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时段副词“姑且”的词汇化

2017-07-17陈全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词汇化机制

摘 要:“姑且”不是通过句法途径由短语或跨层结构词汇化产生的,而是通过词法途径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并列连用复合成词的,是两个实词先虚化为同义副词然后联合而成的,是间接虚化的结果。文章主要探讨“姑且”的形成及其机制,追溯其渊源。

关键词:间接虚化 词汇化 机制

一、引言

“姑且”是现代汉语中表短时段的一组时间副词,是书面语中的常用词,然而现各大工具书对其具体语义的解释却不够清楚,基本上都采用了互译法,如《现代汉语词典》[1]是这样解释的: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此事~搁起。

此外,《应用汉语词典》[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3]都如此,正因为词典释义不明了,在现实使用中经常造成了和其他词语如“尚且、苟且”等混用、错用的现象,例如:

(1)上海的盲童姑且如此,偏远的穷困山区又该如何?(《读者》)

(2)这句话的科学性尚且不论,它只是形象地说明了领导人在一个组织中的作用。(《健康时报》)

(3)如果你认为你已经什么也没有了,你就这么苟且、姑且、尚且、暂且活着吧。(当代网文)

因此,本文打算分析这个词的形成历程,为其语义辨析进行溯源。

二、副词“姑”的由来

上古时期,“姑”业已用为副词,表“短时”义,如:

(4)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诗经·国风·采耳》)

例(4)意为:登上高高的土石山,我的马儿已疲惫,姑且把金杯斟满酒,好浇心中长思恋。描写了行军在外的男人只能依靠饮酒来摆脱思念亲人的痛苦之情。“姑”表示动作行为是在某种情况下采取的暂时措施。

那么“姑”的副词用法是怎样衍生而来的呢?

《说文》:“姑,夫母也。”本义为婆母,后也指父亲的姊妹,《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虚词‘姑与本义无涉,而是有词无字的假借字。[4]《说文》段注:‘姑之字假为语词。”也就是说“姑”表示“姑且、暂且”的短时义是假借而来,而不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姑”的这一用法魏晋南北朝及唐代出现断流,不过宋代开始又活跃起来,并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如下:

(5)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卷十一》)

(6)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东轩笔录卷一》)

(7)高宗渡江后,和议既成,榷场购求为多,装褫之法,已具名画记,及绍兴定式,兹更不赘,姑以所闻见者,使赏鉴之士有考焉。(《南村辍耕录卷之二十三 》)

(8)州牧道:“既无凭据,知你是真是假?就是真的,费发已过,如何只管在此缠扰?必是光棍,姑饶打,快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钱多处白丁横带 运退时刺史当艄》)

(9)员外听了,仍是似信非信的,但也只得姑信其有的态度,和夫人一同道谢,并收拾一间精舍,给洞宾居住。(《八仙得道·第84回 受友托嫦娥传青鸟 奉帝命星主殖月球》)

(10)他还是渴望一旦遇到一个女人,她的爱欲可以医治他的痼疾——姑不论这个女人是良家妇女还是街头荡妇。(北大语料库)

从上例可知,虽然“姑”表示短时义一直延续到现代,但是其一般修饰单音节动词,并且多用于书面语中。

三、副词“且”的由来

《说文》:“且,所以荐也。”,其本义为“草席”,不过这一意义早已消失。“且”的虚词用法也是假借字,先秦时便已使用。[4]

(11)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诗经·国风·山有枢》)

(12)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滕文公上》)

这一用法也沿袭至今,每个朝代各举一例:

(13)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史记·滑稽列传》)

(14)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且欲留在世间者,但服半剂而录其半。若后求昇天,便尽服之。(《抱朴子·内篇卷之三》)

(15)且放白鹭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

(16)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资治通鉴·秦纪·二世皇帝二年》)

(17)老汉来到这长街市上。替孩儿买些纸笔。走的乏了。且歇一歇咱。(《关汉卿戏曲集·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第一折》)

(18)黄巢即令将士领兵追赶。葛从周曰:“且令人先洗宫院,登了大位,那时再去追赶未迟。”(《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五回 黄巢杀入长安城》)

(19)这时候且说不到这些事,倒是老爷才说的一个人儿先去的话,还是商量商量。(《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宪冤陷县监牢》)

(20)那也好,我们且谈正经事吧,这鸡怎么办呢?(鲁迅《奔月》)

上例中的“且”均用于动词或动词短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并且与“姑”相同,“且”在现代修饰的动词多为单音节,并且用于书面语中。

