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教育及套路创编研究

2017-07-20王一凯陈彦停

武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套路

王一凯+陈彦停

摘 要:高校学生作为武术运动学习者中最具活力的人群,是继承与发展武术文化的主力军,学生的套路创编能力是衡量武术文化活力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溯源与学校武术教育的作用,以及学生套路创编的重要意义,并对学生套路创编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套路创编的制约因素和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套路 武术编排 套路演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4—0052—04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文明影响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武术为适应学校体育的教育需要,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以常规体育课的形式面向学生。自此长期以来,缺少武术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场地简陋、教学内容无创新、教材刻板等问题使得武术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赵刚,黄淑杰等人提到[1],高校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几乎超过90%以上的学生没有任何武术基础和常识。这一结果表明,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从中小学到高校,未能形成完整的武术教学体系。

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不仅是技击之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载体,是祖辈文化智慧的凝结,对培养学生健身意识,增强学生体质,传承优秀的中华武术文化有积极意义。在学校体育教学当中,想要向学生充分展现武术运动的魅力,依靠传授学生套路是远远不够的。套路学习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掌握练习方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武术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动作学习,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的技能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项本领。所以,学生在武术套路创编的学习是非常关键,提高学生套路创编能力对武术课程在校园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1 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溯源

武术最早称“手搏”或“武艺”,古代文献中有关武术概念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的军事“技击”,汉代出现了“武艺”并沿用至清末,《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有描述:“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2],为较早记载。近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武术正式更名“国术”,并建立中央国术馆。

武术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手段,始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近代社会时期。吉洪林[3]认为,近代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揭开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时代要求下的“尚武”风潮愈演愈烈,体育课首度成为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武术教育尚未进入体育课程之中。辛亥革命之后,“军国民教育”与“国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复兴古学”的社会影响才使得学校武术开始逐渐发展。汤立许[4]提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土、洋体育之争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武术教育作用的思考,尔后各派武术名家共同编纂的《中华新武术》,为武术在学校教育做了进一步的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育事业依照苏联发展模式。同时,武术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武术增加了新的发展方向,竞技性武术成为主流。而在学校教育工作中,1961年教育部组织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将武术课程写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使学校的武术教育机制步入正常轨道[5]。改革开放之后,武术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在教授武术基本功、套路组合动作、攻防动作的基础之上,传统功法“五禽戏”和“八段锦”也进入了中小学生的武术课程之中。毫无疑问,正是武术进入校园,为武术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空间。

2 学校武术的教育作用

2.1 身体教育:强体魄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培养各类运动能力,如跑、跳、投,发展身体素质,力量、爆发、柔韧等等各项的重要阶段。青少年时期良好的基本运动能力水平是其高效执行各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也是获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6]只有获得最基本的运动能力,才可以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体育习惯才有现实可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身体运动,不仅具有一般体育项目发展运动能力的功能,同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功效。身体是人进行其他活动的根本保证,武术的主要教育作用就是对人身体的塑造,学习攻与防的运动能力。在今天,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作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而身体运动能力的缺乏更加剧了威胁造成的后果,各种健康问题随之而来。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观念及体育习惯。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当中,健康教育是前提。任何体育运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健康,强健体魄,其次才是为了传授体育技能。两者相互影响,健康是思想前提,技能是执行手段。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说:“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更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7]。武术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校武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又是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健康教育和运动技能学习是武术在身体教育的两个评价标准,武术教学唯有在这两个方面达到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习惯。

2.2 品德教育:明礼德

武术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人品质塑造的过程,礼仪与道德品质是人认识世界,待人待物的基本标准。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体育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武术礼德教育,应包括武术礼仪、武术道德两部分内容。中国武术文化自古便是一种具有教化功能的文化,使得能用于打的中国武术又不提倡打,始终把“礼”“德”放在第一位[8]。武术礼仪,是对武术习练者的约束方式,传统的武术礼仪是传承方式的辅助,是武术秩序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所有习武者共同遵守的制度规范。武术礼仪同样起源于中国传统教育,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并对周边国家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儒释道”的文化基因深刻在武术礼仪文化之中,并与传统文化相适应。以武术礼仪的内容进行区分,包括拜师礼仪、学艺礼仪、比武礼仪、结谊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9],现代武术在竞技比赛中增加了竞赛礼仪。武术礼仪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浮躁情绪严重,成员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学校武术教育中的礼化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和发展。武德,作为一种基于意识形态产生的武术自我约束,自觉的被武术相关者所接受。中国武术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强调练武以“德”为先。《少林戒约说》提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气之狠,好勇斗狠”。苌家拳之《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10]。而中国独有的“武侠精神”,则正是武德在人们心中最纯真的展现。在此武德教育作用下,武術的审美偏向艺术性,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武术审美眼光来提高判断,更需要学生在长期练习中逐渐体悟内在感受。

猜你喜欢

套路
妈妈的“套路”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套路
那些年 微商玩过的套路
电商套路何其多 教你几招谨防被骗
各式非法集资套路与反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网络传销5大套路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