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拉理论视阙下西北地区校漂族现状调查与成因探析

2017-07-15孟磊李飞鸿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对策与建议

孟磊 李飞鸿

摘 要: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与安宁区两个高校区的校漂族为调查对象,采用非概率抽样中滚雪球抽样与偶遇抽样两种方法共抽取60名研究对象,运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借助李(E.S.Lee)“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究促使毕业生选择校漂生活“推力”与“拉力”的动因,并找出现阶段毕业生选择校漂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高校以及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与对策,以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能够朝着更加理性与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校漂族;理性选择理论;推拉理论;对策与建议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1999年开始,高等学府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使国家的高科技专业型人才涌现,民众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一直在70%左右浮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困扰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家和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创新了诸多方式,如高校毕业生在毕业离校之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单位,根据本人的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以保留在原就读地的学校,以减弱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压力与阻力。

在国家政策、就业竞争以及毕业生本人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群徘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特殊群体——校漂族。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短租廉价房屋,以短期工作、考研以及创业等形式,继续选择在熟悉与便利地原就读高校的周围生活与学习,而且这一群体正在呈现不断壮大趋势,并产生了些许问题与困境。因此,本研究以兰州市榆中县与安宁区两高校区的校漂族为研究对象,探究与分析校漂族形成的动因与存在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目前研究校漂族的成果数量依旧很少,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和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来进行解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力图从西北兰州市榆中县与长宁区的两处高校区中60名校漂族为研究对象,运用推拉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实证的数据对校漂族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丰富校漂族研究的理论应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展理性选择理论和推拉理论的应用范围与内涵。

现实意义:校漂族的存在,看似可以有助于减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其实是延长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对于国家、高校、家庭以及毕业生本人来说,一定程度上资源地浪费与长远地影响。因此研究校漂族形成的原因与背景,发现其现存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有助于国家与高校针对这一现象做出相应的举措,促进大学生顺利地择业与就业。

二、文献综述

关于校漂族的研究相对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校漂族”的不断壮大和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们加强了对校漂族这一群体的研究。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校漂族产生的原因分析。侍旭(2005)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认为校漂族是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高以及相关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捷杰(2005)从心理学层次的视角分析,认为校漂族是安全的需要、依赖的需要、逃避的需要,以及现实的想法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是校漂族带来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蒋淳等(2011)认为校漂族的存在给学校管理带来盲区、挤占学校资源、不良的模范作用以及学校容易带来负面声誉,不利于高校的扩张与发展,并且提出从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培养体制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来改善这一现象;侍旭(2005)认为校漂行为将会给家庭、自身、学校管理以及社会稳定带来问题,并且提出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重视教育引导、规范管理以及做好后期的保障来进行改善。

针对校漂族的研究,还有不同的研究视角,蒋淳等(2011)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王琳(201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合理分工与不重视是导致“校漂”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也有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分析,运用社会融入的视角较多(杨萍,2013;时洁,2013等),也有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分析(雷荣琴,2007;孙毅,2016等)。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对于校漂族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影响以及对策都有所涉及,但这些研究偏重于某些方面进行探讨,有针对性的、更具操作性的建议较为缺乏。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多数研究缺乏实际的数据支撑;从研究区域上来看,涉及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少,忽视了特殊性;从研究视角上来看,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得较少,多是从管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立足于西北地区校漂族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上与研究区域上对于充实校漂族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校漂族,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蒋淳等(2011)认为校漂族是大学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生活在他们曾经熟悉的环境中,不愿踏入社会就业,漂流在原来就读的校园,以期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人群。赵朝霞等(2014)将其定义为大学毕业后因各种原因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游离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边缘人。

由此可知,校漂族的“漂”是相对于“定”而言,因此,笔者将其定义为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等)毕业后在多种原因作用下,被迫选择居住在学校周围,依靠学校的资源生存,利用缓冲期以实现理想为目标,无明确社会身份的特殊群体。

