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

2017-07-18张燕贞叶苑秀甄霜菊

关键词:越轨冲动性专制

张燕贞,苏 萍,叶苑秀,甄霜菊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

张燕贞,苏 萍,叶苑秀,甄霜菊

以8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非适应性认知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非适应性认知显著中介性别、父母专制教养、教师支持、冲动性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2)性别、父母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教育未来取向对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3)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同学支持、越轨同伴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非适应性认知影响网络游戏成瘾的间接效应均不显著。

大学生 网络游戏成瘾 非适应性认知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一、引 言

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是网络成瘾的一种重要亚型,是指个体不能控制地、过度地和/或强迫性地玩网络游戏而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损。[1]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游戏凭借其超越现实又接近现实的虚拟特征在家庭及校园中逐渐盛行,吸引着广大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17亿,占整体网民的57.0%,较上一年增长2 556万。不断增加的实证证据表明,过度的网络游戏使用会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视力衰退等),造成学业功能、人际关系等社会功能受损。因此,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倾向非常重要,而进行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前提是揭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本研究引入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2],考察非适应性认知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一)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

前些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成瘾,而专门针对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相对还比较缺乏;当前,关注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负面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多,而探究影响网络游戏成瘾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依据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3],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发展根源于他们自身的特点及其周遭的环境特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等)。近十年来,大量研究者从个体及家庭、学校和同伴环境方面考察了网络游戏成瘾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因素,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发现。

在家庭环境领域,研究者发现主要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三角关系的平衡与和谐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三角关系的其中一段、两段或三段出现问题则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引发网络游戏成瘾。在家庭成员的三角关系中,现有研究发现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因子,而父母专制教养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显著风险因子。[4,5]Liau等人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如温暖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子女的连通性、父母的监督和支持等都是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影响因素。[6]

在学校环境领域,大学生在家活动的时间很短,而在学校内及与同伴活动的时间很长,这一现象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事实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逐渐衰减,而孩子受学校和同伴的影响逐渐增加。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新的学校环境和发展挑战,这使得他们不断遭遇挫折;这个时期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情感支持有助于他们缓解不良情绪和/或成功应对困境,从而减少他们通过玩网络游戏来应对挫折、逃避现实的可能性。[7]

在同伴环境领域,已有研究表明同伴侵害[4]、越轨同伴联结[8]是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风险因子。就同伴侵害而言,Gentile等人以新加坡青少年为被试进行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病理性视频游戏使用倾向“上升组”青少年在T2和T3时间点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均显著高于“持续低水平组”青少年(该研究中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均只测量了T2和T3两个时间点)。[4]就越轨同伴联结而言,大学生结交越轨同伴会显著增加暴露于越轨行为信念和规范中的概率,进而通过模仿、同伴压力和各种强化方式推进大学生卷入越轨行为。此外,网络游戏使用是越轨同伴聚类的最常见互动因素,这很可能会使得他们将玩网络游戏作为同伴组接纳的先决条件,因而会增大网络游戏成瘾风险。相关实证研究发现,结交越轨同伴的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包括但不仅仅是网络游戏成瘾)倾向会显著增加。[9]

就个体因素而言,研究者考察最多的是冲动性(impulsivity)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研究者们的发现一致表明,冲动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最强劲的预测因素之一。[10]Petry等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游戏中失去控制力是网络游戏成瘾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因此,高冲动性将使个体更加沉浸于网络游戏中的奖励效应并加重成瘾程度。[10]邓林园等人基于中国中学生样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的行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显著高于非成瘾大学生。[11]此外,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未来取向(时间洞察力的类似概念),特别是教育未来取向是大学生成瘾行为(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者将互联网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引入网络游戏成瘾领域,研究发现网络游戏的非适应性认知也是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风险因素。[12]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表明,专制教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教师支持、同学支持、同伴侵害、越轨同伴、教育未来取向、冲动性和非适应性认知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考察这些因素对网络游戏成瘾影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青少年群体,而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系统考察这些因素与网络游戏成瘾关系的实证研究甚少,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理论指导下开展网络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研究。认知行为模型基于人的认知特点来解释网络成瘾,认为网络成瘾的产生与发展受非适应性认知、生活事件、个人的易感素质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2]非适应性认知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与外界认知两个方面的扭曲:自我的认知扭曲是指自我怀疑、偏低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否定的自我评价等;而外界认知扭曲是指个体坚信网络环境比现实环境更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即混淆了虚拟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网络成瘾的情感症状和行为症状是由非适应性认知诱发的,有成瘾倾向的个体在某些方面的认知障碍会加剧个体网络成瘾的症状。已有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游戏成瘾得以持续发展是因为成瘾者在专注于并且依赖于网络游戏活动时满足了心理的需要,如成就感、社会归属感和自尊。[13,14]近期与此理论一致的关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成瘾研究也表明,网络游戏成瘾者相对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在与游戏相关的信念方面存在显著的不适应问题,如网络游戏成瘾者会认为“离开网络我就一文不值”。[15]而目前基于认知行为模型理论专门针对国内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系统考察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基于认知行为模型理论对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广东省三所普通高校875名学生为被试,其中男生440人,女生435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0.63岁。

