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修辞方法研究

2017-07-17黄耀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明喻暗喻心上人

摘 要:对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诸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旨在说明诗歌中诸多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深化的作用,更加突出了诗歌的中心思想。表面上该诗是一首爱情诗,而实际上则是一首赞美人的伟大力量的人文主义诗歌。

一、引言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已无需赘叙。莎翁作为诗人的代表就是他的十四行诗,甚至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对其诗歌创作所投入的精力要比其戏剧创作多得多,对诗歌创作的重视也远超其对戏剧创作的重视。而其154首十四行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我可以把你比作夏日吗?”。到目前为止,这首诗歌的主题及人文主义思想是学者们研究的最多的内容。诗歌的修辞方法也有学者提及,但大都只分析诗歌中的一种或两种修辞方法。而诸多修辞方法的运用是这首诗歌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些修辞方法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美、生动性,使诗歌中的意象栩栩如生,而且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使诗歌的中心思想层层递进,使其主题进一步深化。

二、修辞方法

(一)明喻(simile)

明喻(simile)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修辞方法。它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作比较,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常用as和like,像,似,好像,像,似的等比喻词。在明喻中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要出现。英国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明喻的例子就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在其代表作《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诗句“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本体是我的爱人,喻体是红红的玫瑰,比喻词是像。这一明喻形象地告诉我们诗人心爱的苏格兰少女有花一样的丽质。

在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诗人以一简单的明喻“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可以将你比作夏日吗?)”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有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将其爱人比作夏日而不是春天?我们知道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夏季一般舒适宜人,近似中国北方的晚春,让人产生愉快、美好的联想。所以从这一简单生动的明喻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其心上人的赞美之情以及心上人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二)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

设问(rhetorical question)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简言之,就是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的设问诗句就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这一首诗中诗人在第一句中先问其心上人能否将其比作夏日,而后作者在第二句诗中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间接地给了一个否定的回答,“不,你比夏日更加可爱,更加温婉。”诗人的设问本身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而诗人又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而非读者所预期的肯定的答复,这就更加容易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看看究竟为何。这也引出了诗人使用的另一种修辞方法——悖论。

(三)悖论(paradox)

悖论(paradox),亦称为“似非而是的隽语”,是指表面上自相矛盾但实质上入情入理的阐述。悖论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出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My Heart Leaps Up”《我心雀跃》中的诗句,即,“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可以译为“孩子是成人之父”或“三岁见老”。乍一看“孩子是成人之父”是错误的,但仔细斟酌,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就是在孩提时就形成了吗?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隐含在诗人的问题中的答案本应是肯定的,“是的,你可以将我比作夏日”,但是读完第二句后我们知道诗人给的是否定的答复。表面上看这一答复是不合逻辑,不正确的,但是当我们继续往下读,尤其是当我们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同意诗人的观点,这真真就是千真万确的!

(四)暗喻(metaphor)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暗喻(metaphor)与明喻不同的是,暗喻中一般不出现比喻词。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出现情况,可将暗喻简单地分为两种。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这两种暗喻的很好的例子。一种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显露式暗喻(visible metaphor),如“Juliet is the sun”,“Juliet”是本体,“the sun”是喻体;另一种暗喻是只出现喻体的非显露式暗喻(invisible metaphor),如“Arise, fair sun”,只有喻体“fair sun”。

由此可见,莎翁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的暗喻都是非显露式暗喻。第四行,“夏日的租期”(summers lease),指的是夏日的持续时间,“租期”形象地表达了夏日时间太短。第五行“苍天的巨眼”(the eye of heaven)暗喻的是太阳。第六行“金色的面庞”(his gold complexion)是指金色的阳光。第九行诗人把心上人的美貌比喻成“永恒的夏日”(thy eternal summer)。

(五)倒装句(inversion)

倒裝句(inversion)是指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在这首诗中多处都是倒装句式,第五行和第六行“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的正常的语序应该是“the eye of heaven sometime shines too hot, and his gold complexion is often dimmd”;第八行“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的正常语序应该是 “untrimmd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这些倒装句式一方面为了突出或强调夏日或其心上人的某些特点,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诗歌的节奏和押韵。

(六)双关(pun)

双关(pun)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大家最熟知的双关语是“-Why is a river rich?-Because it has two banks”,河流富有的原因在于有两条河岸(bank),而“bank”同时具有“银行”的意思。

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第七行中两个“fair”有不同的含义,第一个“fair”指的是“美貌之人”(beautiful person),而第二个“fair”指的是“美貌或美丽”(the quality of beauty)。还有学者认为“fair”与“fare”形成双关。诗歌前面提到过“夏日的租期”(summers lease),夏日是从大自然那里租来的,是要付租金“fare”的。