(二)理论基础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最早形成于科尔曼20世纪末期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科尔曼在结合大量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了系统地社会学分析与阐述,提出了“理性人”的假设,并认为“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會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包括三个环节: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从微观的个人行动者来看,它是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基础,也是行动系统和社会交换的构建基础。他认为行动者,即理性人,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能够使自己获利的资源;从中观层面的行动系统来看,他认为行动的系统包括交换的关系、市场、共同的权威、信任系统,等等。行动系统作为一种过渡中介,表示着个人行为向社会结构过渡的选择;从宏观层面的社会交换来看,他认为行动者、资源或者事件与法规三个构成要素,共同建构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亚系统,然而利益、控制、实力与价值构成了交换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框架

本文采用人口迁移中推拉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李(E.S.Lee)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进一步丰富了D.J.Bagne的理论,他认为“推力”与“拉力”共同存在于流入地与流出地,除此之外中间障碍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语言风格、距离远近等。对于校漂族来说,是由微观层面的个人、中观层面的行动系统以及宏观的社会交换之间形成的“拉力”与“推力”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经过行动者个人的理性选择,选定地更利于自己发展的生活方式。

(四)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已有关于校漂族的研究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与安宁高校区生活的校漂族进行抽样,使用结构式访谈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

2.样本选择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首府,也是西北地区高校集中区,能够反映西北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高度代表性。而榆中县与安宁区又是兰州高校的集中区,因此选定两地为主要的调查区域,同时,由于校漂族生活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样本集中生活区域难以把握。因此,通过采用非概率抽样中滚雪球与偶遇的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择,共抽取了60名访谈对象。

3.样本的基本状况

本文通过对60名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从性别比例上来看,男生34人,占56.7%,女生26人,占43.3%,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从年龄构成上来看,年龄区间在22岁到32岁,其中27岁以下的占到了90%,重要集中在23岁到25岁;从籍贯构成上,西北地区本地人40人,占到了66.7%,其他也多是邻近的内陆身份占到30%,只有一人来自沿海地区江苏省份;从学历构成上来看,本科生学历占到了86.7%,大专生占到了10%,硕士研究生占到了3.3%。通过对收集的数据分析来看,人员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且籍贯主要来自西部地区甘肃省境内,具有较高的地域代表性,符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四、校漂族的“校漂”现狀调查与分析

(一)校漂族的生活现状

通过了解校漂族的每天时间安排、经济状况、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等实际状况,以便于了解校漂族真实的生活现状与态度。

“你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分配?”根据这一问题调查,40%的人每天在学习中度过,专心准备公务员与研究生的考试;46.7%的人边工作边学习,13.3%的人每天大量的时间用在工作与找工作上。其中90.9%考研族和28.6%考公族仍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主要把时间用在了学习上。

“你对现在的生活方式感到满意吗?”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看,43.3%的人对现在的生活表示非常满意,认为每天过得非常充实;36.7%的人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每一天都挺累的,收获不是很明显;16.7%的人认为每天的生活平平淡淡地,也没有什么值得满意与不开心的。其中一心考研族和考公族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创业者其次,边求职边工作的满意度较差。

“你现在经济状况与经济来源?”根据调查的结果看,“家人全部提供”的占30%,“大部分有自己赚,偶尔周转不开由家人补贴”占到了26.7%,“全部自己挣,只有少量结余”占到了26.7%,“全部自己挣,还可以有结余补贴家用”占到了13.3%。除了创业族与考研族之外,大部分校漂族都会采用网络兼职、周边兼职等方式来补贴自己的生活经济花费。

从校漂族对未来的态度上来看,将近75%的人员对未来生活与工作选择充满了希望,10%的人员对未来的生活认为“做一步看一步,目前没有太多看法”,还有5%的人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迷茫与恐惧”。同时80%的人员认为这是自己理性选择过的最好方式,13.3%的人员认为“先这样过着,以后再说”。6.7%的人员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错误,试着再坚持一段时间,不然就换一个地方。

从校漂族的近期心理状态来看,“平静”的心理状态比例占到33.3%,其次“忧虑”的占到了26.7%,接着“急躁”的占到了16.7%。相对较而言,创业族和求职者的心理状态不好占到了63.3%,“工作的不顺利”与“房租”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专心考试族的心理状态较为良好,多是平静状态,其中在校漂族中有恋人的群体,相对于没有恋人平静的心态比例更高。

