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三十年的采访

2017-07-21胡春兴

采写编 2017年3期
关键词:保国邢台太行山

胡春兴

太行山上新愚公

2016年10月24日,李保国同志骨灰安放暨铜像揭幕仪式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举行。岗底村高高的凤凰山上,四周苹果树环抱。坐北朝南的纪念碑主体为旗帜造型,左侧为党旗,右侧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常年高强度的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李保国同志骨灰安放暨铜像揭幕仪式上,来自邢台广播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默默肃立,向这位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做最后的道别。

三十年前,从李保国踏上太行山,我们便与他结识;三十年来,我们的记者换了三代,但始终追逐着李保国的足迹;三十年来,无论报道内容如何变换,作为典型的李保国始终占据着我们的头条;三十年来,在李保国扎根山区的精神感召下,记者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书写了新时期“走转改”的新篇章。

跨越三十年的采访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多天,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在前南峪一住就是四年。

在前南峪采访时,我们开始接触李保国。这时的太行山区开发才刚刚起步,但作为大学老师,李保国的农民形象和远大抱负,还是在记者们心中扎下了根。

1985年,邢台电视台成立。这样,每年春季果树剪枝时,李保国的形象便开始出现在新闻中。那时他三十多岁,头发稀疏,脸色黑黝黝的,穿一件很旧的蓝色褂子,如果不是有人介绍他是河北农业大学老师,记者真把他当成前南峪村民了。

这是当年电视新闻中的画面:“‘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 。李保国撮撮冻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动作娴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围在他身旁的村民纷纷点头”。

这位一身农民打扮的电视明星也引起了观众的特别关注。有一位观众来信问:那位穿蓝褂子、脸又黑头发又少的人,真的是大学老师吗?他为什么总在山里呀?

“观众的疑问,就是我们要采访的问题”,电视台新闻部立即安排记者深入山区采访。

“李老师总是这身穿着,说话也随和。”

“谁不认得李老师呀,吃住在一块儿,比亲戚还亲。”

太行山的村民对李保国很熟悉。

李保国回答的朴实而富有哲理:“我这么教农民技术,就是想培养出不离村的果树专家。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专家。”

当时,我们只是把李保国当作一般的典型报道,还没有发现其蕴含的重大价值。但已经隐隐约约感到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假以时日,其光益灿。所以,每当山区生态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我们就及时跟进,李保国作为主角仍是我们报道的重点。作为有价值的典型,在自己的”地盘上”视而不见,作为媒体是个失职。

我们深知,典型人物的报道,需要量的积累,由长期不断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升华。

我们冷静客观、渐进式地关注着李保国,关注着太行山的变化。

洋槐头、板栗腰、核桃脚……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成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1995年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

李保国山区建设的成就日显,从李保国身上发现的思想亮点越来越多。把零散变为系统,主题在逐步深化。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李保国,做出有深度、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报道,邢台广播电视台记者沿着李保国治山的轨迹,跟着他爬山坡,钻山沟,目睹他与山区农民水乳交融的场景,聆听他致力山区农民致富的心声,感受他“活着干,死了算”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台领导、台编委会在研究策划重大典型报道时,一直把李保国作为不二的首选。因为太行山横跨邢台西部近百里,面积占到1/3,太行山的绿色就是邢襄大地的巨变。

新闻中心改变派工式的采访,派专职记者、秘书记者紧盯李保国,这样更能与他交心,采访到他的灵魂深处。

富岗苹果被评为“2008年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荣获“中华名果”称号,产自于太行山区的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这里面同样凝结着李保国的心血。

早在1996年前,岗底村民就在山场种了苹果树,可结出的苹果却是“一咬一层皮”的“小黑蛋子”。李保国来到岗底后,根据该地的土壤状况,制定了科学规范又通俗易懂的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靠这一“金刚钻”,不仅生产出绿色、有机苹果,还避免了苹果“大小年”。按工序生产的富岗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岗底村富了,全村人感谢李保国。

这一时期,我们的记者记录下大量的同期声和视频资料,记录下了这感人的春夏秋冬。同时我们的对上报道部门开始逐渐向省台、央视积极推介,李保国的形象开始走出邢台,名扬全国。

多年的采访,我们与李保国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了解的越深,越感到他的不平凡。我们从最初报道他教技术、与农民打成一片,开始发掘他的思想内涵和立志改变穷山区的时代担当。

我们听不到他闪光的语言,但确实看到了他闪光的足迹。他走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会生金;他走到哪里,哪里的农民就能脱贫。好的典型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感染力。由于我们的彼此了解,由于接地气的朴实报道,这位像农民的大学教授形象日益丰满。

河北绿岭果业是李保国的又一杰作。在他的指导下,邢台市临城县种植薄皮核桃1.5万亩,生态养鸡5万余只,发展优质薄皮核桃苗圃600亩,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

李保国成就了绿色的太行山,太行山铸就了红色的李保国。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李保国的事迹更显现出了其重大典型的基因。在最高层次的传播推广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2016年1月5日开始,我们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一起采访了李保国,制作完成新闻片《李教授和他的苹果园》《李保国:行走在太行山区的博导》《李保国:34年让荒山变成致富山》,分别在2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月16日、17日的《新闻联播》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然而,正是果树开花的季节,2016年4月10日,年仅58岁的李保国老师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听到这一消息后,新闻中心的编辑记者非常吃惊,因为记者们与李保国刚刚约好了几天后的采访。

李保国的去世,十几万山民为他落泪,绿色的太行山为他默哀。

我们的一位记者在参加完李保国教授追悼会后发出微信:“我看到了更多的人为他留下眼泪,希望他在另一个维度能够感受到,因为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们也将追随他,继续爱得深沉。”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李保国不仅改变了山区,也改变了我们的记者,塑造着我们的队伍。邢台广播电视台党委以身边的典型为榜样,总结学习李保国事迹经验,组织全台编辑记者以李保国为榜样,像他一样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下去,并强调编辑记者到基层穿着要朴素、说话要朴实、要做到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一定要把群众的心声带回来,把群众的难题发现出来,像李保国一样切实为基层服务。

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走向红色老区、改革重地、发展新区,走向企业、学校、农村等广阔天地,感受时代脉搏和邢台变化,接触一线群众和火热生活,用群众的语言、电视的特点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邢台人的崭新风貌。近几年,邢台广播电视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量连续夺得全国地市台第一名。

2017年4月10日,李保国教授去世一周年之际,邢台广播电视台记者来到前南峪,来到岗底,来到绿岭公司,沿着他走过的足迹采访。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虽然李保国教授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如同那些战争年代把名字镌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一样。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一年了,他没有走远,还在咱农民的心里。”

从1986年到2016年,跨越三十年,邢台广播电视台几代记者跟踪采访李保国,不仅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感染,“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专家”“活着干,死了算”“我见不得农民受穷”……朴素的语言,金子般的闪光,彰显了李保国教授的信念与担当。几代记者通过反复打磨,使人们对李保国这一典型形象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同时也成为编辑记者锤炼自己、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

典型身上的时代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作者系邢台广播电视台台长)

猜你喜欢

保国邢台太行山
《太行山写生》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hether binding theory is adapted to the reflexive pronouns in Chinese and ziji‘self’in Chinese
在太行山上
爸爸去哪儿了
太行山历险记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