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

2015-04-11何金波吴思遥蔡太生毛巍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冲动性暴食特质

陆 遥 何金波 朱 虹 吴思遥 蔡太生△ 胡 献 毛巍嶷

①中国.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11 ②长沙市实验中学 △通讯作者 E-mail:caitigers@sina.com

冲动性特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内部或外部刺激作出快速的、没有计划的反应,而不考虑这些反应对自身或他人是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1]。研究表明,病态的冲动性特质是许多精神障碍,如躁狂症、人格障碍、物质滥用以及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的重要临床表现[2]。暴食行为(Binge Eating)被定义为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并伴随焦虑、抑郁和无聊等负面情绪和缺乏控制感的一种进食行为[3]。

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做事缺少计划性,这种无计划性也出现在进食上,同时,冲动性个体可能明知过度进食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但可能由于存在抑制缺陷,所以在进食时表现出不可控制[4]。冲动性被认为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有问卷测量和行为测量两种测量方式。这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冲动性结果的相关微弱[5],表明两种方法测试的是冲动性的不同方面。但是,这两种方法测得的冲动性都与过度进食和体重正相关。Mobbs 等人的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成年人报告更高的冲动性[6],同时Eynde 等人的研究发现与控制组相比,暴饮暴食者显示出更高冲动性[7]。Nederkoorn 等人使用停止信号任务的行为实验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肥胖儿童冲动性水平更高[8]。然而,也有些研究发现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在冲动性上没有显著差异[9]。国外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冲动性特质中只有特定方面与暴食行为有关。Barratt 将冲动性分为3 类:注意冲动性、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分别指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及行动无计划[10]。Meule 的研究表明,注意力冲动性与过度进食有关,无计划冲动性与过度进食无关[11]。同时,Nasser 在临床上的研究发现,与非暴饮暴食患者相比,暴饮暴食者表现出更多的运动冲动性[12]。

综上所述,冲动性特质与暴食行为密切相关,但冲动性不同方面及其交互作用对进食的影响在以往研究中并没有考虑。本研究关注青少年的暴食行为,考察冲动性不同方面及其交互作用对体重和暴食行为的影响。这不仅能帮助理解青少年冲动性与暴食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理解冲动性影响暴食行为的机制。为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干预提供有效信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9-11月从长沙市3 所中学随机选取初高中6 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 份(94.67%)。其中男生145名(51.1%),女生139名(48.9%),年龄为(12.33±1.74)岁。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青少年的研究[17]中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分类标准将被试分类,体重正常者179人(63.3%),平均BMI 值(17.90±2.26);超重56人(19.8%),平均BMI 值(23.09±2.34);肥胖48人(17.0%),平均BMI 值(27.24±2.77)。根据暴饮暴食问卷的判断标准,其中暴饮暴食者33人(11.6%)。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 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其中利用标准身高测量尺和体重称现场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并由调查人员记录和填写。

1.2.2 Barratt-11 冲动量表中文版(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11 由Barratt 等人于1995年修订[13]。本研究采用周亮等人修订的BIS-11 中文版,该量表由26 个条目组成,分成3 个维度:注意冲动性(Attentional Impulsiveness)、运动冲动性(Motor Impulsiveness)和无计划冲动性(Nonplanning Impulsiveness)。采用1(从不)~4(总是)级计分,问卷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冲动水平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重测信度为0.85,信度指标良好[14]。

1.2.3 暴食量表中文版(Binge Eating Scale) 由Gormally 于1982年编制[15]。BES 共16 个条目,各条目有3~4 个选项,量表总分范围0~46,得分越高则表明暴饮暴食越明显。其中,小于17 分表示无暴食,18~26 分表示有中度暴食,大于27 分为严重暴食[16]。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 进行描述性统计、皮尔逊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冲动性特质在BMI 值分组上的差异

差异比较的结果显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在注意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的得分及BIS 总分上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冲动性特质在体重分组上的差异比较(±s)

表1 冲动性特质在体重分组上的差异比较(±s)

项 目 体重正常组(n=179) 超重组(n=56) 肥胖组(n=47)F P注意冲动性 13.16±2.97 13.78±3.03 13.47±3.01 0.950 0.388运动冲动性 18.43±3.76 18.63±3.65 17.98±3.14 0.439 0.645无计划冲动性 23.85±5.03 24.00±4.15 23.16±2.76 0.457 0.634 BIS 总分 57.01±9.08 57.69±8.68 56.10±9.50 0.397 0.673

2.2 不同冲动性特质与暴食行为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及BIS 冲动性总分均与暴食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见表2。

表2 不同冲动性特质与暴食行为的相关(r)

2.3 不同冲动性特质及其交互作用对暴食行为的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将是否为暴饮暴食作为因变量,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及三者的交互作用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冲动性及注意力冲动性和运动冲动性的交互作用能显著预测个体是否有暴饮暴食,见表3。