(二)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校漂族生活现状与社会交往分析来看,几乎所有校漂族都对“经济来源”“生活选择”与“未来方向”等方面进行过一定的思索与对比,最后选择的生活方式,总体而言还是理性的。

其次从校漂族的生活状态来看,每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是用来找工作或者学习,其中考研族和考公族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创业者其次,边求职边工作的满意度较差,然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工作可选择性较少所导致的。

再者从校漂族对未来的期望来看,考研族与考公族对未来生活与工作选择期望最大,根本上还是对于“学历”与“稳定工作”的期待与肯定。

最后从校漂族的心理状态来看,专心考试族的心理状况较好,“忧虑”“急躁”与“焦虑”都是困扰当前校漂族的重要困境。校漂族之所以选择现阶段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找到一个稳定,收入不错的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考取研究生和公务部门,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为未来的工作竞争增加砝码。

五、校漂族选择“校漂”影响因素分析

(一)“推力”因素

1.微观层面:自我期待高,个人能力不足导致

科尔曼认为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使自己获利的资源。校漂族之所以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多是为了充实自己才做出的选择。从数据的统计来看,40%专心准备公务员与研究生的人每天都在学习中度过,46.7%的人每天工作任务完成也在学习,13.3%的人每天大量的时间用在工作与找工作上。“本科出身不好,工作中处处碰壁。”陈某毕业于X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四处找工作但屡屡碰壁,一方面是因为本科学校知名度不够,导致自身的竞争力减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本科学习期间不了解就业市场的环境,多数企业要求有资格证书的认证,所以他想继续考试,以能够充实自身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砝码。

2.中观层面:本科就业选择渠道狭窄,就业不稳定导致

科尔曼认为行动的系统包括交换的关系、市场、共同的权威、信任系统、集体的权威,以及集体决定的结构,等等。对于校漂创业族来说,市场经济竞争大多是其选择学校周围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来自白银的阿德,毕业于X农业大学,“学校附近房租便宜,人流量大,加上年龄相仿,很容易产生共同的话题”,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影印店。对于校漂求职和考研族来说,寻找一个社会地位高、就业相对稳定的工作是他们选择校漂的重要原因。来自临夏的阿菲,毕业于X民族大学,这已经是考研的第三年,毕业初期曾在某证券公司工作,仅仅工作了半年就辞职了,“半年的时间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而且转正几乎没有可能性,单位招聘要求需要本科211及以上的毕业生”,因此他选择继续考研。

3.宏观层面:社会对本科毕业生认同感不高,尤其是人文科学毕业生

据统计,2008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2011年创历史新高已达到151万,如今只增不减。因此,本科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人文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更弱,可替代性更强,这也是导致现阶段“考研族”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来自武威的张某是一名正在备考的毕业生,“本科学校在郊区,没有工作实习经验,在职场上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还有我们X专业,没有什么专业技能”“我们班的同学都正常畢业了,除了个别同学考上公务员,其他同学都是在小公司里做小业务,继续找机会参加考试”。这类情况在校漂族群体中占绝大比例,毕业生之所以选择校漂,是因为看到了自身不足,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二)“拉力”因素

1.微观层面:个人抗压能力弱,同辈群体的鼓励、支持、吸引

不论是考研族”与考公族,还是求职者,之所以选择校园周围生活,不仅是因为熟悉的校园生活能够给自己带来便利,个人抗压能力差也是重要原因。小菲同学毕业之后,原先是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由于工作任务重,不能使自己静下心来复习,索性辞职在家安心复习考研,心态不好的他,常常处于焦虑状态,再一次在学校周围租了一个房子考研。“复习考研是一个孤独寂寞的过程,很难熬,没有研友的支持很难坚持下来,这样的忧虑又不能和父母讲,即便说了,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还让父母担忧。”拥有这样的感觉的毕业生很多,同辈群体的支持能够让他们找到归属感。