(二)研究工具

1. 网络游戏成瘾问卷

采用Yu等人研究中使用的网络游戏成瘾问卷[7],共11个项目,如“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才能得到满足”,采用三级记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网络游戏成瘾倾向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2.父母专制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Robinson等人编制的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PSDQ)。该问卷测量了权威教养、专制教养和纵容教养三类教养方式,本研究选取专制教养维度进行测量。采用五级记分,1表示从不,5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父母的专制教养方式越强烈。该问卷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6]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3.亲子关系问卷

采用Stattin和Kerr研究中使用的亲子关系问卷。该问卷分别对父子、母子关系进行评定,父子、母子关系各8个项目,共16个项目。采用三级评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鉴于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高相关,计算所有条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亲子关系越好。该问卷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4。

4.父母婚姻冲突问卷

采用池丽萍和辛自强修订的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17]该量表共40个项目,包括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的特征、儿童对婚姻冲突的自我归因以及对冲突带来的威胁认知等。本研究选取冲突的强度、冲突的频率和冲突的解决共三个分问卷进行测量,共19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婚姻冲突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父母婚姻冲突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8。

5.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问卷

采用Jia等人编制的学校氛围问卷的教师支持、同学支持分问卷进行测量。[18]教师支持包括7个项目,同学支持包括13个项目,均采用四级记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分别计算教师支持、同学支持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和0.88。

6.同伴侵害问卷

采用周莎莎研究中使用的同伴侵害问卷[8],共9个项目,测量了身体侵害、言语侵害和关系侵害。要求被试报告在最近半年里遭受同伴侵害的频率。采用三级记分,1表示“没有”,3表示“≥3次”。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同伴侵害越多、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7.越轨同伴问卷

选取周莎莎等人研究中使用的越轨同伴问卷中的10个项目进行测量。[8]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没有”,5表示“≥6个”。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越轨同伴越多。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8.教育未来取向问卷

采用张玲玲等人修订的青少年教育未来取向问卷的规划过程分问卷[19],共7个项目,如“你是否为了实现自己的受教育目标而脚踏实地地努力?”采用五级评分。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教育未来取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8。

9.冲动性量表

采用Lynam修订的简版冲动性量表[20]。共20个项目,采用四级记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冲动性倾向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10.非适应性认知问卷

网络游戏的非适应性认知问卷改编自Mai等人研究中使用的互联网使用非适应性认知问卷。[21]共12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非适应性认知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5。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数据调查的主试为高校辅导员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在征得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学生本人知情并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每班两名主试。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被试充分理解指导语之后,要求被试按照题目的顺序作答,不要漏答。学生在填答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若有不明题意之处可随时举手示意,主试将及时给予解释。问卷采用记名方式,被试完成全部问卷约需要3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收回。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和Mplus 7.1软件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用Mplus 7.1进行数据处理。由于本研究样本的一些变量(如越轨同伴、网络游戏成瘾等)为非正态分布,因而采用偏矫正bootstrap置信区间(bias-corrected bootstrap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bootstrap样本量=1 000)来估计路径系数的统计显著性。CIs不包括零表示在α= 0.05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依据心理测量与统计学家的建议,联合2/df、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和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这三个指标来判断模型的拟合水平。当2/df< 5, CFI > 0.90, RMSEA < 0.08时表明模型拟合良好。[22]

