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技法
2017-07-15南通大学艺术学院226001
李 昳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226001)
浅议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技法
李 昳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226001)
莫扎特是十八世纪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声乐创作体裁涉及面十分广泛,风格多变、曲调柔美、结构精致、轮廓鲜明,在声乐演唱及教学中,他的作品常常被广泛运用,而其中咏叹调的创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刻。因此本文重点探讨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从他的生平历程等多方面探讨音乐会咏叹调发展进程、历史地位及其意义,并通过具体分析演唱方法,加深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了解与掌握,进一步研究其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演唱方法
一、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比较出众的宫廷小提琴手,同时也擅长作曲,母亲也十分热衷于音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莫扎特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六岁开始巡回演出,十一岁时就成功的进行歌剧写作。但这位闪耀的流星仅仅在世了35年,贫穷、疾病和社会压迫将他消磨殆尽,但也正因如此,他的音乐深富哲理却又饱含优雅,充满死亡的默念却又欢快充满灵性,古典又富有灵动,矛盾和融合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莫扎特在世的时光十分短暂,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人生历程中,遗留了大量的音乐瑰宝,并且作品创作面十分的广泛。其中无数作品为后世流传成为艺术史上的珍宝。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声乐创作占有很大部分,并且各个时期莫扎特声乐创作的风格也各不相同,这些风格各异的声乐曲目为后世的演出与教学都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欧洲的十七世纪,当时主流的歌剧艺术是宣叙调,所谓宣叙调就是“朗诵调”,是依照语言的快慢、强弱,用半说半唱的方式进行该歌曲的表达随着歌剧艺术迅猛发展,不久人们便厌倦了这种缺乏抒情,表达干瘪的曲调,咏叹调应运而生。通常,咏叹调都有特定的曲式结构,富有歌唱性与抒情性,带有华丽的伴奏,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对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有着较大的考验。咏叹调的出现带给了听众美的享受,较长的篇幅给了音乐家们巨大的创作空间,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音乐会咏叹调,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介于咏叹调和艺术歌曲之间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有咏叹调最显著的特征,有强烈的抒情性,用歌唱性音乐来表达戏剧情节,带有特定曲式结构,有乐队伴奏。但又不同于咏叹调,音乐会咏叹调通常较为独立,不同于咏叹调情感表达一定要基于整体的歌剧情感,它的歌词内容通常完整表达一个小型故事,情感表达较为完整,演唱难度也较大。它也有艺术歌曲的特征,有完整故事情节,两者都是可以独立表演的曲目,但音乐会咏叹调较之典雅含蓄的艺术歌曲,它的情感表达更富有激情与张力,并且伴奏也更为复杂,并且相对于细腻的诗歌歌词内容,它的歌词叙述通常极富情节性。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大量咏叹调,许多优秀曲目为后世所传唱,其中不乏一些独立演出的音乐会咏叹调。起初他创作的这些独立演出的咏叹调并没有这一称呼。而在后世,人们逐渐将莫扎特创作的这些带有共同音乐风格的独立咏叹调称之为音乐会咏叹调,并将他创作的五十六首音乐会咏叹调作为一个独立声乐体裁,其中创作类型以女高音曲目居多,这与莫扎特歌唱家挚友以女高音歌唱家居多有关,创作的缘由也各不相同,有为歌剧附加插入的,也有完全没有任何缘由独立写作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为歌唱家们量身定做的曲调。
二、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演唱方法
(一)气息与咬字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对气息的要求是十分的严格的。当然,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演绎,气息的把握对曲目的整体乐曲展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地位。
