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系
2017-07-20许华军
许华军
数学是很多课程的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时候决定着学生在下一个学习阶段能否顺利接受新的学科知识。相比于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初中生相对而言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他们很多时候仍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目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它们阻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展。本文就如何处理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关系进行探讨,发表笔者的相关看法和建议。
一、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化”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并不实用,这种错误认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成了阻碍。这种错误认知有其产生的根源: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联系少,在实际中学生难以运用数学知识来排忧解难。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育学者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化”。这既需要教材编排者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贯彻这种思维。显然,现在教育学者已经意识到“生活化”与“数学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很多课本例题已经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寻找相关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切合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意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二、既要倡导“探究学习”,又要兼顾“接受学习”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一思维特征决定着他们对知识的摄取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忽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初中数学教材为媒介,通过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原理,培养他们探索挑战数学难题的能力。任何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缺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是以“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为例,在正式上课前,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商品打折销售的相关情况,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做好了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在完成知识与生活常例相衔接、讲解完例题后,我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们自主探索“打折销售”中的数量关系,总结问题,并给予提问时间,既让他们探究学习,又解答他们的疑惑,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观点;与此同时,通过例题及变式、课堂训练,和学生们一起在做题中归纳“打折销售”中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讲解时,我不仅做到关注“生活化”,又突出了“数学化”,与此同时,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相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突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既要注重“经历过程”,又要立足“教学理论”
在开始已经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和学生在的主体地位,因为这两者被很多教师所忽略。但是,我们也坚决反对一味凸显实用性和学生主体性而进行华而不实的教学——降低教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只注重经历过程。任何实践都需要以知识理论为依据,脱离了教学理论的教学环节是缺乏地基的建筑,缺乏教学经历过程的教学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课标为依据,涉及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教学经历过程与教学理论相结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假如在进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这一节内容时,只是单纯运用通过例题说明一元一次方程与生活中常见的商品打折销售实例的联系和运用,而忽略引进进价、标价、售价、折扣、利润、利润率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可以在这一实际问题中可以运用到一元一次方程,变成简单的背题了,倘若只是单纯讲解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又难以将其运用起来,变成简单记忆关系概念。由此可见,经历过程和教学理论必须紧密联系,二者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要顺利完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要意识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又要将具体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教学,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真正理解学习知识的根本——运用知识。正确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些理论,才能做好数学教学工作。
编辑 徐绒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