本研究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检验了全模型(the full model)的拟合情况。全模型包括以下路径:(1)专制教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教师支持、同学支持、同伴侵害、越轨同伴、教育未来取向、冲动性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和SES)到网络游戏成瘾的直接路径;(2)专制教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教师支持、同学支持、同伴侵害、越轨同伴、教育未来取向、冲动性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和SES)到非适应性认知的路径;(3)非适应性认知到网络游戏成瘾的路径;(4)专制教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教师支持、同学支持、同伴侵害、越轨同伴、教育未来取向、冲动性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和SES)之间的误差协方差(error covariance)。本研究通过卡方差异检验(chi-square difference tests)比较全模型与各个竞争模型(逐一删除不显著路径的模型)来检验假设路径。如果删除某条不显著路径模型的拟合指数没有显著变差(如卡方值显著增加),则该路径可以删除。

依据以往研究发现,本研究控制了被试的性别、年龄和SES。初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2= 3.725,df= 1(自由度为1是因为性别与年龄的相关不显著,本研究没有设置性别与年龄的误差协方差相关),2/df= 3.725,CFI= 0.997,RMSEA= 0.076。进一步逐一删除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社会因素指向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游戏成瘾的路径发现,当删除性别、父母专制教养、教师支持、冲动性指向非适应性认知的路径,以及性别、专制教养、同伴侵害、教育未来取向、非适应性认知指向网络游戏成瘾的路径时,模型卡方均出现显著增加,表明这些路径不能被删除。与此同时,当删除年龄、SES、亲子关系、父母婚姻冲突、同学支持、同伴侵害、越轨同伴和教育未来取向指向非适应性认知的路径,以及年龄、SES、亲子关系、婚姻冲突、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越轨同伴、冲动性指向网络游戏成瘾的路径时,模型卡方均未出现显著增加,表明这些路径可以被删除。删除上述不显著路径后,模型的拟合指数为:2=0.803,df=4,2/df=0.201,CFI=1.000,RMSEA=0.000,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模型的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因此,非适应性认知显著中介性别、父母专制教养、教师支持、冲动性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此外,性别、父母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教育未来取向对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

表1 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模型拟合指数

注:本研究控制了性别(男生=1,女生=0)、年龄和SES。

图1 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效应模型

注:*p<0.05; **p<0.01; ***p<0.001。为使模型更具可读性,不显著的路径均未显示。除上述路径显著外,性别与教师支持(r=0.08,p<0.05),专制教养与教师支持(r=-0.11,p<0.05)、同伴侵害(r=0.10,p<0.05)、教育未来取向(r=-0.14, p<0.01)和冲动性(r=0.18,p<0.01),教师支持与同伴侵害(r=-0.23,p<0.01)、教育未来取向(r=0.39,p<0.01)和冲动性(r=-0.47,p<0.01),同伴侵害与教育未来取向(r=-0.16,p<0.01)和冲动性(r=0.24,p<0.01),以及教育未来取向与冲动性(r=-0.34,p<0.01)相关显著。

四、讨 论

鉴于大学生群体网络游戏成瘾的高流行率,为干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发现。

首先,本研究结果与认知行为模型[2]相一致,本研究发现,非适应性认知显著中介性别、父母专制教养、教师支持、冲动性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这表明,性别、父母专制教养、教师支持、冲动性和非适应性认知均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非适应性认知在性别、父母专制教养、教师支持和冲动性影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换句话说,男生具有更多的非适应性认知,父母专制教养、低水平的教师支持会显著增加非适应性认知,这些研究发现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一致。[13,14]冲动性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非适应性认知,他们认为不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而在网络游戏世界中感觉适应良好,进而沉迷网络游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考察非适应性认知对个体与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关系中介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14],本研究首次将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应用于解释中国大学生群体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的发现对于丰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本研究发现,性别、父母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教育未来取向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根据补偿理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会将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手段去补偿或应对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在自尊、统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缺乏。一方面,这些直接效应表明了性别、父母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教育未来取向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这些直接效应也表明了尽管非适应性认知是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中介,但并非是唯一中介,未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中介变量,如应对方式[23],以期为实践干预工作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同伴侵害和教育未来取向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具有重要的直接预测作用,但是二者对于非适应性认知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因此,在未来,探究同伴侵害和教育未来取向影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中介“桥梁”变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本研究纳入的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同学支持、越轨同伴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非适应性认知影响网络游戏成瘾的间接效应均不显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表示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同学支持、越轨同伴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没有影响。这一研究发现表明,相较于性别、父母专制教养、教师支持、同伴侵害、教育未来取向和冲动性等而言,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同学支持、越轨同伴对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可能并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可能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同学支持、越轨同伴需要通过其他的中介变量来影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1] K. S. YOUNG, C. N. de ABREU. Internet Addiction: A Handbook and Guide to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2011.

