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对称化素质模型构建研究

2017-07-2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新性创新型素质

刘 霄

(济南大学 商学院, 济南 250002)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对称化素质模型构建研究

刘 霄

(济南大学 商学院, 济南 250002)

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基于势科学视角,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知识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追求素质和自我实现需求素质,并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形成了以身体健康素质为恒等元的六维素质对称化结构模型,揭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势科学;对称机制

当今,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企业的发展,创新都是主流和制胜的法宝。文化进行创新,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好地传承保护;教育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企业进行创新,才能够创造良好的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必不可少的,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型人才是企业乃至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目前对于创新型人才概念和内涵的定义和解释也趋于完善。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研究,发现很多资料是从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素质方面进行概念界定。例如:黄楠森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1]。刘宝存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这五种素质,并且创新型人才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和创新业绩[2]。王亚斌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而且能够进行有效创造,为社会做出正向的价值贡献[3]。刘宝存也将创新型人才与常规型人才进行比较,认为创新型人才相比常规型人才,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创新素质是重点和突出素质[4]。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着重强调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精神、创新人格等,同时也突出创新型人才对社会产生的创新业绩和贡献。虽然也有少数的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等这些基础素质,但是数量比较少,不是主流。

本文认为创新型人才素质应该包括基础素质和创新素质两方面,着重强调创新素质,例如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基础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支撑素质,例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二、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研究综述

在对创新型人才具备的素质进行研究的同时,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评价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模型,素质模型的构建能够为人们衡量和发掘某类特定职业人群应具备的素质提供一套体系和有效的工具。

其中经典的素质模型是洋葱模型和冰山模型。素质洋葱模型理论将素质分为三层,其中最核心的素质是品质和动机,其次,向外是自我形象、社会角色、价值观和态度,最外一层是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这样分的依据是知识和技能素质是易于培养和评价,而其他核心素质和第二层素质是难以评价和后天获得的[5]。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中知识和技能素质是位于海平面以上的,属于表象部分,是基础,可以进行评价和培养,而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潜在部分:态度、动机、自我认知、社会角色、价值观、个性和品质难以进行评价[6]。

素质洋葱模型和素质冰山模型并没有充分提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和特征。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廖志豪从创新主体角度出发,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一般通用模型:思维要素、个性要素、能力要素和知识要素,思维要素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个性要素是创新的动力系统,能力要素是创新实现系统,知识要素是创新基础系统,这些素质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7]。房国忠和王晓均构建了人格特征、学习素质、思维特征、社会能力四个维度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8]。赵静杰、王慧娟和徐一畅将基本素质、创新素质和未来创新潜力这三方面作为评价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体系,其中,基本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基础,创新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业绩这四方面[9]。

当前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是基于不同的角度构建的素质结构模型,对模型中各素质要素也分别进行了分析,但是忽视了模型中各素质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差别和联系等。本文基于一个新的视角构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模型,并揭示模型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三、势科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势科学的概念和内涵

孙子曾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如千仞之山者,势也”。老子则有“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等。这些名言名句都是围绕“势”字开展,“势”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10]。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关“势”的词语,如:势如破竹、势在必行、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等。当然,自然界中也充满了势,化学势、量子势、真空势和超量子势等。势在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中广泛存在,却没有对势进行科学研究,直到西安交通大学李德昌教授提出了势和势科学的概念。

李教授通过对势的解读,基于科学的逻辑视角,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势统一起来,认为势是相对于熵而言的,势是负熵,就是有序,就是梯度,因为梯度可以用差别和距离表示(如图1),即:梯度=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即: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所以,势=梯度=斜率=导数。

图1 势的科学定义图

根据对势的科学的逻辑定义公式发现,其实势就是基于要素的差别和联系,差别增大,联系紧密,势就大,差别变小,联系疏远,要素之间的势就小。这就对我们造势有了启发:使要素之间差别最大化,联系最紧密。那么势的运行机制(势增机制)就是要素之间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极限过程。