谈到气息,首先想到的就是呼吸问题,呼吸的深浅直接关系到整体曲目的演唱。其次就是换气的问题,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一般篇幅较大,但又要求演唱具有连贯性,因此气口的正确十分重要。要求演唱者在不影响全局的完整性下,快速而不露痕迹的换气,这对演唱者气息要求非常的高,声乐初期学习者或基本功不扎实的同学会感到力所不及,声线延留吃力,这也是需要单独练习的地方。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大多是意大利语演唱,只有一首是德语。无论是德语还是意大利语重要的就是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准确问题。其次就是发音时咬字的问题,和中国民歌演唱的不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咬字不能像唱中文那样的夸张,它讲究放松的状态下清楚而明确的咬字,不需要咬字过分。要求演唱者吐字要清晰,咬字的过分夸张会导致赶不上节拍,因为节奏的过快而含糊不清,或者直接歌词与曲调分离,这是咏叹调演唱中的大忌,演唱时每个字母都要演唱的清楚并带有弹性。
(二)音色与情感
美声唱法的音色一直都是追求纯净、均衡。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中对音色的表达同样如此。音乐会咏叹调情绪一般都比较激动,音域跨度也都比较大,在唱高音时,通常歌词所表现的情绪也比较强烈,但情绪激动并不代表音色的突出,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全篇都应该以一种圆润饱满的音色进行,即使是高音区也同样如此,用连贯的气息充满张力的演唱,特别注意整体高低音区的统一,要善于利用音色来塑造音乐中的主人公形象。
再者就是闭口音的演唱,莫扎特作品演唱中,经常出现高音演唱闭口音,这十分的考验唱功,演唱功力不够深厚的同学就会将这个音唱的僵硬且尖锐,音色的把握十分困难,还要把情感色彩表现出来,需要演唱者大量的练习。
莫扎特声乐创作中的花腔和华彩部分应严格的按照曲谱上所写的进行。其他作曲家的华彩一般是演唱者根据自身的声音特色自由发挥,但莫扎特一般会在曲谱上明确的写下准确唱法,目的是为了能和歌曲表达情绪紧密契合。华彩部分要演绎的音色圆润流动,注意音准和连贯性。再者就是花腔的演唱。花腔部分要在气息的支撑下,在高位置用灵巧的音色去演绎,不能因为跳音而过于僵硬。莫扎特作品中对音色的这些要求,是我们在演唱时要密切关注的,保持音色的立体、清晰、均衡富有节制感,不同于歌剧咏叹调的花哨感。
音乐会咏叹调是咏叹调的一种,因此在情感表达上,音乐会咏叹调有着咏叹调所特有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冲突,但它又不同于咏叹调,由于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音乐会咏叹调全篇感情不一致,会有情感对比以及多重复杂的情感表述。
(三)速度与强弱
歌曲中,速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尤其讲究速度的对比,在他的的声乐作品中通常不会像其他作曲家那样在每个情绪变动的地方都具体标明速度术语,一般只在开头和必要的地方标明速度记号。在演唱歌曲前可以先听取下歌唱家们的演唱版本,感受一下歌曲的速度,中间强弱可根据情感变化稍作调整,但整体歌唱速度不可随意改动,严格遵循作曲家的速度记号要求。莫扎特咏叹调的速度前后虽有明显对比,但莫扎特音乐本身就有节制、平衡的特点,这两点并不是冲突的,节奏对比明显但不强烈,演唱时避免夸张,整首曲调风格保持一致与平衡。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充满着大量的强弱对比,强弱的区分也是增强乐曲线条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在乐曲中,两句完全一样的重复,一般一定要演唱的有强弱区分,避免僵硬感。收尾上,如果结尾是完全终止在强拍,结尾就一定要干错利落的强收,但如果是弱拍的终止,以渐弱收尾,结尾如果连续两个相同或者前者比后者高一度,那么后者就要唱得柔和一点。不仅如此,歌曲中的强弱还与歌词中的表达语气有关。
三、结语
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有着古典时期作品的特点,它有抒情性、戏剧性对比但又不失规整和平衡,对速度和情感表达有着很是严格的控制,对于声乐初期学的学习者能帮助他们培养规整的演唱特点,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演唱功底。其次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演唱技巧的运用也十分的广泛,大量的写好固定音节的华彩和花腔,对演唱者如何唱好花腔和华彩有着指导性作用。再者,作品中有大量的音节跑动片段,对音准培养十分有效,大篇幅音程跑动对气息的培养也十分有效。莫扎特作品中所要求的音色,其实是一种古典而规范的表达,受欧洲bel canto唱法影响,咏叹调唱法强调头声的获得,音色圆润、透亮、柔和、流畅,在声乐学习中,对演唱者平时声线训练有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是每一位声乐学习者在咏叹调学习过程中必需的一套训练曲目,它让演唱者能够以严谨正确的演唱方式去对待咏叹调演唱,并稳定自身的呼吸,加强演唱者的歌唱基本功,而曲目中的咏叹调特色,也能让演唱者深入的演唱曲目的情感,强化音乐情感表述,训练歌剧舞台表演能力,增强歌唱者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