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境设置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分析
2017-07-14王胜亚
王胜亚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英语学习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深,我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要学好英语。而在中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英语可谓是用尽了心思,可是却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语境的设置,语境的设置与一个人的语言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语境设置 中学英语 教学
我们都知道,要学好一门语言,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我们都是中国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周围的人一直都是在用中文和我们交流,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相较起英语学习就简单得多。我们能够用中文非常流利地与人交流、沟通。因此,要学好英语,我们的语境就非常重要。然而,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我们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习英语只是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他们的英语都是应付考试的,基本很难用英语与人交流。所以,作为一名中学英语老师,我们就要为学生设置良好的语境,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一味为考试而学习,只会考试,不会沟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语境设置创造氛围
在进行语境设置之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是师生关系,为后面的语境设置创造融洽的氛围。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越来越多地老师已经认识到了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我们要更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他们才会愿意信任你、跟随你,你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在进行语境设置的时候,这需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只有与老师的关系良好,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在进行语境设置的时候,学生也会更加投入其中。
二、利用小组任务,进行英语语境学习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分好学习小组,然后定期布置学习任务。在进行任务布置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创设语境,让他们根据语境、学习能力等进行任务的分配。在进行任务布置的时候,老师可以加入新学的语法、单词或者是刚刚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等等,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扩展他们的学习。比如:在教授与外星有关的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比如如果你要去外星探险你需要带什么物品的问题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谈论,根据所带东西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再进行全班性的讨论。这种语境的设置既可以与课内知识进行对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
三、联系实际,便于理解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进行语境设置的时候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为了沟通、为了交流,沟通与交流都是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所以,我们的语境的创设就更应该来源生活、联系实际。比如:现在同学们都喜欢旅行,然后就有订酒店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将语境设置为订酒店。提前划分角色,分为酒店客服和顾客两个角色,然后让学生抽取任务卡,里面会有一定要提的问题,要用到的词汇等等,然后让他们开始对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这种语境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学习与生活挂钩,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够让他们对于某些词汇、语法的用法有更深的理解。
四、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提升课堂趣味性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的讲解,学生听讲与摘笔记。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辅助教学,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语境的创设更加真实、有趣。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准备好音频、视频、图片等,然后再进行语境设置的时候,我们能够利用这些东西作为辅助,使语境更加逼真,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next to、close to、in front of等方位介词的时候可以设置人物去购物的语境,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方位进行展示。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生动地体现出来,使语境的设置更加逼真,便于学生理解。
中学时期的英语学习对一人的英语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这一时期的英语学习并没有要求我们直接与人进行口语方面的交流,但它无疑是为日后用英语与人沟通打基础的。中学英语在音标、词汇、语法方面的积累对于一个人日后英语口語的流利程度、交流能力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我们应该重视,而语境对于一个人的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中学英语老师的我们就应该重视语境的设置,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祖章群.英语口语教学初探[J].读书文摘,2016(16).
[2]叶东秀.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和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