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物学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
2017-07-19谢成建
摘 要:本文基于作者在美国访学期间旁听美国生物相关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中美本科课堂教学的差异,期望获得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作为教学的借鉴。
关键词:生物学 课堂教学 差异比较 美国
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美国是生物学相关专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他们的大学生物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也相应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并不高,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过于强调科研。但是80年代后,美国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尤其是美国大学的生物专业研究生资源竞争很激烈,因此很多大学鼓励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增加研究生生源。而科研和教学的失衡,正是我国大学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在美国访学期间旁听美国的生物专业本科课堂的教学感受,比较中美的教学差异,期望获得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美国生物学教学理论
1.美国提倡探究性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常常是通过课堂的灌输把整个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美国大学在生物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对大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常常把理论知识与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是美国中小学中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在美国的大学的生物专业相关课程中也常常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实验课上,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每个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和帮助;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另外美国强调领导能力,这种学习模式会培养一部分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
3.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美国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中包括了大量的实验课,这也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探究性学习理念。美国本科课堂在进行教学时,实际上课程进展得非常快,很多理论知识并未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他们期望在大量的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4.提倡学生课堂踊跃提问
在美国的课堂是,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对老师提问,无论是没有理解的知识还是对老师的论点质疑。同时教师也会在一个知识点结束后对学生提问,他们有一个教学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登录后回答问题,教师很容易就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中美课堂教学比较
1.教学内容与方法比较
实际上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上,中美的差异并不明显,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传授基础的生物知识,但美国教授往往具备优秀的科学研究背景,因此在课堂往往会结合自己的科研情况,扩展学生的认识。美国的本科课堂一般是30~40分钟一节课,而且最多两节课连着上,而中国的很多课程为了减少课程安排的麻烦,一次就完成3~4节课,学生后面几节课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
2.课外学习机会比较
美国较好的大学常常有大量的报告,而且来报告的往往是最新的科研动态,学生能方便地收到全校的报告信息,因此如果一个本科生对生物相关的或者别的专业的报告感兴趣,他们有很多的机会学习最新的知识,而在中国的大学往往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3.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比較
相较于中国沉闷的课堂,美国的课堂更加活跃,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提出他们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4.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美国的课堂进行得非常快,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常会给学生留下课外自主学习的问题或者论文,学生在课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自主查询资料和自主学习。而我国教师往往也会给学生留下课外的问题,但往往考察得并不严格,很多学生只是抄袭一些内容应付了事。
5.完全的学分制
美国高校的学分非常昂贵,很多学生不得不通过贷款完成学学业,而且很多学生还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习,只要你能修完相应的学分就能拿到学位,而且美国有许多的社区大学,他们的学分也是被很多大学认可的。而中国虽然也实行学分制,但学生往往都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完成学业。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美大学的生物课堂差异并不明显,但美国以学生为中心及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同时美国生物相关课程教学中大量实验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及培养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周智超.高校生物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农家顾问,2015(04):45.
[2]李艳.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探析[D].西南大学,2007
[3]龚月姣,张军,张永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使命[J].计算机教育,2011(24):1-4.
[4]荆艳萍,潘超.美国大学的生物教学方法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5(03): 61-62.
[5]范亚民.美国大学生物教学的启示与思考[J].生物技术世界,2013(04): 86+88.
作者简介:谢成建(1982-),男,四川绵阳,博士,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