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日语散文汉译
2017-07-18王学佳
王学佳
摘要:开高健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他在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学的特点,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通过“离心”与“向心”的创作方式,形成了以丰富的描写见长的艺术风格。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开高健的随笔《靴を投げて》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日语散文翻译中对标题、修辞格等的处理问题。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散文翻译 标题的翻译 修辞格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71-03
开高健(1930—1989)是战后日本有名的作家、战地记者。作为记者,他深入战争最前线,以客观、真实的笔触报道战争,使民众了解战争的真相;身为作家,他更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向广大读者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开高健一生为日本文学增添了无尽光彩,为日本乃至全世界的读者留下了许多经典名作。但一些与之所思所想密切相关的散文、随笔作品的译介与评述却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向我国读者介绍开高健的文学作品并充分展现其文学特色,笔者对其散文《靴を投げて》进行了翻译尝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译文进行对比与批评分析,以便更好地处理日语散文汉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原文本内容概要与语言特色
(一)内容概要
《靴を投げて》是开高健于1977年创作的一篇随笔,收录于1983年发行的《日本の名随筆 旅》。
文中,作者以某北欧哲学家儿时与父亲“室内旅行”为切入点,延伸到自己在国内外的经历以及见闻,着重讲述了在越南的经历。在越南永隆,面对岔路的他第一次“投鞋问路”。而后,作者又以波德莱尔的诗引出了自己“逃出日本”的渴望。最后,作者以卡夫卡在公寓中闭门不出写出《美国》为例,对比自己只有以经历之果酿造文字之酒。文末,完成了一篇文章的他再一次“投鞋问路”,踏上新的旅程。
(二)语言特色
《靴を投げて》一文篇幅短小,全文三千余字,创作于开高健文学后期。
尽管初入文坛时他曾崇尚去除文章中的丰富修辞与形容詞修饰,追求简练的语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文风也逐渐发生变化。从越南回国后,其作品中紧密的结构、诗人般的抒情,比喻、排比等修辞的广泛运用,形容词的修饰以及深刻的心理描写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这亦成为开高健文学后期的主要特征。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及其适用性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即“译文读者与译语信息的关系应该和原文读者与源语信息的关系大体一致”(Nida,1964:159)。多年后,他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动态对等”做出了进一步阐释——动态对等是根据译语信息与源语信息各自接收者反应的一致程度来定义的(Nida & Taber,1982:24)。之后,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并逐渐取代了“动态对等”。
简而言之,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译入语读者对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读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程度应是相当的,其关注的中心并非源语信息的传达而是译入语读者的反应。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极具说理性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贵在文采生动,风格是其灵魂。所谓“风格”,即“作者的思想、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在文中的表现,是作者在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风貌特征”。因此,原作语言风格的再现亦是散文翻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中日之间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中很难达到形式上的完全一致。
在这样的情形下,功能对等理论不但适用于文学翻译,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以自然、恰当、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
三、案例分析
(一)画龙点睛,巧用文眼——标题的翻译
标题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肩负着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中心等重要功能。作者在对标题进行取舍时难以兼顾全部作用,只能有所侧重;而对译者而言,能否准确把握标题的侧重点,对于翻译的效果至关重要。
请看下列标题:
【原文】靴を投げて
在全文语境下,笔者认为可以将其视为“靴を投げて行き先を決める”的省略形式。文中作者先后两次“投鞋”,前后呼应,贯穿全文,“靴を投げて”正是这篇散文的文眼。
就上述标题,笔者在翻译实践之中通过三次修改形成了以下三个译文:
【译文1】扔鞋子
【译文2】抛鞋
【译文3】投鞋问路
