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博弈中政企关系的动态演化:来自浙江科技改革试点案例
2017-07-20张恬
张 恬
(中共新昌县委党校,浙江 新昌312500)
区域创新博弈中政企关系的动态演化:来自浙江科技改革试点案例
张 恬
(中共新昌县委党校,浙江 新昌312500)
通过构建一个从政企合作创新到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此分析区域创新博弈中政企关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最后以浙江省新昌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显示,根据政企合作创新的互动关系中,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为初始、离散、整合、协同与集成等五个创新阶段;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创新博弈中,地方政府关注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是否能为本地区创造出大于政府投入的社会效益,而企业是否创新需要在政府支持、技术积累与资金实力的基础上正确考量创新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地方政府由“管家婆”向“店小二”的政府职能转变与企业创新投入—产出的循环累积效应是推动新昌县创新驱动路径的决定因素,而且随着区域创新系统由整合创新向协同创新阶段演化与跃迁,龙头企业开始通过跨国合作或并购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形成利用国内外的两种创新资源的集成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系统;政企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新昌县
区域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创造与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并决定了区域参与全球化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自熊彼特(Schumpeter)在学术界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已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战略(Veugelers and Cassiman,1999)。但我国企业创新仍存在一些障碍:一是对创新的认识不足,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生产,而忽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倾向于规避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二是创新投入严重缺乏,包括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要素;三是创新成果的应用转换能力较低,存在较弱的商业化风险承担能力;四是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缺少有效的知识、技术和信息交流。由于创新的本质特征是不确定性、高市场风险和高额回报并存,创新主体——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成为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与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定位:地方政府肩负着制定创新战略、组织统筹协调创新资源的职责,是创新制度和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者;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具有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虽然能够承担一定的技术风险能力,并且是创新政策、制度环境的缔造者,但其对企业创新行为进行引导与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不会有制度创新的动力,仅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地方政府与企业作为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创新策略互动主体,都是在对方创新策略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决策;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短视行为的存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创新策略反应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鉴此,本文基于政企关系的视角构建了从政企合作创新到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与企业创新行为的动态博弈过程,然后以浙江省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新昌县为例,实证研究政企关系动态演化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机制,从而为地方政府在科技体制改革及推动企业创新方面提供经验借鉴。
一、理论框架:从政企合作创新到区域创新系统
政企关系是中国经济发展、改革与变迁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政企关系(Political Connecttion)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关键因素之一(Allen et al.,2005;Faccio,2006)。随着中国迈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制度环境已成为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政府对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行业准入审批、矿产资源开发等)具有控制权,还可能是企业最大的客户,如住宅采购、工程招标等;另一方面,转型市场和新兴市场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可以通过地方保护和歧视性市场进入壁垒限制企业的市场范围,并拥有大多数稀缺资源的配置权(周林洁和邱汛,2013)。因此,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稀缺资源就成为企业与政府建立密切关系的主要目的(Fan et al.,2008;郑建明等,2014)。
创新资源缺乏、创新环境不确定性等问题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瓶颈,而政府通过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对企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Colombo和Grilli(2007)研究发现,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或政府研发补贴能够缓解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受到的资金约束,进而推动企业突破技术创新的障碍与瓶颈。政府研发补贴作为一项公共资金政策,与企业技术研发实力相互补充,从而使拥有足够资金支持的企业能从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技术来源(Koga,2005)。Kim等(2012)通过对产、学、研关系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创新合作对于整个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政企之间的研发合作不仅能使企业获得互补性的稀缺资源,还能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Nishimura and Okamuro,2011)。一个支持性的政策导向并非针对特定企业,而是通过科技信息发布、技术咨询服务等内容与途径,增强政企之间的创新合作与交流,进而降低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壁垒,引发区域内企业更多的创新活动,见图1。
