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7-07-18唐青青
唐青青
摘 要: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学已经发展成为科技文化的核心,它的形式化语言,理性主义观念,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凸现、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思维是既要严密客观,强调逻辑性,又要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思考问题时要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多途径、多方式。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高速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却不严密,勤学好问却又缺乏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性和独创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数学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就是作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则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地去消化所学习到的知识.
2.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校到老师都只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来达到高分数,而对于学生是否真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则是缺少关注.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一个高的分数,提升学校的升学率,而对于所谓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等相关能力则缺乏应有的重视.
3.学生自身对数学学习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学习的主体,想要把一门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并牢记,首先需要学习者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明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到什么样知识,以及锻炼自己那些方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个,许多学生知识片面的认为自己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考试使用,只要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了.因此,许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老师的讲授,而不愿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分析、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初中生數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1.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们扮演小记者,调查中学生的视力情况,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认真地考察着,大家相互询问各自的视力情况,并将自己统计后获得的结果记录下来,接着,教师让学生们进行分析,于是学生们开始进行议论,并进行了总结和对照,最后,教师再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掌握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并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认真地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思维能力,顺理成章地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在生活中能够灵活地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问题。
2.在合作中进行探究。
科学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能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意见在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激发起全体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进行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时,给学生自行选择的权利,选择合作的方法,选择探究的因素,让他们自己分组,并且根据合作讨论交流选择,设计自己小组的“我们小组的探究方案”这有利于学生对某一方面的观察深人,仔细,持久。再是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合作分组观察中感受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结果,学会分享,学会从别人的收获中自己得到新的收获在学生的汇报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的高度,使之条理化,具有初步的系统性探究方法的多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同样从汇报中感受探究成功后的喜悦通过该次合作探究,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结论,也可将自己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或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相互交流的轻松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能亲自动手动脑,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在合作活动中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