而研究势的产生和势的运行机制的科学就叫势科学。势科学不仅能够揭示信息是有序的本质,而且信息量和信息势是等价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可以归纳为生产更多的信息量,从而营造更大的信息势的过程,所以说势科学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的科学意义[11]。

(二)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人才对称化素质形成机制

势科学中指出人才的素质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信息相互作用机制及对称性机制推动形成的。以往人才素质是以德、智、体、美四维素质为基础,如图2所示:

图2 人才四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

德、智、体、美中德与智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相反相成,对称分布,一个人不能光有智,还需要德的支撑,二者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者智也,智者德也”描述的就是这种关系。同样,体与美也是对称的,所以德、智、体、美不单单是这四维素质,更重要的是这四维素质构成的对称结构模型所营造出的势最大,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强大的信息势。

但是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势的增加达到了临界值,使原来稳定的四维素质对称结构处于非线性非平衡状态,形成涨落,产生了相变和分岔,使德智体美四维素质激化成更加复杂的八维素质(激化过程如图3)。智激化成理论与实践,德激化成处善和进取,体激化为身体和心理,美激化成竞雅和随俗。其中,理论与实践同属于智的范畴,差别最大,联系最紧,形成对称,说明一个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理论不付诸实践是无用的,而实践缺乏理论的支撑也是无用功。同理,其余素质两两之间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差别最大联系最紧,形成新的对称。这样形成的八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营造的势最大,使人才含有更多的信息量,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实力(如图4),更加适应这个信息社会。

图3 四维素质激化为八维素质的过程

基于势科学的势增原理、信息相互作用机制(对称机制)以及人才素质的形成机制,本文将构建势科学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

图4 八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

四、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通过对创新型人才概念界定和梳理,发现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主要以创新素质为主,例如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重点强调创新。但是却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支撑素质的重要作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另外,本文认为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具备对自我认知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素质要素。下面,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进行分析。

(一) 创新知识素质

创新知识不单指创新性的知识,它既包括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还有在基础知识层面的进一步创新。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的坚实基础。根据势科学的信息量=信息势的原理,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之间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信息势不断增加,导致创新型人才原有的知识和结构不断更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对知识进行创新和创新性的知识结构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还要掌握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知识,形成以创新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素质。

(二) 创新实践能力素质

创新实践能力指创新型人才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经验等进行创新性活动和创新行为,实现创新目标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既包括创新经验的学习,还包括以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对创新点和创新灵感的观察捕捉能力。创新型人才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或者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而且要有比较强的信息素养和各种方法的运用能力,才有可能将将内在的创新知识转化为创新行为和创新性成果,所以说,创新实践能力素质是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创新知识到创新行为的桥梁。

(三) 人际关系能力素质

人际关系能力素质也可以称之为社会智力素质。社会中的个人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结构,要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不可能自己脱离社会单独生存。对于企业或者社会中的创新型人才更是如此,创新性想法的产生需要创新型人才交流和碰撞,创新性行为和创新性绩效更多地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所以,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也是必备的素质之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和解决冲突矛盾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寻求一致的能力,能灵活地面对外界复杂的社会,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12]。

(四) 自我认知能力素质[13]

创新型人才除了需要良好的社会智力素质外,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包括在进行创新性活动和实施创新性行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和评价,自我的反省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创新型人才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人格特征等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价是自我认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对自己定位准确、评价合理,才能看到自身在创新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才能不断反省,在以后的创新行为中积极采取措施和调整方案,提高自己的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水平,不断完善自己。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暗示,创新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了,继续努力突破,失败了,不气馁,保持积极高昂的情绪状态,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的创新状态。世界上很多著名科学家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往往要失败几百次,几千次,但是他们做的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反思,继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直到最后成功。所以,自我认知能力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对内的一种重要素质。

(五) 健康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素质是所有人活动最基础的支撑素质,没有健康的身体,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对于创新型人才更是如此。创新型人才是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骨干,是社会和国家不断创新发展的坚实力量,创新性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所以健康的身体素质是贯穿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

