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场学视角下小学开展武术教育的路径选择

2017-07-20张纬国

武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小学

张纬国

摘 要:从出场学视角阐述中国武术的出场语境与出场形态,对小学武术教育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重技术、轻文化”的武术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理念的背离是导致学校武术困境的症结所在;应建立以发扬优秀武术文化为主体,体育课和德育课程体系等实践手段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回归文化”的小学武术教育出场新路径。

关键词:出场学 小学 武术教育 出场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4—0078—03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在强健学生体质、完善学生人格、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目标的错位,趋于竞技化,或者说过度强调竞技化”[1]。这种错位,就本质而言,是没有仔细考察武术在不同的出场语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因而,“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2]就成为影响开展小学武术教育的三大现实问题。因此,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角,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围绕这三大问题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1 中国武术的出场语境与出场形态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认为:事物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对出场语境有很大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出场语境。中国武术历经千载而不衰,没有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中或是成为博物馆里“沉默孤独”的遗存,就在于中国武术善于根据特定的历史出场语境,以特定的出场形态发挥特定的功能,来适应时代的变迁,满足时代的需要。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出场语境中,“中国武术出场形态相对是单一的,技击性是古代中国武术主要出场形态”[3]。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苦难深重,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中,武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被赋予了“强种救国”崇高使命,武术的技击性依然成为中国武术的主要出场形态。随着西方自然体育观的传入和影响,“武术出现了一种新的出场形态——强身健体”[4],但出场语境决定着出场形态,在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出场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出场形态以技击性为主,以强身健体为辅。当古老而伟大的中国走进现代,全球化浪潮正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向我们扑面而来,历史语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导致现代武术出场形态发生深刻的改变,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言:“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中国武术从来都不只是一种格斗技术,她所蕴含的精妙哲理、体现的民族精神、承载的优秀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当前学术界主要认为应将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继承和发展,这既是对武术功能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武术出场形态的重新选择,这为武术在广大中小学校更好的开展提供了较大可能。

2 当前小学武术教育被逐渐边缘化的根本症结所在

近年来,随着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学校武术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武术被片面的理解为单一的体育课程,在教学中过分追求其体育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武术的传统教育价值,造成学校武术推广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教育内涵的缺失,致使武术在学校的推广与普及流于形式,其发展举步维艰”[5]。

现代学校教育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重技术、轻文化”的武术教育模式,导致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对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产生了严重的误解和扭曲。根据调查显示,不少学校和家长认为武术就是教人打架的方法,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且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这给学校的日常安全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同时,大多数家长认为练习武术会占用很多时间,降低学生的文化成绩,对日后的升学和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本来就属于体育学科中的“小学科”就更显得无足轻重了,而横向比较下,韩国的跆拳道运动之所以开展得那么好,很大原因在于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参与意识”[6]。

从根本上讲,“重技术、轻文化”的武术教育模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背离,是导致目前学校武术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要突破困境,解决问题,只有转变现有的武术教育模式,建立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武术教育新模式,探索促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出场新路径。

3 建立“一体两翼,回归文化”的小学武术教育出场新路径

3.1 突显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主体性,阐扬武术文化的本质内涵。

“武术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它的文化内涵本身应该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武术技术的存在只是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而对武术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核心要义则是技术之外的文化”[7],“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8]。

武术教育实质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以武术技理技法的传习为主要方式所进行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但武术是一种身体文化,武术文化独特的魅力只有通過仔细研习武术的技理技法才能够体验。翻子拳“拳不空发,手不空回,一法多用,多法合用,往返连环,步疾手密,连珠炮动”的技术要求,造就了“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演练特点;长拳的“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造成了演练“节奏鲜明,快速有力,灵活多变”的风格;棍术“勇猛泼辣,横打一片”的特点等等一些拳术风格。这些不同风格拳术不能仅仅靠文字去解读,而更多的是要靠身体语言来阐释。又如,以攻防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套路,演练时作为一种 “作为人文景观,它不是战场中的拼杀,也不是擂台上的比武或拳击台上的较量等‘自然景观;它是武术‘人文化成的文化,是对技击的艺术陈述,而非技击的自言自语(或纯粹的技击写生);是对技击的‘再创,而非‘照相式和镜子式的毫无创造性的反映、奴隶似的临摹。另一方面,套路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是于攻防技击的意境、思想、想象的叙述,它要表现的是‘攻防、技击,而非其它景观;它为我们提供一扇观看技击的窗口(或是观看技击的一种方式),也表达了对技击的一种评论和言说,表露出作者或演练者对武术技击的体验、想象或期待”[9]。