四、“姑且”的词汇化

不过虽然“姑”“且”在先秦就已经假借为副词,可以表示短时义,但是二者并列连用却直到北宋才出现:

(21)楼中日夜狂歌呼,钱尽酒空姑且止。(《栾城后集卷三 梦中咏醉人》)

(22)二公相视而笑,遂同还群牧,促召成而诮之。成曰:“言必无失,姑且俟之。”(《东轩笔录卷之七》)

上两例中的“姑且”均已经是时间副词,“姑”“且”因为假借而构成同义关系,在双音化的大趋势下,两个同义单音节词间接虚化而复合成双音虚词,共同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存在。不过宋代乃至元代使用频率都较低,我们窮尽检索《汉籍》的结果显示,宋代出现10例,元代仅2例,如下:

(23)凡所闻见,若来历尚晦,本末未详,姑且置之,以待乞灵于博洽之君子,然后敢书。(《挥麈第三录卷之三》)

(24)只是他的爹爹,若知我有媳妇在家,如何肯放我回去?不如姑且隐忍,改日求一乡郡除授,那时却回去见双亲便了。(《琵琶记·第三十出 瞷询衷情》)

至元代“姑且”还只是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后句经常有“待”“俟”等与其同构,表示“暂时先……等以后再……”,亦即表短时段、暂时之基本义。到了明代,“姑且”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这不仅使其副词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且其语义也有所发展,在主观化的作用下进一步虚化了,如:

(25)朕彼时立志不回,群臣再三上表,朕不得已,姑且還朝理政。(《禅真逸史·第九回 害忠良守净献谗 逃灾难澹然遇旧》)

(26)仁宗大怒道:“夏竦奸臣,朕委你执掌兵权,不思报效,欺君误国,本当斩首,姑且革职为民。”(《三遂平妖传·第三十五回 赵无瑕拚生绐贼 包龙图应诏推贤》)

(27)因谓范氏曰:“汝既有此盛物,姑且暂回。本县自然拘他究治便了。”(《萤窗清玩第四卷 碧玉箫》)

例(25)“还理朝政”是在“群臣再三上表”的情况下不得不如此的无奈之举,(26)“革职为民”是说话人的主动让步和宽容之举,(27)“姑且”与“暂”并用,短时义由“暂”承担,“姑且”相当于“不妨”,表示说话人建议对方作出一定让步。也就是说“姑且”在表示“短时段”这一基本语义的同时,也蕴含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表示“让步”。

此外,明代还出现“姑且”与评议性词语“勿论”连用的情况:

(28)宗国颠覆,姑且勿论,彼见其主日夕愚弄于贼臣之手,安忍坐视乎?(《藏书·卷二十七 名臣传 八 直节名臣》)

“姑且勿论”表示对某一事情先撇开不说,也具有一定的让步意味。清代出现“姑且不说”“姑且不论”,“姑且不谈”到现代才出现,如:

(29)姑且不说严学初归见张吏部。(《九云记·第七回 说婚媾老司徒起怒 通关节大学士发誓》)

(30)我想好好药品,自应切片,怎么倒用牙咬,腌臜姑且不论,岂非舍易求难么?(《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佳人喜做东床婿 壮士愁为举案妻》)

五、“姑且”形成的机制

(一)间接虚化

同义并列是指构成并列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在某个义位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义并列双音词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驱动作用和同义并列构词法的类推作用下,运用同义联想,通过词法途径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并连在一起构成的,不需要经过由短语到词的句法演变。“姑”“且”这两个词原本意义不同,但是经过假借,具有了相同的意义和功能,然后因为经常在线性序列上共现,逐渐成为复合虚词。也就是说这些时间副词的虚化过程是在构词语素的层面发生的,即“间接虚化”。[5]

(二)主观化

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表现在相互关联的多个方面: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用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6]

“姑且”便经历了这样的演变,其在宋代并列复合成词,如例(22),到了明代,“姑且”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其语义也有所发展进一步虚化,见例(26)。例(22)中“姑且”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存在,是对动作时间的客观表述,例(26)中“姑且革职为民”是朕的主动让步和宽容之举,含有言者的主观情感,从例(22)到例(26)体现了从命题功能到话语功能,从客观意义到主观意义的主观化过程。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6]罗耀华、孙敏:《“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汉语学习,2010年,第2期,第232页。

(陈全静 上海电机学院 200240)

猜你喜欢

词汇化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皮革机制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