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教育集团治理的基础

2017-07-17管杰李金栋王志清黄京

人民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集团化校区研修

管杰 李金栋 王志清 黄京

教育集团必须涵养成员校的文化基因,保护成员校文化的独特性、文化种类和层次的多样化,保护成员校在集团化发展中的自身特色。

文化是教育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集团化办学的生命力所在。集团化办学要建立文化实现机制,以文化实现集团治理。但教育集团规模大、成员多,有多种文化因子并存,集团文化建设的能力和策略要求很高,实践操作的艺术性要求也很高。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在构建集团化办学的文化实现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秉承“聚·宽教育”理念,坚持集团成员平等参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原则,以开放的姿态包容集团文化的多元性,以“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发展为保障,以传承、发展多样性文化的课程为媒介,在多元文化的生态性碰撞中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集团化办学文化实现机制的全新路径。

建构平等、包容的集团文化

目前,集团由5个校区组成,每个校区处在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社区,加上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段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包括方庄校区(原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幸福教育”、左安门校区(原左安门中学)的“进取教育”、西马金润校区(原角门中学)的“全人教育”、附属实验小学(原芳星园一小)的“全星教育”以及嘉泰学校(原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彩虹分校)的“孝悌教育”。

面对多种文化因子,如果简单地以某个校区的文化作为集团文化进行“单向复制和输出”,显然是一种“摊大饼”的强势兼并式发展,存在较大弊端。首先,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建设。这种文化同质化的过程会使得“被兼并”学校师生不仅对自身文化失去信心,而且会对外来文化因陌生而感到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或明或暗的文化冲突。其次,不利于文化生态的建设。这种发展模式会导致成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容易导致集团文化“单一”或“同质化”弊端,导致集团缺乏多元文化的生态性碰撞而失去办学活力。最后,不利于文化边界的扩大。单一的学校文化,视野毕竟有限,难以适应大规模教育集团发展,势必会形成教育集团发展的“天花板”,从而制约集团的深化发展。

基于這样的认识,我们决定建设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集团文化。首先,对集团成员校的文化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分析、提炼和整合,吸取了各自的精华。其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弘扬《易经》中“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精神,吸取了《学记》的“敬业乐群”“论学取友”“离经辨志”思想。最后,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丰台区集群教育改革实验任务要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提炼出集团“聚·宽教育”办学理念和“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追求“以资源丰富的平台、宽广的锻炼舞台、贯通的学习台阶,聚焦核心素养,为每个孩子在18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使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真正能够利己达人、创造幸福”。

共同生成的集团文化价值成为集团发展的新起点,得到了各个办学主体的认同,成为集团成员密切联系的纽带,有效避免了价值冲突和行为紊乱,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为集团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孵育开放的集团自组织文化

一个健康的教育集团,不仅有合理的科层组织,而且有发达的自发性组织。职能处室等科层组织作为一种“他组织”,行使教育的管理职能,保证集团教育教学的有序运行。教职工依据兴趣等形成的多种多样自发性组织,作为一种“自组织”发挥着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的作用,不断为集团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保障着集团组织的健康。

“他组织”与“自组织”相互促进,形成“刚柔并济”的集团组织文化,从而保证集团文化实现的效能和效率,成为集团充满活力、创新发展的关键。

因此,在集团文化实现机制建设过程中,我们从文化自觉的高度着力孵育“自组织”文化。在“聚·宽教育”理念中,“聚”的一面强调尊重集团主体文化,以“聚·宽教育”理念引领集团文化建设,以集团代表大会“聚”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民意”,强化集团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力度;“宽”的一面强调尊重各种校园文化,意在为各种各样“自组织”提供宽广的舞台,促进集团文化的广泛创新,以此拓宽集团的文化视野,为学生、教师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为了培育集团“自组织”文化,近年来,我们变“校本培训”为“校本研修”,打破校区、学段和学科的界限,使教师自主组合形成主题聚焦的合作研修小组。这种小组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性质和功能,是一种“自组织”。集团通过引导这种“自组织”性质的研修小组文化建设,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诉求,唤醒了教师职业生命中的专业意识、教育意识、生命意识,激发了教师发展的潜能,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2017年集团的“校本研修”,以教育教学诊断结果为依据,确定了10个主题的研修论坛,整个集团360多位教师自主选择,网上报名,自助式研修。这种研修方式不仅使教师真正成为研修主体,充分调动了教师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师研修的内在动力,而且使教师依据自身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组成了专业性学习组织。这样的自组织活动实现了研修内容与研修需求的灵活对接、协调互动,使历时一个学年的研修过程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完善传承性集团课程文化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团加强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和组织核心能力的培育,从三个维度推进集团课程建设。第一个维度是生命个体文化过程的需求,即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第二个维度是集团的育人目标,即培养“健康的体、温暖的心、智慧的脑、勇敢的行”的青少年为目标;第三个维度为文化传承的要求,即履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社区文化传承的使命,全面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多层次、多角度开发校本课程,即通过横向贯通开发、纵向衔接开发、纵横融通开发以及教育技术推进等方式,形成了集团十二年一贯制、德育体育美育与智育协调发展的“聚·宽教育”课程体系。

