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均数”教学设计

2017-07-14徐安贵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平均数方法同学

徐安贵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學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平均数的观念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师:最近,我突发奇想,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请看大屏幕。(教师打开多媒体,大屏幕显示:要想比较中国人和韩国人谁的身高更高一些,应该怎么比?)

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解决办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平均数”。

师: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关于平均数,同学们想提些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平均数知识的问题,可以从平均数的作用、意义、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能解决哪些问题……进行引导)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解决问题要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追问:你能提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你能解决“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吗?怎样解决?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教师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数÷份数”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过画一画、移一移的方法,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1)“移多补少”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13个。

师:是13个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13是怎么来的?

(结合学生的口述,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同学们想到的用多的补给少的这种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的13个是他们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不是每个人实际收集到的瓶子数。)

(2)“先合并再平分”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谁能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结合学生的口述,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先合并再平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师:这种方法就是先求出这个小组4个人收集的总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我们求出的这个数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数量吗?它是怎样得来的?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他们变成一样多的?

(3)练习巩固。

①填空:平均数比实际数少的要( )一些,比实际数多的要( )一些。

②判断,并说明理由。

李明是校篮球队的队员,因为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明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 )

5名男生进行一分钟踢毽子比赛,比赛中他们的平均成绩是18个,那么,这5名同学每人实际跳的个数一定是18个。(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直观的操作演示,再用平均分来计算,为学生理解掌握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感性支撑,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师:(多媒体出示例2)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踢毽子比赛的情况,就比赛而言,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结果谁赢)

师:下面是某小学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统计表,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指名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

男生队 女生队

哪个队的成绩好?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帮忙,来做一次小裁判,看一看这次比赛谁的成绩好?(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抽出有代表性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明白:比总数为什么不公平,为什么要用“比平均数的方法”才公平。

教师还可以把例2制成同学统计图(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法?(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完成板书。)

4.回顾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1)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3)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

教师预设大部分学生会采用的计算方法,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比较简单,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选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比较中感知到,用平均数解决此类问题具有合理性和普适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具有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比总数“不公平”,使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练习:

1.三年级(1)班第一小组一分钟口算比赛成绩表:

要知道男生的口算成绩好还是女生的口算成绩好,应该怎么办?(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完成)

师:先估算一下,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

师:计算男生的平均成绩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最好?计算女生的平均成绩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最好?你是怎样做的?根据比较,你想对男生说点什么?你想对5号男生说点什么?(让学生充分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正确的应用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回顾:引导学生看开始提出的问题“要想比较中国人和韩国人谁的身高更高一些,应该怎么比?”多媒体放映: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各国公民身高排名:

(让学生朗读)师:平均身高都告诉了我们,你能解决“要想比较中国人和韩国人谁的身高更高一些”这个问题了吗?让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小结:一个人的身高除了与遗传有关系外,还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现在世界卫生组织非常关注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下面是9岁儿童身高正常值:

师:我们要想知道我们的身体发育是否正常,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让学生交流发言)

3.实践作业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⑴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并分别计算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⑵与9岁儿童身高的正常值进行比较,你发现什么问题?⑶根据你发现的问题给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说说看。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要紧扣教材重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课堂小结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方法的强化,更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情感态度的良好契机。一个好的总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主评价反思,分享收获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责任编辑:徐新亮◇

xinliang1314@sina.com

猜你喜欢

平均数方法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不一样的平均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