表3 冲动性特质及其交互作用对是否有暴饮暴食的logistic 回归

3 讨 论

结果显示,超重与肥胖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共为36.7%,这比刘嫚等人分析的2009年肥胖率更高[17-18]。这符合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显示出逐年增加趋势的特征。膳食结构的变化,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高脂食物的过量摄取以及运动量的减少都会增加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可能性。国外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多数青少年在成年阶段持续甚至更为肥胖[19]。因而,青少年阶段肥胖率的下降对成年期肥胖流行趋势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同时,结果也显示,暴饮暴食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为11.6%,这个结果比Goossens 在荷兰青少年中的调查结果略低,这可能是由于测量暴饮暴食的工具不同,Goossens 使用的是进食障碍问卷,该问卷以被试28 天的进食为依据评估被试的暴食行为,而本研究使用的暴饮暴食问卷是以最近3 个月的情况为依据[20];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与荷兰青少年相比,我国青少年的暴食行为发生的确稍少。但是我国青少年的暴饮暴食率亦相当高,应该引起重视。

差异比较的结果显示,不同冲动性特质与BIS冲动性总分在BMI 值的不同分组上差异不显著。这与Loeber 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与中性刺激相比,被试表现出对食物相关刺激反应更强的冲动,但肥胖个体和正常体重者在这种冲动上并没有差异[2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BMI值与暴食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暴食行为得分越高,体重指数也越高,青少年的体重越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2]。另一方面,不同冲动性特质及BIS 冲动性总分均与暴食行为得分相关显著,且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显著预测个体是否暴饮暴食。这与Meule 关于冲动性与过度进食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11]。而且,Hou 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高注意力冲动性可能会增加个体分配给美味或高热量食物的注意量,从而触发更多进食行为[23]。而运动冲动性指不假思索地行动,运动冲动性高的个体更容易不考虑后果的暴饮暴食,因为他们的行为抑制能力较低。

Appelhans 在其研究中指出过度进食的机制尚不明确,不受控制的进食可能是奖赏(自下而上加工过程)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抑制不足(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也可能是这两者兼而有之[24]。而本研究中,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注意力冲动性与运动冲动性交互作用的预测作用显著,即高注意力冲动性伴随高运动冲动性能预测个体的暴饮暴食。同时,Nolan 在其研究中发现,高注意力冲动可能是通过奖赏敏感性机制影响进食过量[25];此外,高运动冲动性表明抑制控制低也会增加进食行为。这说明了暴食行为是奖励与抑制不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机制作用的结果。

[1]Moeller F G,Barrat E S,Dougherty D M,et al.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58(11):1783-1793

[2]Evenden J L.Varieties of impulsivity[J].Psychopharmacology,1999,146(4):348-361

[3]Association A P.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 IV- TR[M].Washington,D C: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2000

[4]陈贵.超重/肥胖青少年延迟贴现及冲动性与进食行为的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Cyders M A,and A Coskunpina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 and lab task conceptualizations of impulsivity[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2,46(1):121-124

[6]Olivia M,Christelle C,Christelle T,et al.Obesity and the four facets of impulsivity[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10,79(3):372-377

[7]Frederique V d E,Nelum S,Martha E,et al.A study of neurocognition in bulimia nervosa and 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bulimia type[J].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2012,34(1):67-77

[8]Nederkoorn C,Braet C,Yvonnel V E,et al.Why obese children cannot resist food:The role of impulsivity[J].Eating Behaviors,2006,7(4):315-322

[9]S A F,S M,and R B.Dimensions of impulsive behavior in obese,overweight,and healthy- weight adolescents[J].Appetite,2013,70(11):60-66

[10]Barratt E S,J Patton,and M Stanford,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M].1975:Barratt-Psychiatry Medical Branch,University of Texas

[11]A M.Impulsivity and overeating:A closer look at the subscales of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3.4(5):324-324

[12]J A N,G M E,G A.Impulsivity and test meal intake in obese binge eating women[J].Appetite,2004,43(3):303-307

[13]J H L,K H T,and H D S,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otonin transporter promoter region polymorphism and impulsivity in Koreans[J].Psychiatry Res,2003,118(1):19-24

[14]周亮,肖水源,何晓燕,等.BIS-11 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43-344

[15]Gormally J,Black S,Daston S,et al.The assessment of binge eating severity among obese persons[J].Addictive Behaviors,1982,7(1):47-55

[16]A E Grupski,M M Hood,L Azarbad,et al.Examining the Binge Eating Scale in screening for binge eating disorder in bariatric surgery candidates[J].Obesity Surgery,2013,23(1):1-6

[17]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18]刘嫚,习波,王奇娟,等.1993-2009年7~18 岁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率变化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17-119,123

[19]Clarke W R,R M Lauer.Does childhood obesity track into adulthood[J].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 Nutrition,1993,33(4-5):423-430

[20]L G,S B,and B C,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nge eating in an adolescent community sample[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9,38(3):342-353

[21]Loeber S,Grosshans M,Korucuoglu O,et al.Impairment of inhibitory control in response to food-associated cues and attentional bias of obese participants and normal-weight contro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12,36(10):1334-1339

[22]D N- S,H PJ.Weight- related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Archives of Pediatrics& Adolescent Medicine,2000,154(6):569-577

[23]Ruihua H,Karin M,Brendan P,et al.External eating,impulsivity and attentional bias to food cues[J].Appetite,2011,56(2):424-427

[24]Appelhans B M.Neurobehavioral inhibition of reward ‐ driven feeding:Implications for dieting and obesity[J].Obesity,2009,17(4):640-647

[25]Nolan L J.Association between impulsiveness and pleasantness ratings for food and drugs[C].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gestive Behavior,2012

猜你喜欢

冲动性暴食特质
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一家人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大学生执行功能与身体攻击的关系:冲动性的中介作用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鉴定出暴食神经元
奇怪心理导致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