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集团创建了“三走制”课程实施模式,即在集团内校区间的走校制、校区内年级间和班级间的走班制、班级内小组间的走位制。这也是“聚·宽”学习模式,即在社会成功人士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聚焦”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制订学业计划,在集团内外“宽广”的学习天地中,依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组织地选择课程学习内容,走校、走班、走位上课。

精心呵护、建设集团文化生态

每个生命主体的自我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既不可替代更不可简单重复。教育以协助每个人文化自觉为使命,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集团化办学的治理艺术标志着文化自觉层次。我们积极营造文化氛围,涵养文化生态。

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呵护集团文化生态的根基,更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是实现多样性文化传承效能和效率的有效路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面临的重任。

正是这样的使命感,促使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整体的、和谐的集团教育生态环境,鼓励良性竞争、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让集团的每个文化因子都能在自己适应的“生态位”上和谐发展、自由生长,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在集团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对集团文化进行了生态建设。

在集团的内环境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

一是确立集团成员的平等文化身份。刚融人集团的成员校,由于种种原因,难免缺乏身份上的平等心态。名正才能言顺,集团首先进行了“正名”,成员校称为“校区”,而不称“本部”或“总部”“分校”或“分部”,确立并强化每所成员校的平等身份。

二是坚持集团的多法人共同治理制。为了充分发挥成员校的办学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法人代表的治理模式,各治理主体共同遵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章程》,既有集团统一的项目运行机制,又有成员校独立的项目运行团队;既有集团统一的标准、原则、基本要求和愿景追求,同时也允许不同校区、不同项目团队有不同的思想、内容与方略。集团与成员校权责分明,形成了集团集中与成员校分权辩证统一。

在集团的外环境建设方面,我们的做法:

一是动员社区力量参与集团事务。不仅社区居民有参与创造优质教育过程的权利,而且是集团“聚·宽”发展的机会一即聚力、聚智、聚资,也是拓宽发展空间的机遇。如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人民调解委员会”,由集团所在社区的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消防队、律师事务所、居委会、学校等多方面的代表组成,负责集团教育纠纷的调解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法制培训工作,有效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构建了和谐的教育环境,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学校治理的失误。

二是建设学习型社区文化圈。我们以方庄书院等为纽带,围绕打造“一刻钟学习圈”,加强集团与社区互动,建设“社区支持教育、教育辐射社区”的生态文化圈,这是优化外部环境的重要措施。集团在向各个居委会开放网络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经常派教师到社区学校、老年学校进行社区培训,同时邀请社区内的成功人士和名人到学校开设讲座和校本课程,面向社区举办校园开放周,与社区联合举行文化活动等,形成了社区理解教育、关心教育、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

积极涵养集团成员校文化基因

集团化办学规模过大,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一个教育集团不可能无限制接纳新成员。所以,当一个集团成员校发展起来后,必然要及时重组“新家庭”(教育集团),以带动其他薄弱学校发展。同时,当一所学校在教育集团内的“发展红利”降低到接近零的时候,在集团内继续存在下去已无必要,也要及时退出集团独立发展,以便集团能够吸收、带动其他薄弱学校发展。

如果在集团纳新之初不注意涵养成员校的文化基因,那么成员校退出集团后就会缺乏强劲的发展能力,甚至会出现退不出去的情况,使集团难以及时“瘦身”。所以,教育集团必须涵养成员校的文化基因,保护成员校文化的独特性、文化种类和层次的多样化,保护成员校在集团化发展中的自身特色。

如在接收芳星园小学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附属实验小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芳星园小学成熟的“全星教育”文化,即以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旨归,具体分解为“星之德”“星之智”“星之体”“星之美”“星之动”等五个方面。在实践中,以“立德星”“启智星”“健体星”“尚美星”“欣动星”为形式。芳星园小学在融人教育集团时,我们将“全星教育”文化与集团“聚·宽教育”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成为集团文化中一个校区特色文化。这样就使集团文化更多元、更有层次,更容易激发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当然,我们强调涵养集团成员校的文化基因,尊重、包容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推崇价值个体主义。各个利益群体自说自话、冲突对立、毫不妥协,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集团化办学承载着更多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要力戒“规模不经济”,力争“规模效益”;力戒“众智成愚”,力争“各美其美”。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推进,要尊重文化规律和教育规律,更要顺应时代潮流,切实从行政管理转向社会治理。要从教育集團的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集团发展需要建立能力模型,着力于集团治理能力的建设,探索建立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实现机制。

猜你喜欢

集团化校区研修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融合共生:新时代高中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集团化办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再论集团化办学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An Analysis on a Piece of BBC News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Cohesion
TheStudyof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