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王朝在巴蜀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

2017-07-20马廷中

民族学刊 2017年3期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703005

[摘要]唐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巴蜀民族地区的治理,建立了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些行政机构与唐王朝在其他民族地区建立的一样,为州(郡)县和羁縻州县。通过这些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唐王朝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治理,既进一步把这些地区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之中,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开发和发展,也能够促进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各民族社会的进步。

[關键词]唐王朝; 巴蜀民族地区; 行政管理机构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3-0032-05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社“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项目“四川民族史”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廷中 (1964-),

男,重庆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史、历史文献。 四川 成都610041

唐代时期是巴蜀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唐王朝在巴蜀民族地区建立了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些少数民族成员既有魏晋以来四川原有的少数民族如氐人、羌人、蛮僚、磨些等民族,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少数民族如吐蕃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川西、川西南和川东南地区。唐王朝在巴蜀民族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有两类:一类是正州、正县,由朝廷任命的州刺史和县令主管政务,还有一类是设在缘边地区的羁縻州、羁縻县,由归顺的部落首领担任州刺史和县令,子孙世袭。这些羁縻州、县分别由唐政府设在边州的都督府进行管理。唐高祖开国之后,设立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太宗时期,设在巴蜀地区的都督府大多被裁撤,分布在该地域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正州、正县的管辖之下,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然而在今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的长江以南地区,则以归附的部族设置羁縻州、县,分别由松州、茂州、雅州、黎州、嶲州、戎州、泸州和黔州都督府管辖。据记载,先后隶属于剑南道的羁縻州有348个,其中松州(今松潘)都督府领104州,茂州(今茂县)都督府领39州,雅州(今雅安)都督府领57州,黎州(今汉源县清溪)都督府领54州,嶲州都督府领16州,戎州都督府领64州,泸州都督府领14州。[1]唐王朝通过这些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巴蜀少数民族的统治。设置的统治机构有:松州都督府、茂州都督府、雅州都督府、嶲州都督府、黎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泸州都督府、黔州都督府和夔州都督府等。在唐王朝的统治下,这些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两宋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川西民族地区的建置

在川西民族地区,唐朝政府设置了松州都督府、茂州都督府,由都督府管理州县以及羁縻州县。设置情况如下:

(一)松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以会州交川县、扶州嘉诚县置松州,“以地产甘松而得名”,其治所在今松潘县。太宗贞观二年(628),设立松州都督府,先后“督崌、懿、嵯、阔、鳞、雅、丛、可、远、奉、岩、诺、蛾、彭、轨、盍、直、肆、位、玉、嶂、祐、台、桥、序二十五羁縻等州”。这些羁縻州,分别由招抚的党项和生羌部落所置。贞观十三年(639),将松州都督府管辖的序、台、祐、嶂、玉、盍、位、桥等羁縻州,划归新成立的叠州都督府管辖。其后,这些羁縻州的归属,又有所变化。高宗时期,由于吐蕃的东侵,原归附于唐朝的党项和诸羌部落,或叛或降,羁縻州也随之屡有废置。高宗仪凤二年(677),又加以整顿,松州都督府督文、扶、当、柘、静、翼六州,都督研、剑、河、琼等30个羁縻州。玄宗时期,因唐军加强对剑南西山地区的攻击,部分降附吐蕃的部落,又转而归附唐朝,因此使得松州都督府管辖的羁縻州大量增加。玄宗天宝十二年(753),松州都督府共领有104个羁縻州,其中25个州有额户口,但多羁縻逃散,其余79个州都是生羌部落,有的臣属朝廷,有的不臣属,无州县户口,只是羁縻他们。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吐蕃的攻击下,由党项部落设置的“懿、盖(盍)、嵯、诺、嶂、祐、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及西戎、西沧、乐容、归德等州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松州也在“广德二年没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柘、恭、保、真、霸、乾、维、翼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作为行州的松州,领有四县:嘉诚、交川、平康、盐泉。当州领有三县:通轨、利和、谷和。悉州领有左封、归诚二县。静州领有悉唐、静居、清道三县。柘州领有柘、乔珠二县。恭州领有和集、博恭、烈山三县。保州领有定廉、归顺、云山、安居四县。霸州领有安信、牙利、保宁和归化四县。真州领有真符、鸡川、昭德、昭远四县。乾州领有招武、宁远二县。[2](P.1086-1088)

唐太宗时期,松州都督府曾经管辖的25个羁縻州,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壤的地域范围内。[3](P.134-135)