译文1将题目译为“扔鞋子”。但近年来,随着“扔鞋门”的出现,这一单纯表示动作的词语承载了更多负面意义。而在伊斯兰习俗中,投掷鞋子是对他人的严重侮辱。为规避此类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带来的理解偏差,笔者尝试在译文2中将动词替换为“抛”,用词更贴近书面语的表达风格。上述两个译文虽与源语文本形式相对应,但却脱离了文章的语境,会导致读者接受上的内容缺失与偏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译文3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文本内容,套用成语“投石问路”,将标题翻译为“投鞋问路”,再现源语标题动宾结构的同时,亦通过加译补充了其背后潜在的目的。
好的标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标题时,应将其与正文视为一个整体,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视阈下,关注形式背后潜在内涵的传达,通过层层分析、抽丝剥茧,以抓住散文的核心——文眼,通过适当的加译、套译以达到内涵的功能对等。
(二)再现风格,重在修辞——修辞格的翻译
“所有修辞格的功能都是为了加强语言效果,因此可以作为一种风格手段来适当运用。”(刘宓庆,2005:249)。修辞格作为文章风格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散文翻译中至关重要。但对原作中的修辞格全盘保留,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对应可能反而会导致语义乃至风格的背离,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对特定语境下的修辞现象进行适当的增删处理也不失为积极的尝试。本文将以比喻与排比这两种修辞现象为例进行说明。
1.渲染氛围,水到渠成——修辞格的“加译”
所谓比喻是在文章上用具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思想上的对象。用比较熟悉的具体事物作比,可以使人对这一对象看得格外真切;用眼前的事物作比,能够使眼前的两件事物格外密切。(陈望道,2008:59)因此,为使译入语读者有更加真切的想象,笔者尝试对该译入语文本中的以下两处增加比喻的修辞性的表述。
例1
【原文】父は感じやすくて想像力のゆたかな子の手をひいて室内を歩きまわり、テーブルを山と見たてたり、カーペットを湖と見たてたりして、そら山だ、それは湖だといい、山はどのようであるか、湖はどのようであるかと綿密な風景描写を口でしながら、ぐるぐると歩きまわるのだった。
为与想象中的风景相呼应,笔者加译了对“高山”与“湖泊”的修辞性描写并对句子成分进行了转换。
下面请看译文1:
【译文1】父亲领着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在屋子里来回走动。餐桌是高耸入云的大山,地毯是碧波荡漾的湖泊——他们一边描绘着眼前的山水风景,一边在房间里转来转去。
上述译文看似带有文学色彩,实际上却偏离了源语文本,这样的修饰反而限制了读者对风景的想象。译者对此进行修正,从而形成了译文2:
【译文2】小小的哲学家正值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父亲牵着他的手,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父亲把桌子看做高山,把地毯看做湖泊,对孩子说着,看,那边是山,那边是湖,山是什么样的山,湖是什么样的湖。他们一边描绘着眼前的风景,一边在房间里转来转去。
译文2沿用译文1中变换语序的翻译方法,遵循源语文本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避免了多余的限制,实现了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功能对等。
例2
【原文】無数の鮮やかな記憶の破片が、破片だけれどそれ自体独立したイメージとして深夜の書斎にすわった彼の前後や左右に明滅したことだろうが……
下面请看译文1:
【译文1】零零碎碎的回忆,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尽管是记忆的残片,但也是一个个独立而成的意象。深夜,书房里,回忆仿佛幻化出了实体,在他的身边时隐时现。
译文1采用了分译与直译的翻译方法,适当的拆分重组使得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更加清晰明了,直译则易于传达源语文本的信息与风格。
鉴于源语文本中也指明了“深夜”这一时间背景,“月光”这一意象的存在具有合理性,而“云后的月光”这一表述所营造出的氛围亦与源语文本中回忆“明滅した”的表述十分契合。此外,中国文人墨客亦常借明月烘托情思。译者将回忆与月光作比,加译修辞性表述,易于引起译入语读者共鸣。译文2由此形成,如下所示:
【译文2】深夜,书房中,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在他的身旁闪现出的零零碎碎的回忆像云后的月光,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尽管这实际上也是伪翻译,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为展现源语作品的风格,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适度的“再创作”也未尝不可。
2.贴近风格,精简表达——修辞格的“减译”与“置换”
由于中日两国间存在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源语文本中不能自然地翻译过来或直接翻译过来会与文章整体风格发生冲突的修辞现象,译者可以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删减与替换;而面对诸如排比等通常予以保留并进行微调的修辞现象,译者也不妨做一些簡化尝试。本文将以比喻句的裁剪与转换以及排比句的简化与保留为例进行说明。
(1)比喻句的裁剪与转换
例1
【原文】ときには原稿を羽田空港でわたしたり、ゲラをイェルサレムの、映画館の屋上の鶏小屋みたいな部屋で調べたこともあった。
【译文1】我有时会在羽田机场递交底稿,在耶路撒冷的时候也曾在电影院楼顶像鸡笼一样的房间里检查校样。
译文1保留了源语文本中的修辞性表述,用读者熟悉的具体事物作比,虽易于引发读者想象,但不免太过拘泥于原文的表面形式,也似乎不太符合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妨跳脱出形式对等的束缚,进行适当的转换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因此,译者进一步修改用词,下面请看译文2:
