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道德审判无益于构建职业化雇佣关系
2017-07-18尹大鹏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26期
尹大鹏
家毁人亡的悲剧令人同情,涉事保姆恩将仇报的行为令人愤恨。但是,对案件中保姆的道德审判逐渐放大到保姆群体、家政服务行业、社会底层人群,对一个极端个案的探讨上升到对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和善良的否定,这样的舆论走向未免有些过分。
网上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这是现代农夫和蛇的故事。因为雇主家的善良,放纵了保姆的恶,导致保姆最终做出杀人放火的极端行为。更有一种说法是,保姆和主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导致了保姆的仇富心态,因此心理扭曲最终作恶。
问题是,在这种舆论导向下,当对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群体作了道德上的有罪推定时,当猜忌和防备成为常态和主流时,会否导致“以恶制恶”的极端悲剧呢?因雇主过分严苛而导致家政服务人员心生不快、怀恨在心,轻则消极怠工,重则虐待儿童和老人的社会新闻还少吗?
以一个极端个案来解构人性的真善美、放大人性的假恶丑無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会激化不同人群间的矛盾。“谈钱还是谈感情”的分寸又有几人可以理性拿捏、准确度量呢?更进一步说,所谓“分寸”和“界限意识”不该指望雇用双方“自学成才”。现如今我国的家政服务人员仍具临时用工性质,要么觉得缺乏身份认同,自觉低人一等,要么少有约束散漫傲倨,保姆本身远未实现职业化,则雇用双方的关系也就很难做到职业化。
希望这场悲剧能推进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化进程,而非让人际关系归于冷漠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