(六) 创新追求素质

创新型人才有高昂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进行创新活动和追求创新业绩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新精神是指在进行创新行为时要有良好的创新兴趣和创新动机,不断追求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较高的创新兴趣和积极性,乐于创新,能从创新中感到快乐,对于创新活动起到不断的激励作用。拥有创新精神就是不断激励创新型人才不怕困难,坚定目标,充满激情。

(七) 自我实现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一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具备这种素质。创新型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推动下,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坚定信念,不断追求,发挥创新性和创造性,产生创新绩效。

五、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

针对创新型人才7种素质,根据势科学的理论,构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模型,如图5。该模型中包括创新知识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素质、创新追求素质、自我实现需求、自我认知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素质这六维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恒等元的六维素质结构模型。除了强调这六维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这六维素质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图5 创新型人才六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

其中,创新知识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素质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相反相成,呈对称分布。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知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进行创新实践,不能应用于创新实践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而如果创新实践能力缺少了创新知识的支撑,实践活动就会寸步难行,实践能力严重削弱。创新知识和创新实践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但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产生强势。所以,创新型人才既有广博的创新知识体系,也有很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是对称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对内的一种自我调节和激励的能力,除了要调节好自己,对外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型人才要做到“内外兼修”,才能营造强信息势,使自己处于心态良好、人际关系处理良好的状态,才能从生活工作中获得更有效的灵感,才能在枯燥的创新性活动中坚持下来,胜不骄、败不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投身创新活动中来,才能更有效地产生创新成果和创新业绩。

同理,创新追求素质和自我实现需求素质也是差别最大,联系最紧,呈对称分布。不断追求创新,表现为外在的创新热情、创新兴趣和创新积极性,还有对创新业绩的追求。而追求自我实现是创新型人才追求自身内在价值的实现。一个人光追求创新业绩是不够的,还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实现自己内在的价值;一个人只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不出创新成果也不是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所以说追求创新和追求自我实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是追求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

势科学理论中的现代社会人才八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根据八维素质之间可观察性和可测性,将八维素质分为显势和潜势,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六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根据可观察性和易测性,将创新知识素质、创新追求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素质定位显素质,将创新实践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实现需求划分为潜素质。这样就形成了以身体健康素质为恒等元的六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

通过上述的分析,形成了六维素质两两对称的结构模型图,该素质模型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营造了创新型人才最强的素质信息势、是创新型人才的最优素质模型。根据势科学中“势-对称-群-和谐”的运行机制,也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素质和谐。

结论

本文基于势科学视角,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六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揭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间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但是关于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模型,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构建的素质对称结构模型,可以基于势科学视角提出提高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方法和路径;(2)本文只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结构模型图,但是缺乏重要的实证研究,例如对这个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创新型人才素质的素质势等。

[1] 黄楠森.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0,(1):5-7.

[2] 刘宝存. 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6-11.

[3] 王亚斌. 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18-320.

[4] 刘宝存. 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09(07).

[5] Kochanski J. Competency based management[J].Training&Development,1997, 51(10):40-44.

[6] LYLE M.SPENCER, JR. &SIGNE M. 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3:132-133.

[7] 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7):149-152.

[8] 房国忠,王晓钧.基于人格特征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7(3):106-109.

[9] 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 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09,(3):27-29.

[10] 李德昌. 势科学视域中管理系统的逻辑机制——从整体直觉到逻辑演绎的中国管理学研究[J].管理学报,2008,5(6):792-800.

[11] 李德昌. 势科学理论的普适性与科学意义——信息人社会与势科学理论研究之二[J].阅江学刊,2011,(3):19-28.

[12] 徐小洲,叶映华.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0-75.

[13] 王养成,赵飞娟. 基于3Q的四维度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8):149-153.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4.002

2017-06-15

刘霄(1992-),女,山东潍坊人,济南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C961

A

1009-2080(2017)04-0010-05

猜你喜欢

创新性创新型素质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