案课程。
当图案教学和“三大构成”争论时,“从事图案教学的教师们也加强了对传统图案教学的改进,将三大构成的逻辑思维方式吸收到图案教学中来,进行有机融合教学”。[6]宝鸡文理学院地属具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宝鸡,故教师将图案教学中的传统图案缩至青铜图案的范畴,从而进行图案与构成、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旧瓶与新酒的融合性教学研究。
图案设计中青铜器图案的介入
青铜器的图案作为青铜器的主体部分,集中体现了青铜时代的精神风貌。奴隶社会独有的阶级对立、信仰变化赋予了青铜器的纹饰狞厉之美。在教学中,引入青铜图案,引导学生完成从写生到变化的设计思维的转变,帮助学生理解图案设计的方法。
图案教学以青铜器图案的介入展开,整个教学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铜器图案的收集整理”,让学生归纳青铜图案中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掌握特征;第二个阶段是“单形变化”,让学生找出其中最感兴趣的青铜图案,揣摩掌握该图案的视觉特征和造型规律,进而变形;第三个阶段“图案的具体应用”,学生将自己变化完成的图案选择其一,结合面具进行再设计,创造价值!
1.分析归类——青铜器图案的收集
对于青铜器图案的收集,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无需借助书籍、网络获得二手资料,直接去地属宝鸡市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就可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目前最大且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馆内汇集了众多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器物图案按时间排序分为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和人物画像四类,因为学生在前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当中主要是针对商周青铜器的了解,所以图案的收集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动物纹中的兽面纹、龙纹、凤鸟纹、蝉纹、鱼纹;几何纹中的云雷纹、窃曲纹、波带纹、目雷纹、如意云纹均有出现。当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也暴露得非常明显:首先,走马观花,盲目收集,到博物院里面见什么拍什么。因为现代化智能手机拍照的便易性,资料的收集就是不经大脑的简单拍摄。不对比、不挑选、不总结,几乎每个同学都拍摄了上百张的青铜器图片,更有甚者,因为着急,连图案都没有拍摄清晰。再者指鹿为马,分类不清,理论知识显得薄弱。因为收集的资料太多,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动物纹、几何纹为主题,从资料中各选8个进行分类,并且每个图案都要标注其名称。分类中,学生通常将窃曲纹与双头龙纹混淆,放置在动物纹的分类里。名称标注中,动物纹尚能识辨,只是少数学生将双体龙纹误作羊纹标注,但到几何纹,学生只知其形而不知其名,明显不能将理论的学习代入到实践课程中。最终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整理出名称详细、分类明确的青铜器图案资料。
2.提取构建——单独纹样的变换
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资料中选取一个图案,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在保持其主体特征完整的情况之下,思考其变化的可能性,借助于特定的方法加以整合,寻找出范式,构建新的内容框架,从对青铜图案的结构理解到超越图案本身的纯粹构成。第一,填充法。抓住图案的外形特征,通过点、线、面进行内部装饰,强调装饰中的黑、白、灰关系。(图1)第二,变形法。抓住图案主体特征,省掉细枝末节,抓住对象的神韵,通过线与面的平面化处理方式,达到视觉上的整合。(图2)endprint
3.形色同构——适合纹样的创造
适合纹样的再创造不单指图案构成形式的改变,也包括图案构成色彩的再创造。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要求学生将图案适合应用到面具的形态上,这种适合是将平面图形应用于半立体形态的尝试。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是青铜图案形式需要解构重组,单独的图案显然是无法覆盖面具的面积,需要学生进行纹饰的添加,如图3的学生作品中,面具主要提取凤鸟纹添加双头龙纹,将凤鸟纹的尾翼解构成几何形态与双头龙纹进行重组,以单凤形态为中心,额部的双头龙纹以及面部的凤鸟形态对称而居,经过精心安排后使得图案线条刻画适形而规,疏密有度,再配合低纯度的色彩构成形式,烘托出画面古朴宁拙、浑厚庄重之气。
另一方面图案色彩需要依形重构,套色打破青铜图案色彩单一的缺憾,根据面具的图案形态选取不同色系,加入色彩三要素的变化。具体到面具设计中,引导学生解构图形、重构色彩,将原始的对比色序列化,以明度和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排列,由绿到白、由橙到黄的层层推移,打破画面的平面感,形成由中心向外扩散的视觉感。结合黄与绿的对比、冷与暖的变化,从而构建出画面中秩序化的序列美感和多彩化的视觉感受。青铜图案与形色构成的结合,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认知图案与构成的关系,从而不断地丰富创作语汇和拓展视觉表现空间。
结 语
旧瓶装新酒,用古老的青铜纹样加以数理逻辑的构成法则,使之融入到现代图案教学体系,不囿于原有图案教学模式,多样化现代设计课程资源。“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资源已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教学应当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当地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7]在图案设计教学中介入青铜图案,不但成为图案设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亦可在插画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相近学科进行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陈洁:《圣经·新约故事——马太福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鲁迅:《鲁迅文集——淮风月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3][4]张道一:《设计在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张智铭:《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对中国平面设计学科转型的探讨》,南京藝术学院,2010。
[6]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7。
[7]梁娜:《乡土美术资源的教育价值研究》,《大众文艺》2014年第25期。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陕西宝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