【译文2】我偶尔会在羽田机场递交底稿,也曾在耶路撒冷一家电影院楼顶的“蜗居”中检查校样。
译文2采用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蜗居”一词进行替换,既体现了房间的狭小破旧又不失文学色彩。
例2
【原文】……そのことを考えると足のうらの砂を水に奪われるようであった。
【译文1】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没了底。
译文1运用了化隐为显的翻译技巧,对源语文本中的比喻修辞进行解读后,删减了其中的修辞现象。虽平淡却足以传达作者当时不安的情绪。
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下,拟声拟态词的运用在使“不安”之感更加生动形象的同时又实现了语义上的对等。请看译文2:
【译文2】一想到这里,我的心咯噔一下。
(2)排比句的保留与简化
排比是将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其平行铺排的结构兼具形式美与音律美,能够增强语势以达到一定的渲染效果。因此,在翻译中保留排比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本的语势与表达效果传递给译入语读者。
请看下列案例:
例1
【原文】……この光景と老人はいつもみずみずしくよみがえってきて、私の内部で古びることもなく、欠けることもなく、枯れるものもないのである。
【译文1】……这样的景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的心中无所陈腐,无所欠缺亦无所凋零。
【译文2】……这段往事却总是历历在目。它不曾腐朽,不曾残缺亦不曾凋零。
上述两个译文均保留了排比的句式,译文1通过运用结构助词“所”来构成名词性结构,四字词语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简洁有力,更具文学色彩。但下划线部分的主语实际上是“この光景と老人”,译文1割裂了句子整体的关系,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译文2在对此进行修正的同时,将表述艺术化,暗含了这段回忆如树木一般根植于心,如圆玉一般温润,如花一般鲜活,更展现了其为作者带来的极大的慰藉。
例2
【原文】そして、一にも信じられず、二にも信じられず、三にも信じられなかった。
【译文1】接下来,便是接连不断的难以置信。
【译文2】接下来,便是接连不断的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与难以置信。
译文1将形成排比的三个“信じられず”简译成为一个“接连不断的难以置信”。虽然内容上并无不妥,但却丧失了排比修辞独特的语势美。译文2则保留了一说一顿的排比格式,再现排比句式的韵律感的同时,通过四字成语的罗列、叠加与变换,又能够贴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更利于读者接受。
散文大师贝洛克在提出散文翻译六项原则时曾沿用Bassnett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指出,“译者不能润饰原文”(Bassnett,2004:120-121)。上述案例中加译修辞的做法就与这一原则有些许违背。但笔者认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为使译入语文本更加贴近源语文本的风格,使译入语文本读者达到与源语文本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适度“润饰”原文的再创作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此外,对于散文中出现的诗句,译者不妨采用套译法借用既有的译本进行处理。鉴于诗的翻译亦有其专属的研究领域,本文不做更多的探讨。
四、结语
散文大师Hilaire Belloc(1870—1953)在英法散文翻译中曾为散文体作品的翻译制定了六条原则。而英法中日分属于不同的语种、语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难免存在差异。
在此,笔者试图对贝洛克的散文翻译原则进行再阐释——简而言之,在日语散文汉译中,译者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遵循篇章框架翻译法的要求,将整篇文章视作一个整体,以作品风格为基准进行再创作。
功能对等理论使得源语文本内容的传递变得更加灵活。在日语散文的汉译过程中,译者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以使译入语文本读者达到与源语文本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永嘉.开高健的文学世界[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2]陈泓.开高健浅论[J].外国文学,1987(6):79-80+78.
[3]陈泓.试论开高健小说艺术[J].外国问题研究,1987(3):51-55+58.
[4]李平,何三宁.翻译批评与鉴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05.
[5](美)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翻译科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Nida, E.A.& Taber, 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7]郭建中. 文化與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8]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9]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8-74.
[1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1]顾苏娜.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散文风格的翻译[D].南京大学,2014.
[12]開高健著.開高健:1930-1989[M].筑摩書房, 1991.
[13]開高健著.われらの文学19 開高健[M].講談社,1966.
[14]谷沢永一,向井敏,浦西和彦.Collection (コレクシオン) 開高健[M].潮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