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网络德育的目标及工作方法探寻
2017-07-19陈赛瑛
陈赛瑛
摘 要: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德育即是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对人性美好的向往,究其根本就是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是对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能动积极的改造。关注中职生身心成长、构建中职生健康道德体系和发展中职生网络道德品质,既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德育的出发点,也是网络德育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校;网络德育;网络德育目标
1 中职校网络德育的目标
所謂中职校网络德育目标,就是指社会对中职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网络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从网络德育预期结果,也就是从社会需要中职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的角度出发,强调中职校网络德育的作用和网络德育活动的价值。中职校网络德育目标涵盖对网络德育活动结果的具体要求,从整个中职教育的系统来看,网络德育目标是中职教育养人目标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是教育目标在网络领域的具体化,是对网络德育工作产品的质和量的明确规定。中职校网络德育目标如下:
(一)激发中职生网络道德需要的自觉意识
道德品质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综合发展,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驱力,一般而言,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接受必须要首先通过主体有意的自主活动的甄别,通过甄别的道德认识再去调节和支配人的道德行动。因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只有先激发中职生道德需要的自觉性,再经历了对是非、善恶等“真知”的主动探寻,中职生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道德认识选择,内化于心,将遵守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应为之举,外化于行,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践行,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体系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提高中职生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的要求,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学会学习,中职校网络德育的目标也是如此。网络德育目标的实现、效果的优劣,最终是要通过中职生的道德状态反映出来,并以此作为目标检验的标准。网络道德是信息社会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未来社会的新伦理新道德,中职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说到底就是让中职生掌握在社会、在网络中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只有让中职生成长为自我教育者,并且这种自我教育能力越自觉、越成熟、越持久,中职生就越是能够取得德性修养的主动权,德育过程的质量和状态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真正进入一种较为完美的道德品质生成的良性循环过程,网络德育活动也才真正主导中职生的思想领域、道德体系产生良性影响。如果中职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状态,那么中职校网络德育就只是停留在形式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只是道德观念机械性的记忆和工具性的强化,就无法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中职校网络德育应该将提高中职生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作为目标追求。
(三)实现中职生网络道德知行合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中职校网络德育工作也应追求知行合一,所不同的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知”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知道”、“认识”、“知识”,更是指“良知”。“行”也不单是指一般的实践活动,而更是指“致良知”的善举。中职校网络德育中的知行合一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和德育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网络行为结合起来,把提高中职生的思想认识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结合起来,引导中职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成为知行一致的人,成为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
2 中职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施计划
中职校网络德育工作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坚持“实体活动为主,网络活动为辅”原则,在重视中职生网络文明常态管理、兴趣引导、注意力转移与网络媒体利用的同时,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个人德育作品演讲、书法比赛、运动会、军训比武、技能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实中职生课余生活。积极创设和谐的德育大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提高教育队伍综合素质,完善学校德育大课程体系,力求全方位促进中职生网络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德育目标:
第一阶段:培养家国情怀,弘扬传统美德,激发道德感,提升道德认识,践行核心价值观。
第二阶段:培养崇礼尚德、厚德精专、扎实稳重、正直勇敢的道德品质。
第三阶段:培养明确职责、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培训内容:
第一阶段:加强激励自我,提升自我,感恩他人,回报社会,情系中华,弘扬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
第二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文明礼仪、自律慎独习惯的养成;加强网络文明公约、低碳环保概念的教育。
第三阶段:加强敬畏生命、尊重自我价值的教育,培养自尊自信品质;加强参与公益、慷慨奉献的实践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尤其网络法制普及;加强与时俱进、创新竞争的教育。
(三)德育措施:
第一阶段:(1)加强德育常规教育。围绕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落实学校晨会、升国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德育常规,充分发挥读书节、运动会、艺术节、技能节等的德育功能。依托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彰显精神内涵的文化载体,塑造核心价值观,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职生集体荣誉感。(2)创设德育载体。利用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青年节、建党日等重要节日,以及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重要活动开展道德实践,围绕德育内容的实施途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如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比赛、“传统美德故事”演讲赛、手抄报和技能比赛等形式。通过征集自愿者活动和社区自愿服务等形式,如“我为学校献一策”征集活动、敬老服务志愿者活动、优秀毕业生评选活动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第二阶段:(1)通过主题班会、就业动员会、毕业仪式等形式,开展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文明毕业生教育,如“把美丽留给母校”的校园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中职生”、最美“文明少年”社会调查等。(2)通过主题倡议活动和签名等形式,开展优化习惯、自律慎独的教育。如开展“我的成长每日登记表”、评选“学习标兵”、“自律标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签名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绿色上网、低碳生活”。(3)通过主题班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诚信教育。如开展“我的诚信故事”、“诚信考试”等活动。
第三阶段:(1)通过辩论赛、观看珍爱生命教育影片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绽放青春精彩。如开展“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主题,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等。(2)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增强学生融入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如走进社区老人院福利院、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3)通过法制宣传日、主题班会和普法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4)通过主题班会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时俱进、突破自我。如开展“我的职业梦想”、“匠心铸中国梦”“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等主题活动。
参考文献
[1]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9.
[2]赵枫岳.以培养道德需要为中心的德育过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4).
[3]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