图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模型
自Cooke(1992)提出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以后,政府与企业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创新主体,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政企之间已不再是传统的“父子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且对制度供给、资金补助、技术联盟、服务平台等各种要素进行配置的区域创新系统,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增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协同创新。区域创新系统使内部创新主体之间结成高度紧密的创新合作关系,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机制与适宜的合作模式;创新要素资源的合理整合和高效利用。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新环境营造、体制机制安排、要素市场建设等途径打破了创新要素之间的分割约束,加快了信息、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的流动、集聚与应用,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产出;实现与外部创新系统的交流、对接与资源共享。区域创新系统内主体协作、要素流动、组织学习等外溢效应与国家乃至全球创新系统形成有效交流与资源共享,培养利用区域内、外两种创新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
由图1显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模型包括三类要素,分别为主体、功能与环境。在主体要素方面,包括两类重要主体,即地方政府与创新企业,以及两类辅助主体,即科研机构与科技中介。这四类主体要素共同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网络结点和基本内容。区域创新系统的结点之间是通过创新链条连接的,形成了知识、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的渠道与路径。在功能要素方面,政府注重环境营造与制度创新,企业重视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科研机构对应基础研究与知识创新,而科技中介关注技术服务创新。在环境要素方面,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生活环境等几大类环境因子共同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转支撑体系,见图2。
图2 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变迁示意图
根据政企创新合作的互动关系,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发展可以分为初始、离散、整合、协同和集成等五个创新递进梯级。从图2中可以看出,政企行为与创新方式随区域创新系统的阶段性演化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征。在初始创新阶段,政府科技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创新主体之间并无合作意识,关联性程度也很低,仅出现了零星的个体创新;在离散创新阶段,政府实施“放水养鱼”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先进设备并进行二次技术开发应用,此时企业的创新活动逐渐活跃;在整合创新阶段,伴随政府优惠政策的引导,企业积极拓展技术创新渠道,与科研院所或科研中介开展联合研发,从而使得企业创新从个体线性创新向网络创新转变;在协同创新阶段,地方政府营造的创新环境日趋优化完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区域创新网络中“1+1>2”的协同创新效应开始显现;在集成创新阶段,政、产、学、研高度契合,区域创新网络转化为高效运转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在创新资源密集区设立全球研发中心,通过研发联盟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创新资源,构筑起全球化的集成创新网络。
二、区域创新系统中政企关系的动态博弈模型
本文假设区域创新系统中仅有两个博弈方,即政府与企业,并且二者都为理性经济人。其中,政府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假定政府与企业在合作创新中并不存在道德风险,同时双方都清楚了解对方的收益支付与策略选择情况。在有限理性条件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策略反应是一个不断学习调整的动态过程。本文为政府与企业的创新合作设计了一个包含两个参与人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并且考虑政府先行动与企业先行动两种情况。
(一)政府先行动的动态博弈模型
假设某一个创新项目成功商业化后能给企业带来固定收益;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补贴或资助为s (s>0);企业通过政府补贴实施技术创新后得到收益的收益系数为β;当实施积极创新政策时,政府对采取技术创新的企业征收的税率为t,否则为T,因政府对创新企业适用税收优惠政策,故t 当政府实施积极的创新策略时,企业也有两种策略,即选择创新和不创新。若企业选择不创新的期望收益为s,而政府的期望收益则为-s。若企业选择创新,则进入第三个阶段,此时企业存在两种策略:一是企业自主研发完成创新;二是企业与科研机构或科技中介共同完成创新,如通过技术交易直接从科研机构获得关键技术或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其中,前者属于独立创新,后者属于合作创新。假设企业独立创新成功的概率为Pm∈(0,1),企业选择独立创新的期望收益则为Rm=Pm(βs+γ),那么企业与政府的支付向量为(Rm, t×Rm-s)。假设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时,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此时成功的概率会提高至Pn∈(0,1)且Pn>Pm,企业也会得到较高的期望收益Rn=Pn(βs+γ),但需要支付给科研机构一定的研发报酬c,这样政府也能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w,并且根据科研机构的努力程度对其进行奖励h。当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时,企业与政府的支付向量为(Rn-c,t×Rn+w-h-s)。 当政府实施消极的创新政策时,企业也可以选择创新和不创新。当企业选择不创新时,企业与政府的期望收益都为0。当企业选择独立创新时,企业的期望收益为Rm=Pm×γ,此时企业与政府的支付向量为(Rm, T×Rm);当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时,企业的期望收益为Rn=Pn×γ),支付向量为(Rn-c,t×Rn+w) 。收益矩阵见表1。 表1 政府先行动时企业与政府的创新收益矩阵 策略选择企 业不创新独立创新合作创新政府积极政策-s,sL×Rm-s,RnL×Rm+w-h-s,Rn-c消极政策0,0L×Rm,RnL×Rm+w,Rn-c 由于政企之间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本文将采用逆推法对博弈模型的一般性均衡进行分析。当政府实施积极的创新政策时,企业在第三阶段选择合作创新的条件是Rn-c≥Rm;若不满足这一条件,企业将选择独立创新。在第二阶段,企业选择创新的条件是Rn-c≥s或Rm≥s。因此,可以得到博弈均衡如下:①若Rn-c≤s且Rm 当政府实施消极的创新政策时,企业在第三个阶段选择与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条件是Rn-c≥Rm,否则企业选择独立创新。企业在第二阶段选择创新的基本条件是Rn-c≥0或 Rm≥0,否则企业选择创新时会亏损,将不选择创新。 (二)企业先行动的动态博弈模型 在政企动态博弈的第一个阶段,当企业先行动时,企业有三种策略:一是不选择创新策略;二是选择独立创新;三是选择合作创新。政企收益矩阵与表1相同。 当企业选择不创新时,政府实施积极政策与消极政策的收益分别为-s和0,此时政府的最优策略是采取消极政策,即不理会企业行为。 当企业选择独立创新时,若t×Rm-s>T×Rm,政府将采取积极政策。进一步将上式整理可得Pm>s/[t×(βs+γ)-(T+γ)],这意味着当企业独立创新的成功率大于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比例时,政府将实施积极的创新政策。 