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的全面性

2017-07-19华玉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3期

华玉英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对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引导性作用的课程。小学生要在小学阶段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志向。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对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等道德规范有明确的体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了中国民族诚实守信、坚韧不拔、团结友善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加强重视 改进教学 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一、加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

(一)确立课程地位,强化常规管理

目前,大部分小学的教育还被应试教育所影响。教育依旧大幅度的倾向于数、语、英,对于品德于社会学科的重视不够。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输出,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可以让学生在小学这个重要的阶段形成最初的道德观与社会观,为以后的德育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德育工作应与品德与社会学科互相配合,在领导层面明确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地位,进而在各方面积极配合下,加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管理。

(二)强调教师责任,实施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教教师,应时刻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在教师的言行上感知品德的魅力,进而影响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任教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做到课前备课,课后敦促。

(三)贯彻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行为

改版后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仅是德育教育,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品德与社会学科需要学生学会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一)合理制定并落实教学目标

首先,任教教师应对新课标有透彻的了解,在执教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教育重点不仅是德育标准理论的学习,更应该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培养良好行为的方法,领会道德观的精神,将学习到的内容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

(二)有效处理和拓展教学内容

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教教师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课堂,教师的关注点应同时放在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大纲展开横向和纵向的授课。

小学学生有着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利用身边发生的真实的实例加深学生对于晦涩的品德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精神风气。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鼓励学生发声,重视学生发出的声音。用学生的质疑展开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之间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品德与德行。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

要精心设计和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论教。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规律,讲求实效。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须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现良好的教学素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和激励,体现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法指导,适时启发点拨,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品德与社会的授课不仅是课堂,还应该与学校其他的德育教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主题班会、亲子活动、社会实践中渗透品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才能保证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全面性教育,同时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四)积极改革和实施教学评价

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实施《品德与社会》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因此要注重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加以鼓励,不断引导他们进步。

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要注意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不强调作终结性评价,而重符合学生实际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每堂课后应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认真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

要提倡多元的教学评价。评价的标准是多维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手段也應多样化,如书面考查、观察记录、活动记录、调查报告、竞赛评比、成果展示以及设立成长档案等。

要注意丰富评价渠道。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发展的综合评价,可与班主任的品德评语、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及学校其他相关评价机制结合进行。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观与社会观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品德与社会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配合教师展开各类德育活动,教师应明确自身责任,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与敦促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各界都应对其有着足够的重视。重视德育教育是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布和白乙拉.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学导报,2014.

[2]曲文双.以生为本,提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年5期

[3]孙梅.《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改革[J].教育与管理(小学版),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