(二)茂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置会州,武德三年(620)置总管府,武德四年(621)改称南会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太宗贞观八年(634),改南会州为茂州,以州境内茂湿山为名,依旧置都督府。太宗时期,茂州都督府领有翼、向、维、涂、冉、穹、炎、彻、笮等9个羁縻州,均为诸羌州。“维、翼两州,后进为正州。”高宗永徽二年(681),“特浪生羌董悉奉求、辟惠生羌卜檐莫等种落万余户内附,又析置州三十二”,皆隶属于茂州都督府。由于《旧唐书》卷41《地理志》记有涂、炎、彻、向、冉、穹、笮等7州距离京师的里程,因而可以大致推定这7州的地理位置。[3]天宝元年改为通化郡。领有4县:汶山、汶川、石泉(贞观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县入焉)、通化。[2](P.1084)

茂州都督府治所在汶山县(今四川茂县),其管辖监控的诸羌羁縻州、县有:涂州(县3)、炎州(县3)、彻(县3)、向(县2)、冉(县4)、穹(县5)、笮(县3)、蓬鲁、姜、恕、葛、勿、鞮、占、达、浪、邠、敛、补、赖、那、举、多、尔、射、铎、平祭、时、箭、婆、浩、质、居、可、宕、归化、柰、竺、卓州,共计39州、23县。 [4](P.1138)涂、炎、彻、向、冉、穹、笮7州,后来皆升为正州。而茂州都督府所管辖的其他羁縻州,则先后被吐蕃占领。在唐代后期,茂州都督府基本上不再领有羁縻州。

维州,茂州都督府下辖之地,“武德七年以白狗羌户于姜维故城置,并置金川、定廉二县。贞观元年以羌叛州废,县亦省,”贞观二年又恢复维州设置。麟德二年从羁縻州升为正州,仪凤二年当地羌人反叛,又降为羁縻州,垂拱三年又升为正州。广德元年被吐蕃占领,大和五年唐政府又收复,不久又放弃其地。“大中三年首领以州内附。”维州领有三县:薛城(贞观二年置)、通化(本小封,咸亨二年以生羌户于故金川县地置,后更名)、归化。[2](P.1085)

二、川西南民族地區的建置

在川西南民族地区,唐朝政府设置了雅州都督府、嶲州都督府、黎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泸州都督府,由都督府管理州县以及羁縻州县。设置情况如下:

(一)雅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改临邛郡为雅州。其州治在严道县,即今雅安。雅州曾领16县,后领5县,包括严道、卢山、名山、百丈、荥经县。唐玄宗开元三年(715),置雅州都督府。在玄宗天宝年间以前,雅州都督“十九州,并生羌、生僚羁縻州,无州县”。德宗贞元年间,先后有7个吐蕃部落降附,其中“吐蕃笼官杨矣蓬、费东君等部落六十人在蛮宿川安置,吐蕃业城首领笼官刘矣本等部落在本部安置,吐蕃会野首领笼官高万唐等部落在本部安置,吐蕃逋租城首领笼官马东煎等部落在夏阳路安置,吐蕃国师马定德并笼官马德唐三部落在欠马州安置,吐蕃嘉良州降户首领笼官刘定等部落在下(夏)阳路安置,吐蕃嵬龙城首领铄乐莽酒等部落在和川路安置”。吐蕃诸部的降附,使得雅州都督府管辖的羁縻州大量增加。唐文宗以后,又把原属黎州都督府管辖的4个羁縻州划归雅州都督府。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雅州都督府先后领有57个羁縻州:当马、林波、中川、林烧、钳矢、会野、当仁、金林、东嘉梁、西嘉梁、东石乳、西石乳、涉邛、汶东、费林、徐渠、强鸡、长臂、杨常、罗岩、雉、椎梅、三井、束锋、名配、钳恭、斜恭、画重、罗林、笼羊、龙逢、敢川、惊川、楇眉、木烛、当品、严城、昌磊、钳并、作重、楇林、三恭、布岚、欠马、罗蓬、论川、让川、远南、卑庐、夔龙、耀川、金川、盐井、凉川、夏梁、甫和、橛查州。[4](P.1139)前22州是在天宝以前设置的。雅州所领羁縻州主要在今宝兴、天全、芦山和阿坝州小金、金川和甘孜州泸定、丹巴等县境,以诸羌羁縻州为主,有少数生僚羁縻州。

(二)嶲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5)改隋越巂郡为巂州,治越巂县,即今西昌。至德二年被吐蕃占领,贞元十三年唐又收复,大和五年被蛮寇所破,大和六年(832年)徙治台登(治今四川冕宁县东南)。巂州辖九县:台登、越巂、邛部、苏祁、西泸、昆明、和集、昌明、会川。[2](P.1083)武德三年(620)置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为都督府,先后管辖监控的诸羌羁縻州有:思亮、杜、初汉、孚川、渠川、丘卢、祐、计、龙施、月乱、浪弥、月边、团、柜、威川、米羌州,共16州。[4](P.1138-1139)肃宗时期,巂州为吐蕃与南诏攻占,羁縻诸州皆罢废。懿宗以后,巂州完全被南诏占领,巂州境内的部落,先后脱离唐王朝的控制。