当企业选择合作创新时,只有当t×Rn +w-h-s>T×Rn +w,即Pn >(h+s)/[t×(βs+γ)-(T+γ)]),政府才会实施积极的创新政策。 上述动态博弈模型的结果显示,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是政府对企业是否实施创新政策的主要判断依据。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需要在企业规模、技术积累与资金实力的基础上正确考量创新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于斌斌和余雷,2015)。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创新成本的内生性与创新收益的外部性,企业本身的创新动力“先天不足”;再加上创新的高风险性,良好的激励环境和运行机制是企业选择创新的基础。 (三)政企动态博弈的演化趋势分析 假定企业可选择创新与不创新两种策略,选择概率分别为x与1-x;政府对企业创新可实施积极与消极两种政策,实施概率分别为y与-y。由此,本文可以构造一个简化的政企博弈收益矩阵,以分析二者的演化趋势,见表2。 表2 政企动态博弈的创新收益矩阵 策略选择企业创新不创新政府积极政策L×P-s,n-s,s消极政策T×R,R0,0 UB1=y×R+(1-y)×R=R UB2=y×s+(1-y)×0=sy UG1=x×(t×R-s)+(1-x)×(-s)=tRx-s UG2=x×(t×R)+(1-x) +0=TRx 可以构建企业与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复制动态方程反映了政企博弈双方的学习速度与调整方向,当F(x)= F(y)=0时,该博弈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由于进化稳定策略(ESS)是一个稳定状态且具有抗扰动的功能,即F(x)=0且 F'(x)<0,则可求得: 当y>R/s时,F'(x=1)<0, x'=1是进化稳定策略;当y 根据图3给出了政企群体创新博弈的演化趋势图,可得到如下不同的均衡状态:①当初始状态处于Ⅰ区域时,选择创新策略的企业比重大于s/[(t-T)R]且实施积极政策的政府比重大于R/s 。UB1- UB2=R-sy<0, UG1- UG2=(t-T)Rx-s>0,可知,政企创新博弈将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x'=0, y'=1) ,即(不创新,积极政策)成为所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②当初始状态处于Ⅲ区域时,选择创新策略的企业比重小于s/[(t-T)R]且实施积极政策的政府比重小于R/s 。UB1- UB2=R-sy>0, UG1- UG2=(t-T)Rx-s<0,可知,政企创新博弈将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x'=1, y'=0),即(创新,消极政策)成为政企群体的必然选择。③当初始状态处于Ⅱ区域时,选择创新策略的企业比重小于s/[(t-T)R]Ⅱ实施积极政策的政府比重大于R/s。由UB1- UB2=R-sy<0, UG1- UG2=(t-T)Rx-s<0,可知,政企创新博弈将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x'=0, y'=0),即(不创新,消极政策)成为政企群体的必然选择。④当初始状态处于Ⅳ区域时,选择创新策略的企业比重大于s/[(t-T)R]Ⅱ实施积极政策的政府比重小于R/s。由UB1- UB2=R-sy>0, UG1- UG2=(t-T)Rx-s>0,可知,政企创新博弈将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x'=1, y'=1),即(创新,积极政策)成为所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见图3。 图3 创新博弈的演化趋势 由图3可知,(x'=0, y'=0)(x'=0, y'=1)(x'=1, y'=0)与(x'=1, y'=1)都是鞍点,没有进化稳定均衡。当R>s,即企业创新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政府补贴时,x'=1是进化稳定策略,此时企业选择创新策略的收益大于不选择创新策略的收益,最终所有企业都会选择创新策略。当s>[(t-T)R],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创新补贴无法从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征税中弥补时,y'=0是进化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实施消极政策的社会效益要大于实施积极政策的社会效益,最终所有地方政府都会实施消极政策。当R 新昌作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小县,其县域面积为1212.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为42.9万。新昌县通过实施“创新强县”战略*新昌县以新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变革为机遇,立足于自身的现实基础与比较优势,通过“创新强县”战略破除科技创新中的“四不”问题,即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不比大小比创新、区位不足服务补、不比规模比效益的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实现区域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先后实现了从欠发达山区、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全国百强县*在1991年,新昌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5.1%与72.5%;到2002年,新昌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上升到全省平均水平的98.7%与99.8%,并且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这一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达15.7%、22.4%,位列全国百强县第90位。、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走出了一条独具“新昌现象”的“小县大科技”创新驱动之路。与全国、全省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不同的是,新昌县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良好态势:在2012-2014年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1%、9.0%与11.1%,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4、1.1与2.8个百分点。这正得益于区域发展中良好的政企创新合作关系,也使新昌县成为全省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一)政企合作创新:制度环境优化与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在新昌县政企创新博弈中,地方政府通过优化服务与法制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注重高效率、高精准的制度设计与制度供给,以打破企业创新的制度与体制壁垒,增强企业的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与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市场主体以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新昌县政府与企业的创新博弈一直是“政府先行动”的“放水养鱼”,而不是“杀鸡取卵”。截止2014年底,新昌县已培育14家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包括7家上市企业和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33家规模以上企业,以及7400家小微企业。 1.制度创新:打造由“管家婆”向“店小二”转变的服务型政府。①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科技改革的领导体制,并把科技创新列入各部门和乡镇绩效考核的内容。