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07-18赵阳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活血血肿脑出血

赵阳

(长葛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许昌 461500)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赵阳

(长葛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许昌 461500)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长葛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等因素影响,血压一过性上升,导致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嗜睡、昏迷等临床症状,病情危急,需要立即予以治疗[1]。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年龄跨度以50~70岁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疾病高发季节为冬春季[2]。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目前以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为主,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前提下,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名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0名,女20名,年龄为45~60岁,平均年龄(51.0±0.5)岁,内囊出血患者10例,皮质下出血患者15例,小脑出血患者10例,双侧或弥漫性出血患者15例;观察组男31名,女19名,年龄为46~65岁,平均年龄(55.0±0.8)岁,内囊出血患者11例,皮质下出血患者16例,小脑出血患者11例,双侧或弥漫性出血患者12例。两组患者年龄等方面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加强护理,控制血压、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药物止血等。观察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急性期阶段,予以活血涤痰汤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包括红花、钩藤、赤芍、生大黄、川芎、夏枯草、天麻、桃仁、枳实、胆南星、桔梗、麝香、大枣。稳定期阶段,予以补阳还五汤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包括黄芪、鸡血藤、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生地黄,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一致。

1.3 观察指标 血肿吸收情况:医护人员将头颅CT报告结合多田公式进行计算。出血量(V)=a×b×c×1/2。a:最大血肿面积层面血肿的最长径;b:最大血肿面积层面上与最长径垂直的最长径;c:CT片中出现出血的层面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满分45分,得分越接近满分,说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反之神经缺损程度较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五级分级法,分别是Ⅰ级、Ⅱ级、Ⅲ级、V级、Ⅵ级,级别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反之越好。

2 结果

观察组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ADL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Ⅲ级9例、V级8例、Ⅵ级3例,对照组患者中,ADL分级Ⅰ级11例、Ⅱ级6例、Ⅲ级13例、V级10例、Ⅵ级10例,观察组Ⅰ、Ⅱ级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s)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发作时,脑部氧气供给不足,血液无法上供大脑,脑组织发生水肿,颅内压力急剧上升,患者脑部组发生病变形成脑疝,生命存在危险。目前临床医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是通过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等原则来达到治疗目的,予以常规治疗后,患者生命得以延续[3]。本文对照组患者均予控制血压、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药物止血等常规西医治疗,患者血肿吸收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神经功能损害。但是在关于脑出血血肿的治疗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部分临床医师认为止血药物的确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肿扩散问题,但是在止血的同时不利于淤血的消散。另一部分临床医师认为应该使用抗凝和纤溶药物来促进血肿吸收,但是该药物会引起新的出血可能,因此对于西医常规治疗出血性脑出血的推广应用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需要临床医师进一步去探讨探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中医学里属于“中风”,中医认为,急性期脏腑受外邪入侵发病,患者出现意识昏迷、牙关紧闭、舌苔黄腻等脉络瘀阻症状,临床医师根据中医辨证思维,制定开窍醒神、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予患者口服活血涤痰汤中药汤剂[4]。方中红花、桃仁、麝香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散结;钩藤、胆南星镇静、降压、清热平肝、息风定惊;赤芍活血散瘀,并常与生大黄配伍;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枳实为血分中之气药,两者均善活血祛瘀;夏枯草清热、散结消肿;天麻息风,定惊,善治中风手足不遂;大枣益气补血、健脾和胃、袪风,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开窍醒神功效[5]。稳定期患者身体虚弱,需要予以补阳还五汤汤剂治疗。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效,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利于患者后期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肿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1] 罗卫, 刘晓燕, 胡珍渊,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16): 1749-1750.

[2] 张木兰.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42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6): 1057-1058.

[3] 罗俊杰, 田学成, 曲新国, 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血压关系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16): 1787-1789.

[4] 王超凡, 李冬华, 刘洁, 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12): 1471-1473.

[5] 刘旭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7): 57-58.

R 544.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2.076

2017-01-28)

猜你喜欢

活血血肿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