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以江苏常州为例

2017-07-15黄海波常州大学艺术学院21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旧城区旧城常州

陈 叶 黄海波 (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 213000)

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以江苏常州为例

陈 叶 黄海波 (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 213000)

古城是具有城市历史的公共遗产,独有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脉络与进程。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城市内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旧城大规模的拆迁重建,接踵而来的是许多社会问题。城市的新陈代谢是必然的,但城市特色必须保留,这就需要我们协调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常州在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现正积极探索,力求打造一个历史传承与现代科技相呼应的新型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常州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常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途径与方法三方面阐释一些自己的见解。

历史古城;常州;旧城保护;发展

一、历史与时代的局限

《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华夏五千年多年的古老文明在这片广阔的疆域内留下了许多历史古城的印记。但中国城市人口众多,大多数人口集中、商业繁荣之地还是城市的老城区,虽然新城区发展迅猛,但是旧城区的房地产业还是如火如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热衷于把旧城区大片的居民区转换成商业用地,从而提高经济收益。虽然这样的做法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并改善了旧城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但人口的暴增、交通的拥挤、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加,长期以往使旧城区不堪重负,然后不得已又重新改建旧城区。另外,很多具有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和景点也都在旧城内,许多古城成片的居民区都是具有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价值的,旧城区不断的改建使历史古城慢慢消亡。既要有效地保留旧城的特色风貌,又要能继续为当地居民所用,这就需要协调经济开发和古城改建。因为中国广大地区的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房屋,至今大多已木朽墙危,多数居民因长期居住条件简陋,渴望改善,传统生活环境不符合青年人的要求,而向往现代化的设施和环境。

二、常州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常州在2001年常州便是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文物古迹110多处,30多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圩墩等地区就有原始村落生活。淹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池,唐代古寺天宁寺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三城三河相互环抱。建国后,常州在打造自己城市文化特色时,对历史文化遗产不够重视,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定位不够准确,拆除了许多保留完好的江南古民居,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历史风貌,忽略了与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和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以至于出现了较多失误,甚至一度走入误区,当然,这与当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和局限于满足单块土地的容积率是分不开。以至于常州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人故居被拆除,例如常州市中心的恽南田古宅被拆盖了常州大酒店;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郑成桥、西仓桥、德安桥等被拆。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保存完好的阁楼古井,那些雕梁画栋粉墙黛瓦的江南风格的古民居都已不复存在了。

常州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欠缺城市特色。与邻近的苏州、无锡相比,常州在旅游资源方面并没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水乡,无锡有太湖、惠山。常州努力打造5A景区中华恐龙园、淹城嬉戏谷4A景区等,但是单单靠这些人造的景观并不具有鲜明的城市的文化特色,反之成本之高,缺乏长久的生命力,不足以支撑常州成为一个旅游型城市。常州最傲人的资本应该是“老常州府”,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渐渐消失了,但是我们可以将其重新挖掘,将常州人的历史记忆唤醒。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和象征,它不仅代表了城市的过去,更孕育着城市的未来。1986年苏州开始搞大面积的拆迁,经中央指示政府对于古城改建做了详细的规划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古城的规模及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大批的园林和古镇保留至今,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2016年苏州的生产总值位于江苏省第一全国第七,事实证明如果对于城市的改建做出认真的规划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护和发展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三、构建常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途径与方法

1.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有人认为旧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是城市发展和前进的阻碍,城市要更新就必须要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彻底丢掉。因此,为了追求高利益许多城市大面积地拆迁重建,将整片的民居全部拆除,然后建起高高的楼房,把城市原本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一扫而光,这便是把城市的文化脉络彻底切断了。城市文化建设以精神建设为主体,城市中遗留的各种文化元素通过时间的沉淀传承下去,而缺乏文化的城市便是“文化沙漠”,若城市建设中没有可以留住的城市记忆和城市特色,那便是个无根的城市。

历史古城及其文化遗产在修葺后必须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西瀛里明城墙的修缮就是没有保留原真性,这是整体规划上考虑的缺失。我们对古城的保护是为了让原本危矣的历史古迹保留更长的时间,并不是要破旧立新。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和现在仿制的建筑是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或许形似,但其底蕴是完全不同的。历史古城必须保留其原真性和完整性。所谓原真性就是要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原物和其全部历史信息。修缮时原来是用木质的还是用木头修葺,是石块的还是用石块,选用原材料必须考究、采用原工艺尽量还原其本来面目。完整性是指古城保护不止保留古城内部的街区和景点,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完整保留周边的历史性环境,子孙后代应能从这些历史遗迹上读出它的年代、它的历史,不要去抹杀它。那些高楼建筑、绿化景观、现代化设施是很新颖,可是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没有了,这些景观再漂亮也是毫无价值的。

2.新旧城协同发展

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不仅仅是用来发展旅游业、做展览,而是为了给城市留下血脉。历史遗产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发展要从历史的传统中滋养出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保护就没有发展。近年来,规划新城,拓宽城市格局,从而减轻旧城区压力是协调古城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旧城处于饱和状态,建设新城,将人口、经济的发展引向旧城外的新城,这对于保护文物古迹和古城的环境是有利的。但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应尽量保留旧城区的原有风貌,不搞大拆大建,另一方面在旧城区外部着手开辟新城,用于发展经济建设。这样既缓解了旧城人口集中、交通拥挤等问题,也满足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可以保留旧城区的主要格局和重点文化遗存,对其进行改建,并向周围发散进行新城建设。

3、构建城市文化体系

历史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常州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文化遗存应在城市规划中还原其本来面貌,并挖掘弘扬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和学术流派,打造一个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相和谐的历史名城。新城建设应与旧城的文化意象相呼应,形成有效的衔接,使旅客浏览时能感知常州独特的江南特色风光。建立以古塔古庙、古桥古河、名人故居为一体的文化体系,以前后北岸、青果巷、天宁寺等为重点保护对象,弘扬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常州三杰;李公朴、史良二君子和苏东坡、赵翼等历史名人,完善常州天目湖、春秋淹城、古运河、恐龙园等人文景区。为保障常州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只有常州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遗迹恢复了,我们城市的文化内涵才能恢复,我们才能深刻感知常州古老的文化。

[1]杨玉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利用法规制度建设探讨[J],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28.

[2]袁菲,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J],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王旭晓,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留住城市记忆[J],重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1,12.

1.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背景下的农村幸福院文化构建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YSB003。

2.2016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城镇化视野下苏南“非典型古村落”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与设计研究》,项目批准号:JGLX_046。

猜你喜欢

旧城区旧城常州
常州的早晨
非遗文脉传承下城市旧城区更新设计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南昌市旧城区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北京市旧城区人口疏解对接安置房收购基准价格测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