由于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经济、政府管理体制三方面改革同步设计、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的全面改革,新昌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的局办负责人参加的科技创新改革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中遇到的“拦路虎”,保障科技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成效;同时,统筹增强科技、人才、财税、发改、经信、金融等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与配合,明确各行政部门在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中的责任状与任务表。②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立科技指导员派送制度。为帮助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瓶颈,截止2014年底,全县共选派200多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入驻规模以上企业,累积帮助企业解决产学研合作、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问题500多个。③为改善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新昌县积极探索县级知识产权委托执法模式,建立“政府前置保护、企业自我保护、司法强力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实现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与联动。④为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引导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全县财政科技每年支出3亿元用于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科技投入占比达10%;通过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方式推动企业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升级,每年累积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近3亿元;为解决市场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较强的创新型、知识型、特色型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全县财政收入划拨8000万元组建担保基金直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2.技术创新:政企合作下创新投入-产出的累积循环效应。在制度环境优化与创新政策引导的条件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并且从创新成果中获得充足甚至超预期的利润回报,从而形成了政企合作创新的累积循环效应。全县累计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从而推动企业创新方式逐渐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2014年全县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位,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企业创新能力较2012年提升了18.1%,专利授权量1929件,同比增长37.8%,是2010年的4.8倍,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0.9%,比全省高22.1个百分点。具体表现在:①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导向,逐渐成为细分行业“专、精、尖、特”的“领导者”甚至全国的“单打冠军”。全县现有全省技术创新能力十强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百亿以上企业2家。②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全县研发经费支出绝大部分来自企业。2014年全县研发经费支出13.6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2.3%,列全省第4位。典型的企业有:远信印染机械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6%以上,从而推动销售额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陀曼精机依靠技术创新一跃成为中国轴承套圈车削自动化装备行业领域的领导者;凯成纺织机械、得恩德制药、达利丝绸等一批企业都不断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③龙头企业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共同创新。例如,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中超过4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为泰坦股份、日发精机等龙头企业配套,而三花控股带动本地40多家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二)创新阶段演化:整合创新阶段向协同创新阶段跃迁 随着政府鼓励政策的引导和创新环境的营造,企业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技术创新渠道,与科研院所或科研中介开展联合研发,逐渐形成了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政府环境建设、科研院所与技术市场为支撑的、动态发展的、具备较强自我学习和自组织能力的区域创新网络。这种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创新要素投入-产出的转换器,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网络边界的收缩扩张,实现各类创新主要要素的协同创新和高效产出。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新昌实践,区域创新系统正在由整合创新向协同创新阶段演化与跃迁,并且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协同创新效应开始显现。 1.创新网络中心:企业独立研发与创新团队组建。①企业自主建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为了做强产业链和实现重大瓶颈技术攻关,有条件企业在企业内部开始建设研究院。截止2014年底,全县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有8家,正在培育的重点企业研究院40家,每年开发省级新产品100多只*实地调研发现,研究院大楼成为新昌县一大批企业的标志性建筑物,而且不少实验室设备条件比高校、科研院还要优越,代表性的企业如新和成投资3亿元建设国内一流的研发中心。。②企业依托技术研究院组建创新团队。例如,浙江医药由夏钢博士所带领的创新团队从事“抗Her2-ADC”项目开发,紧跟生物医药的最新发展方向,成为首批14个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之一;陀曼精机成立以董事长俞朝杰为首的自主创新团队,经过不断努力,年总销售收入从200万元增长到2亿多元,申报专利达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60多项),实现了从行业追赶者到行业标准制定者的转变;三花控股组建了空调控制系统、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空调3个创新团队,其中以国家“千人计划”黄宁杰博士为首席技术官,团队研发的新产品预计10年内可实现15亿元的年销售额。 2.创新网络联盟: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市场建设。科研院所和技术市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和渠道,成为企业攻关关键共性技术的主要联盟。①大中型企业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县与区、县与所、县与校新型双层双向长期合作机制。截止2014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占比达75%,同比增长了15个百分点,并与国内外10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创新合作关系。