(三)黎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置登州,武德九年(626)州废,其地分属雅州和巂州。武周大足元年(701)置黎州,中宗神龙三年(707)州废。玄宗开元四年(716)复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为名”。同时设立都督府,将原来属于巂州都督府管辖的奉上等22个羁縻州划归黎州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新置28个羁縻州。其后,又置索古、诺莋、柏(百)坡三州,故《旧唐书》卷41《地理志》说:“黎州,统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僚。无州,羁縻而已。”其后,罗岩、索古、诺莋、柏(百)坡4州,相继划归雅州都督府。安史之乱以后,在吐蕃与南诏的攻击下,黎州都督府所管辖的羁縻州,先后废弃。领有汉源、飞越、通望3县。

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东北。管辖监控诸羌羁縻州:奉上、辄荣、剧川、合钦、蓬口、博卢、明川、胣、蓬矢、大渡、米川、木属、河东、甫岚、昌明、归化、象川、丛夏、和良、和都、附树、东川、上贵、滑川、比川、吉川、甫萼、比地、苍荣、野川、邛冻、贵林、牒珍、浪弥、郎郭、上钦、时蓬、俨马、邛川、护邛、脚川、开望、上蓬、比蓬、剥重、久护、瑶剑、明昌、护川、索古、诺柞、柏坡州,共计52州。[4](P.1139-1140)前23州为开元前置。这些羁縻州有僚人、磨些蛮和羌人,主要在今汉源、石棉和甘孜州泸定、康定、九龙、凉山州甘洛县境。

(四)戎州都督府

武德元年改犍为郡为戎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溪郡。乾元元年改为戎州,旧领6县,其中犍为县上元元年(674年)改属嘉州,领5县,包括僰道、南溪、义宾、开边、归顺。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于州置戎州都督府,并将州治由南溪移至僰道。唐太宗时期,督领戎、郎、昆、曲、协、黎、盘、曾、钩、髳、尹、匡、裒、宗、靡、姚、微十七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南溪郡,同时督领36个羁縻州,共137县。其后,屡有兴废。玄宗天宝年间对南诏作战失败后,部分羁縻州被南诏夺占。据《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戎州都督府先后领有65个羁縻州:南宁(县7)、昆(县4)、黎(县2)、匡(县2)、髳(县4)、尹(县5)、曾(县5)、钩(县2)、裒(县2)、宗(县3)、微(县2)、縻(县2)、望、謻罗、盘(县3)、麻、英、声、勤、傍、求、丘、览、咸、泸慈、归武、严、汤望、武德、奏龙、武镇、南唐、连(县6)、南(县3)、德(县2)、为(县2)、洛(县4)、移(县3)、悦(县6)、镜(县6)、筠(县8)、志(县4)、盈(县4)、武昌(县7)、扶德(县3)、播朗(县3)、信、居、炎、驯(县5)、骋(县2)、浪川(县5)、协(县3)、靖(县2)、曲(县2)、播陵、钳、哥灵、滈(县3)、切骑(县4)、品(县3)、从(县6)、牱连(县3)、碾卫州(县3),共计65州,145县。[4](P.1140-1142)

(五)泸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5)改泸川郡为泸州,治泸川县,即今泸州。武德三年(620)置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太宗贞观年间,泸州都督府领珍、溱二州。高宗时期,增领晏、纳、奉、浙、巩、萨六州。武周时期,又置顺、思峨、淯、能四州。玄宗时期,珍、溱二州割属黔州都督府,故《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说:“泸州,都督十州,皆招抚夷僚置,无户口、道里,羁縻州。”然而《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记载泸州都督府共管辖14个羁縻州,其中不见于《旧府书》记载的高、宋、长宁、定等4州,应置于唐代后期。 [3](P.158)

泸州都督府管辖监控诸蛮羁縻州县有:纳(县8)、萨(县2)、晏(县7)、巩(县5)、奉(县2)、浙(县4)、顺(县5)、思峨(县2)、淯(县4)、能(县4)、高(县3)、宋(县4)、长宁(县4)、定州(县2)共14州56县。[2](P.1142)

三、川东南民族地区的设置

在川东南民族地区,唐朝政府设置了黔州都督府、夔州都督府,由都督府管理州县以及羁縻州县。设置情况如下:

