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大格局
2017-07-17刘加庚韩敏白圣波
刘加庚 韩敏 白圣波
山东济宁历史悠久,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时,对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传统美德、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寄予殷切希望。
近年来,济宁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济宁市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格局。
区域推进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总体布局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工作布局上,济宁市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早在2014年初,济宁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济宁市教育局相应提出了“打造首善之区,教育先行”的工作目标。
在具体落实中,市教育局首先组织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道德教育”为重点的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调研,为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下发了专门的实施意见,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制订教学、活动计划,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纵向,主要围绕“传承、挖掘、发展”6个字,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从小课题人手,找准工作突破口,提高针对性,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有效拓展。横向,主要围绕“机制建设、课堂教育、活动载体、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开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颁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同时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创建活动,8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底,山东省首届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在济宁召开。
第二,重课程开发,深度挖掘地方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济宁市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市教育局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导,整体设计、综合规划,十年前就组织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走近孔孟》《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等地方教材,供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选用。同时,积极指导县区充分利用本地人文资源,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如,曲阜的《走近孔子——家乡卷》、邹城的《走近孟子——故事卷》、嘉祥的《曾子小故事集锦》、泗水的《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读本》、梁山的《水泊名声》等优秀教材,都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曲阜实验中学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百诗》《百联》《论语百则》《名言百句》《歌曲百首》等“五百工程”系列校本教材。2016年初,济宁开展了“校本教材征集”活动,评选出优秀校本教材100多种,这些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载体作用。
第三,重课堂教学,坚持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中小学教学全过程。基本做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人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中;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市中小学一至八年级每周开设一课时《传统文化》课程。在继续使用《中华经典诵读》读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儒家文化资源,济宁市教育局又组织编写了《济宁传统文化教育读本——走进孔孟系列丛书》,纳入课堂教学,以推进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规划,分层施教。在教学中,各学校特别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如书法课教师常常给学生渗透汉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倡导多动笔写字,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体会汉字之美,在纸正、笔正、身正、心正中升华优秀品质。
三大措施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地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上,市教育局重点实施了三大措施。
其一,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为确保诵读活动扎实有效,济宁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诵读内容,指导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经典诵读方式,将国学经典教育与德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相结合,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持续开展“诵读经典,浸润人生”师生系列读书活动,全面启动了“诵读先贤经典,培育当代君子”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
曲阜实验小学在打造“诗书古韵、和乐致美”校园环境、构建“启智明理、和乐高效”课堂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搭建“知行合一、和乐发展”的活动平台,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我与经典”征文比赛等活动,并评选“诵读之星”“背诵大王”“诵读优秀班级”,引领莘莘学子“舞雩坛畔扬古韵、大成殿前诵华章”。2013年该校自编自排的文艺节目《读论语·树和风》成为山东省唯一人选中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节目,学校第一批加入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创建的“国学经典教育联盟”,被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命名为“国际华文教育基地”。在全市层面,教育系统与市关下委已连续6年联合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感恩教育、才艺培养“三项活动”,举办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演讲、征文比赛。
评价是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全市各中小学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引导师生诵读经典。邹城市匡衡路小学首创了“阅读存折”,引导学生暮读,主要包含必渎篇目、选读篇目和自读篇目,让学生每天自主閱读,记录读书情况,请家长签字,由小组长检查。班主任鉴定后,根据学生阅读数量和质量给予书虫级、书迷级、书博级等级认定。同时,设计了“诵读擂台赛”“背诵挑战赛”“新编故事会”等十余项比赛;设置了“读书小明星”‘小作家”“小诗人”“书香家庭”等十余项奖励项目,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曲阜孔子中学一直坚持大课间《论语》诵读,《论语》考级扎实推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课程、节庆文化。嘉祥县实验小学将经典文化与师生评价有机融合,不仅纳入语文学科的抽测、期中、期末考试范围,而且定期举行“古诗文考级”“古诗文诵读比赛”“诵读之星”“古诗大王评选”“古诗剧表演”“古诗接力诵读”等比赛,并将比赛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学校、班级、教师的教学评估。目前,读经典原文、背经典警句、讲经典故事、说经典人物、演经典剧目等生动活泼的经典诵读活动,已成为济宁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常态风景。
其二,大力倡导创新国学经典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济宁市重点做好“七大动作”:
动作一:学校探索开办国学经典教育大讲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明确主讲人和讲授内容,让师生定时参加国学经典学习。济宁市100所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校绝大多数都创办了国学大讲堂或儒学讲堂,为普及国学知识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动作二: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招募国学经典教育志愿者,组建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团队。总体设计是,学校有一校一导师,县市区有志愿者,市级层面有讲师团。
动作三:设立国学经典教育“时间特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供师生共同学习,使国学经典教育经常化、常态化、潜移默化。
动作四: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网络远程研修,建立国学经典教育资源库,鼓励师生在线学习,有效解决了当下缺师资、缺教材的困难。
动作五: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微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小课题开启大智慧,研讨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育过程。
动作六:探索组建《论语》背诵方队,每校可形成两三个方队,开展《论语》背诵对抗赛,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增添学习动力。同时提出五字要求,即读、背、诵、讲、做。读的目的在于消除生词生字,关键在一个“准”字;背的目的在于加深记忆,把经典嵌入学生的脑子里,关键在一个“熟”字;诵的目的在于加上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带着感情有旋律地诵读,关键在一个“情”字;讲的目的在于真学真懂真理解,关键在一个“透”字;做的目的在于把经典融人日常生活,身体力行,关键在一个“实”字。
动作七: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小手拉大手”、书香家庭创建活动等,把国学经典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学生带家长、学校带社区的国学经典教育浓厚氛围。
其三,大力培训国学经典教育师资队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国学师资匮乏、教师队伍国学素养整体不高的情况下,济宁市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市教师培训计划,创设了国学经典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中小学阶段每校确定一名热爱传统文化、有志于国学经典教育推广的骨干教师作为国学导师,市教育局为每位国学导师颁发聘书并明确主要职责,并加大了对国学导师的培训力度。3年多来,济宁市已举办9期国学导师培训班,培训了4600名国学导师。为解决国学经典教育最后一公里、一百米问题,市教育局先后遴选了900名校长、副校长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學院举办的国学经典教育高端研修。实践证明,这批国学导师和校长在开展国学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把好传统文化教育方向
当下,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掀起热潮,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发动了起来。但一些乱象也值得警惕:国学机构多、大师多、辅导班多,教材乱、教法乱、论坛乱。传统文化教育要谨防“跑偏走调”,就要增强敏锐性,提高鉴别力,不盲目跟风。
济宁一开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弘扬主旋律。
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中,我们始终把好立德树人方向,倡导以文化人、经典育人,做到“五个结合”,即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充分挖掘经典的时代内涵,诠释核心价值;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把传统文化教育融人各学科教学之中;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启迪教育智慧;与打造儒家文化新高地相结合,加强国学推广人才培养,着力打造—支高素质国学教师队伍。
所谓三个主旋律,一是弘扬“有仁义、有涵养、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诚、有担当”的君子之风;二是弘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达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仁人志士情怀;三是弘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大境界。
在把好方向的前提下,济宁市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行动,深耕细作,强基固本。我们深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循序渐进、不断前进,不动摇、不折腾,不人云亦云,长期坚持必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