学校是武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当今的学校武术教育只当作一项普通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强调武术的健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或是忽视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失去了武术的文化教化价值。这样的武术教育根本不能唤起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不能让他们领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因此,必须要把武术作为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手段,突显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主体性,阐扬武术文化的本质内涵,充分发挥武术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改革体育课的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创新武术教育模式。

武术教学作为实现武术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手段,其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武术能否达到“健身育人”的教育目标。但现行的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单调乏味,主要以五步拳和少年拳等武术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缺少武术格斗技术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可选择性较低;以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等传统武术教学方法为主,缺乏现代科教技术的运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教育重视不够,武术独特的文化魅力体现不足。因此,必须改革体育课的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创新武术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规模浩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10],为了进一步促进武术的推广与普及,1998年国家开始实行武术段位制,并遵循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的训练方式,以流传广泛、影响巨大、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拳种,如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南拳、长拳、华拳、翻子拳、劈挂拳、八极拳等为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踢、打、摔、拿、击、刺等传统武术主要技击方法,目前已编制了23个既能套路单练又能双人对打还可以拆招实战的武术段位制系列技术教程。“拳种里面有文化,拳种里面技术”。在每一种拳种的背后,都能映射出中华武术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独具魅力的文化精神。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突出拳种,打练结合,文武并进”的武术教育模式,选取武术段位制教程中的相关拳种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比如,根据小学1-2 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打闹、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较弱、对老师依赖性强等身心发展特点,可以采用武术段位制教程系列中的段前趣味武术教程内容,将武术基本功、小套路和简单的武术技击方法以武术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武德礼仪规范、意志品质和武术轶事趣事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武术技术,感受武术精神,体验武术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习武兴趣,激发学生的练武激情。

总之,“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11]。为此,在学校武术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以武术段位制教程为主要教学内容,将传统武术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科教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突出拳种,打练结合,文武并进”的武术教育模式,切实把武术打造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3.3 深度发掘武术的德育功能,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首先,注重武术礼仪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以武术抱拳礼为例,其含义是: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徳,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其次,不畏困难、刻苦练习,锻造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神功出巧匠,苦练出真功”可见,要学好武术,是很不容易的,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然而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勤学苦练方可,但这种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通过武术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物质较为发达的今天就显得尤为可贵。最后,传承民族文化,宏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等.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7.

[2]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8.

[3]李 龙.论中国武术的出场形态[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4):463-467.

[4]李 龙.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中国传统武术进入现代视域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4.

[5]王明建.武术教育的重审与再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2):43-45.

[6]赵 刚,黄淑杰,姜 娟.从学校武术课现状透析武术教育的背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125-128.

[7]王 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61-66.

[8]杨建营,邱丕相,杨建英.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养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6):31-35.

[9]戴國斌.看不见的武术套路美:一项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4(4):65-67.

[10]蔡仲林,周之華.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11]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2):76-78.

The Path Selection of Wushu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ppearance Theory

Zhang Weiguo(Shengz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228,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from the view of appearance theory, the paper explains the appearance context and appearance types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paper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problem that the deviation of "heavy technology, light culture" the Wushu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concept of school education, leading to the crux of the problems of school Wushu, it is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main body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Wushu culture by mea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e of the two wings of the "one body two wings, regression of primary school Wushu education culture" played a new path.

Keywords:theory of appearance primary school Wushu education path of appearance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小学
武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