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习方式应面向未来、面向生活
2017-07-17周汉斌
周汉斌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海小”)秉承“致知力行”校训,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向生活,面向来来社会,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努力实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确立“力行五质”课程架构
近年来,海小的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儿童的成长需要,承认个体兴趣的多样性和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不平衡性,开发了80余门拓展性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丰富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我们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长期积淀的学校文化出发,依托学校教育议事会平台,通过对海小校友、所在社区、家长代表、对口初中教师、本校教师和学生代表等几大群体的访谈,提炼出具有海小特质的学生核心素养一一“力行五质”,即运动与健康素养、道德与实践素养、语言与交际素养、思维与技术素养、艺术与审美素养等五个方面,并依托“健”行、“善”行、“智”行、“美”行、“雅”行五大课程群建设,形成了学校“力行五质”学生核心素养谱系。围绕提升学生“力行五质”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目标,实现学校文化、课程、教学三位一体发展,拓宽教学途径,创新“知行合一”的教学形态。
混龄学习:拓展课程全覆盖
航模教室里,孩子们正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橡筋动力飞机的组装。虽然都是初学,但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显然比三年级学生更强一些。教师安排已经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和指导还未完成组装任务的三、四年级学生。这种方法很有效果,全班80%的学生能在一节课内将橡筋动力飞机组装好。在试飞环节,不同年级学生先组成一对一合作小组,一起到操场上试飞,再按年龄组成竞赛小组,开展同龄竞赛,以彰显比赛的公平性。两节课时间,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显著。
混龄学习利用异龄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性促进学生之间自主的“教与学”,使各年龄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实现了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相较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混龄学习更有利于缩小“教”与“学”主体之间的代际差异。在年龄差异不大的同伴之间实行的互动、交流和学习,更能够体现平等、尊重、理解的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合作、协调、包容等能力与品质。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通过自主选课、走班学习,学校实现了拓展性课程混龄学习全覆盖。
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
搭好“脚手架”。不同年龄的学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之间搭建“脚手架”,把不同年龄的孩子组成学习合作小组,组内每个孩子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合理分工。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引领其他同学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促进其发展。
做好“引路人”。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酌情等待,相信和依靠高年级学生的能力,努力解决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教师适时、适度介入指导。
当好“评估师”。混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纵向评价,慎用横向评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评价标准,有坡度的评价才能使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得到肯定,能力弱的低年级学生获得自信,营造更加积极的互动氛围。
项目学习:学科跨界大整合
由五年级数学学科侯老师引领,协同两位语文老师和一位信息技术老师,开设了《小鱼治水》项目,这是项目学习的一次成功尝试。
孩子们在不同学科教师团队引领下,发现并感受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围绕这一主题,通过调查研究、走访水厂、撰写节水倡议书、制作宣传画册、分发宣传资料等环节,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交往沟通能力。
与单一学科教学相比,项目学习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整合。活动中,以学生自主项目研究为主,教师指导和家长协助为辅,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学校开设的项目学习有《生活中的测量》《走进唐塔》《乐高机器人》等十余门课程。《乐高机器人》是学校与宁波中科院众创空间的合作项目,跨学科的项目性学习是本课程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分辨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孩子们设计、制作的机器人在各级赛事中屡获大奖。
社區学习:关注社会共参与
《走进81890》是一门培养志愿服务意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准则,以“立足校园,奉献社会,服务他人,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社区学习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志愿者丁作的光荣使命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与宁波市公益服务品牌81890合作,学习志愿者服务的专业知识,让小志愿者带动同伴、家人共同参与,营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氛围,广泛开展公益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培养未来的人才,人才培养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要带领孩子走向社会,同时社会也应该向学生打开大门,积极主动为学生成长服务。我们开设的社区学习系列课程,旨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实际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人”,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
我们挖掘、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以大社会中的活教材为课程内容,通过每星期两课时的教学,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方式,由教师和社会人员带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社区是学生体验社会的主要阵地。学校开设了《鼓楼小导游》《社区垃圾分类》《走近孤寡老人》等数门社区学习课程。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孩子带进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社会育人”和“育社会人”的目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成为文明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
基地学习:职业见习真体验
在海小,有这么一批拓展课程,以友好共建的形式设立社会实践基地,以基地学习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课程的学习。《老宁波美食》课程,学校请百年老字号“东福园”的厨师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宁波美食的种类、起源和特色等知识,再带着他们来到东福园饭店的厨房,在灶头边手把手教孩子们包宁波汤网,做咸菜黄鱼,烹油炸响铃……孩子们亲手制作,亲口品尝,体验烹制美味佳肴的苦乐,经历了“最美厨师”的体验。
2016年,学校开辟了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中科院众创空间、宁波军分区司令部等10个社会实践基地,并与实践基地联合开发了社会实践课程。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独一无二的实践场地,专业的基地师资,与基地学习相配套的教材,还有适合特色基地学习的多样化评价,体现基地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与宁波军分区司令部联合开发的课程《走进军营》,军营、教官、国防教育教材和军营代币评价等军事领域的社会资源,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
我们尝试通过“基地学习”课程给学生提供鲜活的教育场景,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获得自我教育的机会,同时将研究性学习方法贯穿在各项活动之中,进而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
这正是我们潜心践行“致知力行”课程哲学,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实践的初衷。从“致知”到“力行”,基地学习让学生在社会大舞台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生活学习:服务生活以致用
《小鬼当家》是一门立足品格培养的社会实践课程,旨在让孩子“学会生活”。它以家庭生活为切人点,让学生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今后的幸福生活打好基础。课程分年级、有梯度、有重点地开设。比如一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二年级以参与家务劳动为重点,三年级则强化志愿者服务劳动等。
早在上世纪,学校创始人张雪门等就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学校地处市中心,孩子们备受宠爱,自理能力弱,动手能力差。我们把“技能指导、实践操作、服务生活”确立为生活学习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快乐体验,学有所获。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生活不只是由“思想”构成,更重要的是要亲历感性的活动,因为生活世界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不断实现新的超越的世界。
学校还开设了《小小理财家》《人在路途》《传统节日》等十余门生活学习课程,彰显了“生活学习”的基本學习形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需要为主要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获得经历和体验。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生活。课程突破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实现了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达到服务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