2.中观层面:学校资源丰富,“近水楼台”的吸引

“校漂族”选择学校备考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资源丰富,大学都有着专门的备考自习室,学校周围也有考研的培训机构,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招考信息与考试资料,便于自己安排复习进度;另一方面,小胡备考兰大的研究生,他平常在学校当宿舍管理员,其他时间都去学校的自习室学习,有时候偷偷去听报考导师的课程,也便于向导师请教,“混个脸熟”还能为自己解答疑问。之所以如此,小胡说“去年考研的时候,一门心思复习,结果复习的方向偏了,很多往年的重点今年都没有考,反而那些自己没有重视的考了”。

3.宏观层面:制度正向引导,公务部门福利高导致

校漂族之所以选择在高校周围继续学习与提高自己,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大,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府部门与事业编制的高福利所造成的推力。通过对未来工作方向的调研数据分析,70%的人员认为公务员部门的福利待遇高,虽然经济收益小,但是相较于企业和创业来说,风险更小,社会地位较高,选择“旱涝保收”的公务员职业可谓权衡机会代价函数最好的结果(王紫艳,2016)。同时,国家公务员与部分地方公务员消除了地域与专业限制,研究生可选择报考的岗位更多,还有一些省份在部分高校里直接定向招聘,缩小了竞争压力,拓宽了就业的渠道。

六、总结与对策

(一)总结

科尔曼认为“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也就是说个体的行动路径是经过多方面考虑做出的最优化选择。徐晓军(2002)也认为社会就业中的人力资本临界值也由中专、大专向本科以及不久的将来向研究生转化。反观现阶段,本科生的毕业数量与日俱增,研究生学历已逐渐成为了市场求职的学历临界点。本科学校实力不强、人文科学专业、专业技能比较弱以及学校资源不足等因素,都是造成高校毕业生被迫做校漂的重要原因。然而,高校周围的出租房与丰富的资源为校漂族提供了短暂的“港湾”,壮大了校漂族的数量。

(二)建议

1.国家应该加快打破固化制度培养模式,适度倾斜西部高校的教育投入

地域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目前全面发展的短板。然而,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如非“985”“211”的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困境。考研族与考公族依旧出现热潮,部分是由于市场竞争初选中因非“985”“211”而被淘汰。然而西部地区只存在兰州大学一所为985高校,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同时专业设置上,多数毕业生不知道专业设置的工作选择优势,即市场就业需求与专业设置不相统一,也是校漂族“被自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应该加快高校培养建设单一化模式的改革,适度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教育投入,改变现有不合理的高校教育分化模式,实现高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来为毕业生创造较好的就业平台。

2.高校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不论课程的安排还是专业的培养计划,最终目的都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专业的人才服务,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忽略了这一问题,规避了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虽然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多流于形式,对毕业生择业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学校对于这一类专业的就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指导,不知道以后干什么”,甚至多数学校的毕业生一直在郊区学习生活(本科生多分布在郊区),四年间没机会参加实习,也没有接触过就业宣讲会,只是在毕业时才知道找工作的难度与需求。高校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协调,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该改变学生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减弱“毕业等同于失业”的困境出现,让大学生“学有所得”。

3.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就业方向与发展道路规划,常常处于“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困境与现象,也是被自愿“校漂”的重要原因。扭转“校漂族”这一现象,实现资源地最大优化配置,还需要自身做出改变。在校期间,应该要扎实学习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储备能量,同时还要多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与学生组织,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与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多渠道了解就业的需求与信息,及早做好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划,为就业与继续攻读做好各方需要的准备,以防止造成时间与资源的浪费。“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内因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关注政府政策的导向、企业就业需求等信息,把握好每一次的就业机会,积累工作经验,为更好地工作就业选择打下坚实的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军,王业.对户籍、档案保留学校两年的未就业毕业生团组织工作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5,(C1).

[2]侍旭.校漂族生存现状与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08).

[3]蒋淳,刘建峰,田宏吉,施晔成.“校漂族”成因与高校管理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11,(17).

[4]赵朝霞,骆雁南,董世洪.校漂族:游离在高校与社会推拉之间——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02).

[5]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6]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J].学术研究,2006,(05).

作者单位:

孟磊,上海师范大学

李飞鸿,中国人民大学

猜你喜欢

对策与建议
重庆“五个功能区”建设对物流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粤北贫困山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广东丰顺县水果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
对陆良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