[2] R. A. DAVIS.ACognitive-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2):187—195.

[3] U. BRONFENBRENNER.LewinianSpaceandEcologicalSubsta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7, 33(4):199—212.

[4] D. A. GENTILE, H. CHOO, A. LIAU, et al.PathologicalVideoGameUseamongYouths:ATwo-yearLongitudinalStudy. Pediatrics, 2011, 127(2):e319—e329.

[5] 张婷丹, 喻承甫, 许倩,等.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自尊的中介作用.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5, (2).

[6] A. K. LIAU, H. CHOO, D. LI, et al.PathologicalVideo-gamingamongYouth:AProspectiveStudyExaminingDynamicProtectiveFactors.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2014, 23(4):301—308.

[7] C. YU, X. LI, W. ZHANG.PredictingAdolescentProblematicOnlineGameUsefromTeacherAutonomySupport,BasicPsychologicalNeedsSatisfaction,andSchoolEngagement:A2-yearLongitudinalStudy.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5, 18(4):228—233.

[8] 周莎莎, 喻承甫, 许倩,等. 同伴侵害与初中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关系: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10).

[9] 张锦涛, 陈超, 刘凤娥, 等. 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同伴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6).

[10]N. M. Petry, F. Rehbein, D. A. Gentile, et al.AnInternationalConsensusforAssessingInternetGamingDisorderUsingtheNewDSM-5Approach. Addiction, 2014, 109(9):1399—1406.

[11]邓林园, 方晓义, 伍明明,等. 家庭环境、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3).

[12]L. D. Kaczmarek.MMORPGEscapismPredictsDecreasedWell-being:ExaminationofGamingTime,GameRealismBeliefs,andOnlineSocialSupportforOfflineProblem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4, 17(5):298—302.

[13]H. ZHANG, D. LI, X. LI.TemperamentandProblematicInternetUseinAdolescents:AModeratedMediationModelofMaladaptiveCognitionandParentingStyl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15, 24(7):1886—1897.

[15]C. L. Beard, R. E. Wickham.Gaming-contingentself-worth,GamingMotivation,andInternetGamingDisorde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 61: 507—515.

[16]周莎莎. 母亲教养方式、不良同伴联结与初中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两年的追踪研究.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7]池丽萍, 辛自强. 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8).

[18]Y. JIA, N. WAY, G. LING, et al.TheInfluenceofStudentPerceptionsofSchoolClimateonSocioemotionalandAcademicAdjustment:AComparisonofChineseandAmerican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2009,80(5):1514—1530.

[19]张玲玲, 张文新, 纪林芹,等.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的测量学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22(1).

[20]D. R. LYNAM, G. T. SMITH, S. P. WHITESIDE, et al. The UPPS-P: Assessing Five Personality Pathways to Impulsive Behavior. West Lafayette, IN: Purdue University, 2006.

[21]Y. MAI, J. HU, Z. YAN, et al.StructureandFunctionofMaladaptiveCognitionsinPathologicalInternetUseamongChinese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 28(6):2376—2386.

[22]R. H. HOYLE, N. C. GOTTFREDSON.SampleSizeConsiderationsinPreventionResearchApplicationsofMultilevelModelingand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Prevention Science, 2014, 16(7):987—996.

[23]D. LOTON, E. BORKOLES, D. LUBMAN,et al.VideoGameAddiction,EngagementandSymptomsofStress,DepressionandAnxiety:TheMediatingRoleofCo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2016, 14(4): 565—578.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杨孟葳】

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课题项目“‘服务-学习’模式对医学生利他行为培育的实证性研究”(2016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感觉寻求与青少年问题行为”(316711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的发展行为遗传学研究”(31600901)

2017-04-01

B84

A

1000-5455(2017)04-0086-06

张燕贞,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医学院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员;苏萍,福建福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叶苑秀,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甄霜菊,广东开平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越轨冲动性专制
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越轨创新的概念、测量及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研究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越轨创新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欧洲早期印刷业应对专制统治的方式与成功原因探析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
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