(七)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personification)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莎士比亚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诗歌的第四行告诉我们夏日的租期太短(short lease),赋予了夏日人类社会的特点。后面我们得知太阳有着金色的面庞(gold complexion), 死神也无法夸口(brag),这首诗能赋予你(心上人)生命(give life to thee)。诗歌中的意象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诗人的论证也更加令人信服。

(八)夸张(hyperbole)

夸张(hyperbole)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事实,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地体现出来。夸张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修辞方法。诗中第九到第十一行诗人告诉我们他的心上人的永恒之夏日(即美貌)永远不会凋零,死亡也无法夸口,无法把你纳入自己的阴影之下,也就是说其心上人永远都不会死去!每个人都有死去的那一天,每个人也都不会青春永驻,这里的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其心上人之美的无比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其心上人永恒之美的与众不同。

(九)提喻(synecdoche)

提喻(synecdoche)并非中文词汇,相当于汉语的指代或借代,它是指不直接说某一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提喻大致分为四种情况:部分和全体互代;以材料代替事物;抽象和具体互代;以个体代替整个类别。这首十四行诗的第十二行中“永恒的诗行”(eternal lines),指代的就是这首诗歌,以部分代全体。这首诗能使诗人的心上人“长到时间身上”,也就是说这首诗使诗人的心上人成为时间的一部分,使其得到永生。

(十)重复(repetition)

诗歌的最后一行重复使用了“this”这个词。“this”这里指的是这首诗。诗人的爱人及其美貌之所以能够得到永生,恰恰是因为这首诗,是这首诗赋予其心爱之人永恒的生命和美貌。诗人在诗歌的最后点明主题,也使诗歌的中心思想进一步得到提高与升华。诗人由赞美爱人的美貌转而赞美艺术,而艺术是人创造的,进而高度赞扬了人的伟大力量!

三、修辞方法之作用

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是其十四行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优美的经典诗歌。从诗歌的格律、押韵等方面来讲都具有典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点。但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更像是一篇推理严密的议论文。这一点从这首诗中诸多修辞方法的作用中可见一斑。

首先,诗歌的开头第一行就用了一看似简单的明喻,问可否将其心爱之人比作夏日。正如前面所述,英国的夏日是其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气候宜人,温暖舒适,但又不是很炎热,相当于中国北方的晚春。这就让我们想起了热恋之人的甜言蜜语,热恋中的人总喜欢将自己的爱人比作他们认为的最美好的事物。所以,从诗歌抒情的角度来讲,诗人是为了奉承、取悦自己的心上人。当然了,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诗人是为了向读者介绍“夏日”这一意象,“夏日”是整首诗中最重要的意象。

同時,前面两句诗中诗人又用了悖论和设问这两种修辞方法。诗人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紧接着又做出了回答。但这个回答又很令人意外,“你比夏天更加可爱、更加温婉”。而当我们读完整首诗以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说的是有道理的。诗人在这里是想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这首诗。同时,这看似矛盾的回答也引人沉思,读者肯定想知道,为什么你的心上人比舒适宜人的夏天还要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接下来诗人通过几个暗喻告诉我们为什么夏天没有他的心上人可爱和温婉。夏天的“租期”,即夏天持续的时间太短;夏天有时侯天气太热;夏日的阳光有时会被乌云遮住;夏日之美总有褪去之时,而“你”之美是永恒的。诗人暗喻的连用不仅使诗歌更加优美,意象更加生动,而且更加突出了夏日相对于其爱人的劣势,使诗人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了人的品质,使其更加栩栩如生,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最后两行点睛之笔,“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首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几百年过去了,我们仿佛能听到这首诗有节奏的呼吸声,而他的心上人也确实因为诗歌的世代相传而依然美丽动人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最后,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告诉读者其心上人优于夏日的地方在于其永恒之美永远都不会褪去,死亡之神也无法夸口将“你”纳入它的“阴影”之下。正如前面所述,没有人会长生不老,更没有人能青春永驻,夸张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你的心上人凭什么就能永远容颜不老呢?”。诗歌最后给出了答案,也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由赞美心上人之永恒转向赞美诗歌、艺术之永恒。

四、结语

没有任何一位读者会否认这是一首非常唯美的诗歌,但从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看,与其说它是一首诗歌,倒不如说它是一篇较短的推理严密,“心思缜密”的议论文。诗人如此煞费苦心,拐弯抹角,用了这么多的修辞方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他的心上人再美,再永恒,也都是他的诗歌使然。诗歌是谁创作的呢?当然是“人”。诗人使用这些修辞方法的唯一目的就是一步步地使诗歌的主题得以深化,中心思想得以突出。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无非是想告诉我们“人”的伟大力量,“人”有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

(黄耀华 江苏宿迁 宿迁学院外语系 223800)

猜你喜欢

明喻暗喻心上人
武夷山归来
冰与火
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戏剧服装色彩的作用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英语词汇修辞运用之浅谈
弗朗西斯·培根《论学习》中的排比和明喻
如果是马云
安静
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