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跑马圈地的激情与隐忧
2017-07-18
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重视创建国际学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辉辉/北京报道
桌上的手机顽强地响着,陈明(化名)看了一眼是陌生号码,就将手机调到了震动状态。没多久,电话又来了。
中考结束后,进入了高中报名及择校时间,陈明每天都要接到数十通电话,全是想送孩子到国际学校的家长辗转打来的,有一些还是朋友介绍的。
陈明是北京某国际学校的校长。最近几年,每到入学季,找他要国际学校入学名额的家长或是拜托他介绍孩子到其他国际学校读书的朋友就络绎不绝。
“不知不觉间,国际学校已经这么火了。”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访时,陈明的笑容中透着一丝无奈。
“2010年以来,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在全国跑马圈地,同时,国际学校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中国教育中介服务协会国际学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但陈明笑容中的无奈,又有些耐人寻味。
7年增长85%
中国的国际学校发轫于外籍子女学校。
为解决各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和其他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198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驻华使馆共同创立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
“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所完全采用国外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国际学校,也是第一所被中国官方所认可的国际学校。”行业服务机构新学说联合创始人吴越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随后,同样是外籍子女学校的广州美国人学校和深圳蛇口国际学校相继成立。这些外籍子女学校原则上是不招收中国籍学生的。
招收中国学生的国际学校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
当时,随着教育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一批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领域的民办学校纷纷成立。但这些学校很难与公立学校进行竞争。因此,为了实现差异化办学,一些民办学校开始另寻出路,国际教育或双语教育开始成为新的办学方向。
同时,一些公立学校也开始创立国际部,试水国际教育。
“整个90年代,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改变,而民办国际学校和外籍子女学校则迅速增加。”吴越告诉本刊记者。
新学说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截至1999年,中国共有86所国际学校,包括外籍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很多目前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国际学校均创立于这一时期。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次年,教育部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这令国内的国际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吴越告诉本刊记者,这一时期,中国新建的国际学校达到了270所。
尤其是进入2010年之后,随着中国家长对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和高净值人群的增多,国际学校开始迅速增加。
新学说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国共有661所国际学校,在校生达43万人,与2009年的357所相比增加了304所,增长率超过85%。
“基本上每年都能新增50多所,现在的基数才不过600多。”陈炜说。
吴越认为,在中国教育市场上,继教育培训产业和教育装备产业之后,国际教育产业正在形成。
毛利率可达60%
2016年以来,国际学校间的并购消息不断传出。
2016年11月,在线教育平台51Talk宣布对犹他州美国国际学校实行战略投资;12月,勤上实业(香港)有限公司拟以29亿元收购爱迪教育,后者是一家提供基础教育和其他留学考试服务的国际教育企业;12月,A股上市公司电光科技称,拟收购国际幼儿园义乌启育,出资金额预计为9000万元。
同时,老牌国际教育集团纷纷上市。
2014年,枫叶教育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2017年4月,碧桂园旗下的博实乐教育赴美上市,IPO预计最快将在年内完成。
在陈炜看来,这个行业的日趋活跃,既与目前国家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教育有关,同时也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居高不下的行业利润有关。
将于2017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案明确规定:除义务教育外,其他领域向营利性学校开放。新法实施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其他学段,均可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
同时,留学低龄化的愈演愈烈和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为国际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
陈炜介绍说,目前北京市国际学校的渗透率为3.34%,国际学校的市场规模达到86.79 亿元,按照全国超过5%的家庭具备支付子女就读国际学校的能力测算,未来北京国际学校的渗透率可能达到10%,“也就是说,未来北京国际学校的市场规模可达260亿元以上。”
北京的市场规模约占全国市场的20%~25%,他以此推算,目前全国国际学校的市场规模约为347亿~434亿元,未来有可能超过1000亿元。
此外,国际学校具有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利润空间。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国际学校的毛利率可达60%,净利率在35%~50%之间。
上海枫叶国际学校校长陈材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般情况下,一所学校创办3年就可实现收支平衡,当在校生规模达到500人时即可实现盈利。而他所掌管的上海国际枫叶学校开办3年以来,仅高中部就有在校生600多人。
资本的热衷是把双刃剑
最早的国际学校创办者多为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人,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机构或在积极拓展国际教育业务,或开始创办独立的国际学校。
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的狄邦教育管理集团(以下简称狄邦教育)原本只是为各公立学校的国际部提供国际课程等服务。其副总裁王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狄邦教育近年来开始与各方合作,创办独立的国际学校。
长期专注于考试培训的中公教育则拟与东方中学合资,创办国际学校。
还有一类办学主体是房地产商。
知名地产商碧桂园于1994年创办了广东碧桂园学校。碧桂园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给其开发的小区楼盘配备好学校,以此促进地产销售。
吴越观察到,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走到了转型的路口,同时国际学校逐渐火爆,于是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重视创建国际学校。
2014年,碧桂园成立了教育集团,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创建了5所国际学校。而此前的20年间,其旗下只有广东碧桂园学校在运营。
万科集团近两年也开始在上海创建国际学校。
此外,华为、京东、中泰桥梁等原本与教育毫无关联的企业也开始纷纷投资国际学校。
然而,资本的热衷是柄双刃剑。
博实乐教育集团CFO李冬梅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国际学校整体上呈现出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优质学校不足,因此,越来越多的力量携资本进入或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办学始终是一個高投入的项目,有了充足的资金,一些学校才能引进更优秀的师资,投入更多资金开发更优质的课程。”吴越说。
但她也认为,一些想挣“快钱”的资本会扰乱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节奏,“现在有很多人,希望办几所学校,过两三年就可以上市圈钱。但是,教育是要有十年之心的。”
规模扩张,症结未解
“办学必然要追求规模效应,生源越多、规模越大,办学成本就越低,利润率就越高。”中科致知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校长安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他看来,为了追求利润,每个有实力的学校都想扩大办学规模,尤其是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何况一些上市的教育集团,每年都会有利润增长的要求。”
一般来说,利润的提升可以通过涨学费和扩大规模来实现。
“但是每年的学费涨幅毕竟有限,最多提3%~5%。这样就只能通过不断开设新学校来扩大基数。”安瀛解释说。
然而,一味地追求快速发展,也容易导致一些问题。
最核心的是师资。师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就国际学校而言,外教是决定国际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
目前国际学校的外教水平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外教流动性强、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外教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来中国旅游或者留学的人。
“这不是好的师资来源。旅游或者留学的,可能时间到了就走了,稳定性较差。此外,目前的外教中,拥有国外教学资质,同时又有一线教学经验的少之又少。”陈炜告诉本刊记者。
一位曾为国内某国际学校管理者的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美国公立中学的教师年收入折合人民币20万?30万元,中国的外教基本上也是这个收入水平,那么专业人士为什么要来中国?目前来看,国内的国际学校很难聘请到一流的外教。很多外教看起来学历很光鲜,但教学能力并不高。”
实际上,就连寻找合适的中方教师也是一大难题。
“在国际学校授课,即便是中方教师,也被要求外语过硬、学科知识过硬。但是目前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还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吴越说。
此外,国际学校中的课程引进与融合也存在问题。
国际学校既要引进国际课程和教材,又要按照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完成本国的课程教学,这就牵涉到中西课程的对接和中西教育的融合问题。
“目前来看,在这方面真正做得好的学校并不多。要么是全盘照搬国际课程,过于西化,要么就是国际化程度不足。”安瀛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