例如,五洲新春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环类零件精密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和成与浙江大学共同开发的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新昌同星制冷与西安交大、得恩德制药与中国药科大学也成功实现创新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同时,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11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新昌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或研究院。②新昌县政府启动加快技术市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改造科技市场、建成科技展览厅、开通科技成果网等方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行模式。例如,京新药业投入3890万元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购买了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生产技术,使其最终成为国内能生产该药品的第二家企业;万丰卡达克新动力以科技成果竞拍方式,通过花费1200万元购买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CHS混合动力系统,并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而在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6万元。 3.创新网络载体:地方政府引导与整合创新要素。①提升发展高新园区,打造创新核心载体。实行科技导向的用地价格差别化机制,建立以科技、效益、集约等为主的项目评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园区承载力。2014年全县高新园区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5%,较2011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②规划建设科技城,打造科技孵化基地。为了集聚创新要素,地方政府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科技城。截止2014年底,国家级轴承和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建成运行,一批高层次科技服务中介和企业研发机构已入驻,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技服务中介11家、知名工业设计公司10家,其中知识产权中介机构6家。政府投资2.1亿元的科技孵化器建成投用,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在孵科技型企业16家;引进社会资本建设35万平方米的孵化器,主要吸引一些创新性较好的企业。③为绿色集约发展腾出发展空间,淘汰落后产能。自2006年以来,全县医药化工行业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优化产业结构,其占比从2011年的25%下降到以高端制剂、医疗器械等为主的18%,累计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或项目40多家,而装备制造业通过整治提升,实现每年节能2万吨标煤,智能装备制造业比重从45%上升到69%。④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全县每年划拨5000万元以上资金,实施“天姥英才”计划,引进高端创新团队以及资深专家和海外高层次工程师;实行“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新昌”的柔性引才模式。 (三)产业创新趋势: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集成创新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变革的最大特征是网络信息技术即“互联网+”模式的广泛应用。新昌县依靠科技与产业的嵌入融合,形成了高新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在细分行业领域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的全球化分工格局。截止2014年底,在细分行业上,家用空调的核心部件“四通换向阀”全球市场占有率65%,维生素E产量占全球市场60%,铝合金轮毂占全球市场的30%,均居全球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1.9%,较全省高出20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80%;高端智能机械装备业通过“机器换人”使产品的智能化率达70%;规模以上企业的亩产税收达40.8万元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35%,而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的能耗比全省低25%,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在全省工业强县综合考评中已连续三年名列前十名。 龙头企业通过跨国合作或并购,构建全球研发中心,提升价值链与集成创新网络。典型的企业有:万丰奥特为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镁合金新材料领域,出资11亿元成功并购了加拿大一家在镁合金行业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生产企业,并将继续投资40亿元设立万丰航空工业有限公司,逐渐进入通用航空、飞机制造及机场管理等航空产业;日发精机出资3.5亿元成功并购意大利航空设备制造商,从而进入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三花控股通过与以色列HF公司进行创新合作,成功研发全出球首例超临界并联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单元样机。截止2014年底,全县已有8家龙头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并购资本超过40亿元,在国外建立全球研发中心11个,同时在上海、杭州等高端人力资本集聚地区建立研发中心26个,由此通过集成创新逐渐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 在区域创新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企业是一对创新策略的互动主体,并在研究对方策略的基础上呈现出不断进行学习调整的动态过程。本文从政企创新合作的视角构建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变迁的理论框架,并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动态博弈过程,最后以浙江省新昌县为例,实证研究政企关系动态演化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机制。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地方政府、创新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四类主体要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四类功能要素,以及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生活环境等环境要素;根据地方政府与创新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发展可以分为初始创新、离散创新、整合创新、协同创新与集成创新五个创新阶段。②在区域创新博弈中,政府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二者都是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进行博弈,并且二者策略反应是一个不断学习调整的动态过程。