(一)黔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黔安郡为黔州,治彭水县,即今彭水县。太宗贞观四年(630)置都督府,武周圣历元年(693)罢都督府,先后另设庄州都督府、播州都督府。玄宗先天二年(713),复置黔中都督府。初督领务、施、业、辰、智、牂、充、应、庄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黔州为黔中郡,“依旧都督施、夷、播、思、费、珍、溱、商九州。又领充、明、劳、羲、福、犍、邦、琰、清、庄、峨、蛮、牂、鼓、儒、琳、鸾、令、那、晖、郝、总、敦、侯、晃、柯、樊、稜、添、普宁、功、亮、茂龙、延、训、卿、双、整、悬、抚水、矩、思源、逸、殷、南平、勋、姜、袭等五十州。皆羁縻,寄治山谷”。[4]黔州都督府统领的50个羁縻州,皆不在巴蜀地域范围内。

黔州领彭水、黔江(天宝元年改石城为黔江)、洪杜、洋水(先天元年改盈隆县为盈川,天宝元年又改为洋水)、信宁(武德二年改信安县为信宁)、都濡(贞观二十年从盈隆县分置)6县。[2](P.1073)溱州:贞观十六年置。领荣懿(贞观十六年置)、扶欢(贞观十六年置)、夜郎、丽皋、乐源5县,[2](P.1076)后3县在今贵州省北部。

(二)夔州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置信州总管府,武德二年(619)改为夔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置都督府。太宗至玄宗时期,督归、夔、忠、万、涪、渝、南七州。肃宗时期罢都督府。

南州:武德二年开南蛮置,三年改为僰州,四年复故名。领南川(武德二年置隆阳县,先天元年改隆阳县为南川)、三溪(贞观五年置)2县。

夔州:武德二年改信州为夔州,天宝元年将巴东郡改为云安郡。辖4县:奉节(贞观二十三年从人复县改为奉节县)、云安、巫山、大昌。

万州:武德二年割信州置南浦州,九年改为浦州,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改为万州,领南浦、武宁、梁山3县。

忠州:武德二年分浦州置临州,贞观八年改为忠州,天宝元年改为南宾郡,乾元元年改为忠州,领临江、丰都(义宁二年从临江分出而置)、南宾(武德二年析浦州之武宁置)、垫江、桂溪 (天宝元年从清水改名而来)5县。

涪州:武德元年以渝州涪陵镇置,领涪陵(武德二年置)、宾化(贞观十一年置隆化县,先天元年改为宾化县)、武龙(武德二年置)、乐温(武德二年析巴县地置)、温山5县。[2](P.1028-1030)[5]

唐朝时期,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氐人、羌人、蛮僚、磨些、吐蕃等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川西、川西南和川东南地区的山区。唐王朝在这些地区设立了州县、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将其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中。在川西民族地区设立的州县主要有:松州都督府,其下设有松州,领有四县:嘉诚、交川、平康、盐泉;当州领有三县:通轨、利和、谷和;悉州领有左封、归诚二县;静州领有悉唐、静居、清道三县;柘州领有柘、乔珠二县;恭州领有和集、博恭、烈山三县;保州领有定廉、归顺、云山、安居四县;霸州领有安信、牙利、保宁和归化四县;真州领有真符、鸡川、昭德、昭远四县;乾州领有招武、宁远二县。茂州都督府,其下的维州领有三县:薛城、通化、归化。在川西南民族地区设立的州县主要有:雅州领5县,包括严道、卢山、名山、百丈、荥经县;巂州辖九县:台登、越巂、邛部、苏祁、西泸、昆明、和集、昌明、會川。黎州都督府领有汉源、飞越、通望3县,管辖监控诸羌羁縻州有奉上、辄荣、剧川、合钦、蓬口、博卢、明川、胣、蓬矢、大渡;戎州都督府先后领有65个羁縻州、145县;泸州都督府管辖监控诸蛮羁縻州县有14州56县。在川东南民族地区设立的郡(州)县主要有:黔州,领彭水、黔江、洪社、洋水、信宁、都濡6县。南州,领南川、三溪、丹溪3县;溱州,领荣懿、扶欢、夜郎、丽皋、乐源5县;夔州,领人复、云安、巫山、大昌4县;万州,领南浦、武宁、梁山3县;忠州,领临江、丰都、南宾、垫江、清水5县;涪州,领涪陵、宾化、武隆、乐温、温山5县。

通过这些行政机构的建立,唐王朝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治理,既进一步把这些地区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之中,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开发和发展,也能够促进这些民族的进步。在唐王朝的统治下,这些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两宋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四川简史》编写组. 四川简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88.

[2](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李敬洵.四川通史(卷三)·两晋南北朝隋唐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140-141.

[4]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上册)[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441.

[5]李宗放. 四川古代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54-155.

收稿日期:2017-02-10责任编辑:许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