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名记者及其成名作的分析和比较

2017-07-21孙蓓玲

采写编 2017年3期
关键词:邹韬奋白岩松受众

孙蓓玲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不同时代的著名记者邹韬奋和白岩松,从他们的代表作《生活》周刊的“小言论”和《新闻1+1》出发,探讨了二者的异同及其成因。

关键词:邹韬奋;白岩松;新闻1+1;小言论

中国新闻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名记者,他们凭借自己有价值的报道,快速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名记者既可提高媒体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够吸纳更多的新闻资源。由于名记者往往具有超出常人的新闻敏锐度和卓绝的见识,擅长瀽瓴高屋,因小见大,能够贡献出极富意义的重大新闻。同时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推动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两位记者邹韬奋和白岩松进行研究,分析其特色和异同,探究这些特色和异同的原因。

一、名记者人物介绍及其代表作

(一)爱国志士,民主先锋——邹韬奋。邹韬奋曾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26年,邹开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通过犀利的笔风,对黑暗势力进行抨击,主张争议舆论。邹在任期间,《生活》周刊的根本目标即团结抗敌御侮和反对内战,这一目标的确立也将该周刊推上了抗日救国前卫媒体的位置。

邹韬奋考虑时代特点和读者需求,对《生活》周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更改办刊宗旨,确立“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的新宗旨,长此以往,《生活》周刊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无情批判和揭露了贪污腐化问题。

(二)新闻评论员——白岩松。随着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新闻的发展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了,从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其中就包括在这个时代家喻户晓的白岩松。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时事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是白岩松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白岩松做这样一档评论节目,体现出来的是“隐形节目主持人”和“显性新闻观察员”,作为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用电视这样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很大优势的媒介,同时实现着自己作为当代著名记者的社会影响力。

二、《生活》周刊和《新闻1+1》评论的异同和特色

(一)名记者代表作的特色。

1. 邹韬奋《生活》周刊上评论的特色。邹韬奋在其新闻工作生涯中发表过近千篇新闻评论作品,在抗日斗争和民主运动中,邹为当时舆论的引导,树旗文坛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评论文章中,并无一丝言之无物的空论痕迹,他擅长用事实来说明论点,又用生活之中比较常见的事情引为由头,让他所撰写的新闻既言之有物,又能够雅俗共赏,广为传播。比如有一文叫做《硬吞香蕉皮》,就是用奉系军阀吴俊升吃香蕉皮的趣闻,来抨击官僚愚昧无知,而又文过饰非的丑态。行文明快犀利,憎恶分明,用笔尖作为武器,用尽办法打击反动势力,激发人民抗敌情绪,鼓舞我国人民的抗敌斗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揭露日本侵华真相,仅仅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发出了四篇评论,从不同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词精当,比如“路旁白骨,村中绝户”、“苟有人心,能无悲恻”。

在前期,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的评论多侧重于个人的修养;而在日本侵华后,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抨击了当时的执政党派的不抵抗政策,呼吁国内统一对外的抗战,组织社会人士捐款,并大力宣告若忘却国耻,则国耻永无雪恨之时。夹叙夹议,让事理相互糅合,在文字上下功夫,把大道理浅说。如其自勉之言所述:竭我知能,尽忠代谋。

2.白岩松《新闻1+1》的评论特色。白岩松对于新闻观察的眼光独特,通常他会以最直观的角度予以切入,用平实近人的语句铺陈问题,以其自身感受为评论的开端,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抓住热点。出于其自身对民生、社会最真切的关心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他的新闻评论往往能对时代的脉搏准确把握,贴近真实的百姓生活;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总是试图剖析事件背后隐藏的内容,探根究底,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并对人性加以拷问。在语言上严肃、严谨,但并不抽象,把叙事抒情和析理相结合。

比如2012年,“神州九号”返回地球時,白岩松巧妙避开了专业问题,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描述分析,认为收风筝的过程需要慢慢来收这根风筝线,无形之间拉近了普通大众与先进的世界科技成果之间的距离,通俗易懂。而通过朴实的语言及平实的风格来进行新闻的播报,让更多的观众愿意去关注这样的一个新闻评论节目。

(二)两者评论的异同。邹韬奋的小言论是报纸业蓬勃发展的产物,而白岩松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当代电视业发展的产物。传播媒介的不同必然导致二者的评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报纸的新闻评论,逻辑要严密、思维要清晰,论证要有趣味性和科学性。而电视新闻评论,声像具备,可以直接利用的形式越来越多,可以更好地进行栏目中的互动行为,比如白岩松在节目中常常先以平民化的角度来阐述一个深刻的观点,继而以节目连线的方式,对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不仅有效地增加了信息量,保持了新闻的时效性,也可以让受众从深层次理解正在评论的新闻事件,将新闻背后的价值分析透彻。

其次,邹韬奋在行为中插叙有趣的事例,让读者读来感觉生动活泼,不感觉枯燥。邹韬奋的评论常常让人读来有小说的感觉,引人入胜却又从不捏造事实。而白岩松作为新闻评论员的言论不仅代表自己的观点,也代表了媒体的主流舆论,他要承担更多的话语责任,他的评论更加严谨,在受众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期待之下,要考虑到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要将新闻不断地深度剖析,发现更多的规律性和可以借鉴的意义,分析更多的情况,引导舆论方向。

当然他们之间也存在相同之处。邹韬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用报纸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不仅阐述新闻事件本身,也突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在抗战爆发前,他呼吁大众对个人修养的塑造,针砭时弊,对当时政府和社会上的事件进行评论,引发关注;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就将报纸作为抗日的武器,推动、影响着群众成为反日斗士。白岩松在当今这个和平年代,关注民生、国家发展和社会上的各类问题,从一件件小事出发,既发人深省又不脱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良好民风的形成。他们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趣味盎然而不低级,引导舆论但不空洞,以一个平凡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平实地叙述,就像在和自己的朋友谈叙一样,缩减了受众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距离。

三、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和总结

(一)原因。随着时代发展,媒介形式的更替是造成他们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面对受众参与度的改变,信息来源的扩大,如何形成主流的导向性舆论,将更多的信息价值带给受众?评论内容含金量的增加,评论观点的深入,是传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但是,新闻评论的作用却是殊途同归,他们都无法脱离群众,需要用适当的方式来将其观点进行有效的传递,给予受众影响,不同时代采取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新闻传播。

(二)总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名记者存在对媒体的组织运作和社会信息的顺利传播都有着极强的意义,推动着社会信息的公开,使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以为信息社会的透明和社会和谐起到正向推动作用。无论是邹韬奋的“小言论”,还是白岩松的新闻评论,都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式关注社会动态,用自己的感受和知识让大众在了解新闻事件之后,对事件的看法有一个更全面的参考,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孟晖,贺桂花.论邹韬奋《生活》周刊“小言论”的特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3):72-75.

[2] 宋付力.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主持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 田锋,殷艳芳.论邹韬奋新闻报刊活动的大众性[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4] 黄芸芳.邹韬奋新闻评论的说理艺术[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10(2):41-43.

[5] 魏夏君.CCTV《新闻1+1》评论研究:特色、问题与对策[D].河南大学,2013.

[6]王秋.浅谈名记者的新闻传播价值[J].洛阳大学学报,2006,21(3):51-53.

[7] 陈黎.邹韬奋新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4.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

猜你喜欢

邹韬奋白岩松受众
邹韬奋“永不背叛大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白岩松眼中的青春
一见钟情结良缘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白岩松的“身教”
白岩松的第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