地方政府对企业是否实施创新政策,关注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是否能为本地区创造出大于政府投入的社会效益,而企业创新需要在政府支持、技术积累与资金实力的基础上正确考量创新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③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使新昌县实现了从欠发达山区、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全国百强县、国家级生态县的双跨越,为区域创新博弈中政企关系的动态演化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新昌现象”。研究发现: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实现了由“管家婆”向“店小二”转变,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政企合作创新的环境中形成了创新投入—产出的循环积累效应。同时,在政企创新合作关系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以政府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为支撑,企业自主创新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网络,并促使新昌县区域创新系统由整合创新向协同创新阶段演化与跃迁。随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龙头企业通过跨国合作或并购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并通过利用国内外的优质创新资源,开始构筑起全球化的集成创新网络。 [1]Allen,F.,Qian,J.,Qian,M. 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57-116. [2]Cooke,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 Geoforum,1992,23(3):365-382.[3]Colombo,M.G.,Grill,L. Funding Gaps? Access to Bank Loans by High-tech Start-up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9(1):25-46. [4]Faccio,M. Political Connected Firm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6(1):369-386. [5]Fan,J.P.H.,Rui,O.M.,Zhao,M. Pubic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e:Evidence from Corruption Cas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8,36(3):343-364. [7]Kim,Y.,Kim,W.,Yang,T. The Effect of the Triple Helix System and Habitat on 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J]. Research Policy,2012,41(1):154-166. [8]于斌斌,余雷.基于演化博弈的集群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研管理,2015(4):30-38. [9]郑建明,刘琳,刘一凡.政治关联的结构特征、多元化驱动与公司价值[J].金融研究,2014(2):167-179. [10]周林洁,邱汛.政治关联、所有权性质与高管变更[J].金融研究,2013(10):194-206. (责任编辑 吕晓英) Dynamic Evolution of Interpla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n Regional Innovation Game Illustrated by Pilot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Zhejiang Province Zhang Tian (CPC Xinchang County Party School, Xinchang, Zhejiang 312500)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uil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government-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o regional innovation,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evolving i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finally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Xinchang country, Zhejiang provinc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ere are five stages i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evolution: initial phase, discrete phase, integrative phase, collaborative phase and synergetic phrase. In the innovation game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he former focuses on whether 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power can create greater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region than what the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whereas the enterprise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making correct innovative decisions based on government support, technology accumulation, capital power and other costs and benefi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rom “a housekeeper” to “a bartender” and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input and outpu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Xinchang’s innovation drive path. A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develops from integrative phase to synergetic phase, leading enterprises have begun to build the global R&D center through multinational cooperati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forming an integrated innovative network by us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innovation resource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government-enterprise relationship; game mechanism for dynamic evolution; Xinchang country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3.009 D035.5 A 1008-293X(2017)03-0053-11 2017-02-16 2015年浙江省规划“浙江经济社会领域各项综合改革现状与突破深化研究”专项课题“新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现状跟踪与突破深化研究”。 张 恬(1990- ),女,陕西延安人,中共新昌县委党校助理讲师。Rm,企业在第三阶段选择独立创新。企业之所以选择独立创新,原因在于其从合作创新中可以获得比独立创新更大的收益。④若Rn-c=Rm,企业在第三阶段选择合作创新或独立创新并无差异。三、案例分析:以浙江省新昌县为例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