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僧尼服装颜色浅谈

2017-07-14扬琛

资治文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唐代

扬琛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当中赴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佛教和道教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世俗文化的融合在唐代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因此,唐代僧尼的服装颜色在当时展现出多样化和世俗化的特色来,这与佛教戒律的规定有所不同,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关键词】唐代;僧尼;服装颜色

关于佛教僧尼的服装颜色,戒律中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由于佛教在传人中国以前,其服装款式主要以三衣、五衣这样的法衣为主,因此,关于僧尼服色的规范也主要是在法衣的范畴中。佛教传人中国后,服装的款式出现了较大变化,逐渐融入汉地俗服的元素得以逐渐世俗化,常服的种类也有所增加,再加上统治阶层的干预,僧尼服装的颜色也多样起来,突破了原有戒律的规定,尤其是到了唐代,佛道儒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这种融合亦体现在僧尼的服色中,使之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一、法衣的服色

原始佛教的法衣主要包括三衣和五衣,三衣又称为“支伐罗”,即袈裟;五衣则是在三衣的基础上增加了僧却崎和涅槃僧两种。关于法衣的颜色,主要涉及到佛教戒律中规定的如法色和不如法色。至唐代,由于政治的影响,出现了袈裟赐紫制度,使得僧尼法衣的服色从根本上受到了世俗文化的影响。

1如法色与不如法色

所谓“如法色”和“不如法色”是指佛教戒律中对于僧尼可以使用的服装颜色规范和禁止使用的服色规范。

关于“如法色”的规定,大多数戒律都赞同三种色的说法,即以青、泥、木兰(一说茜)三色为如法色。《十诵律》:“若比丘得新衣者,应三种色中,随一一种,坏是衣色,若青若泥若茜;若比丘不宜三种坏色著新衣者波逸提。”

所谓“不如法色”则主要包括五正色和五间色。五正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纯色);而五间色则多指绯、红、紫、绿、碧五色。此类不如法色在佛教戒律中明确指出不得用作僧服的衣色。《萨婆多昆尼昆婆沙》:“色有五大色,黄赤青黑白。……凡此五大色,若自染突吉罗。若作衣不成受,若作应量衣不应量衣,一切不得著。若先得五大色衣,后更改作如法色,则成受持。”

可知如果获得的服装颜色属于五大色,就需得以如法色进行更染,以使之成为符合规范的僧衣。但此后由于印度佛灭后,印度佛教从教理上分为数个宗派,互相之间以不同颜色的法衣来区分派别,因此僧尼的法衣出现了不同的颜色。

《大唐西域记》:“又有商诺迦缚娑九条僧伽胝衣,绛赤色,设诺迦草皮之所绩成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杂事》:“时大世主闻佛去已,与五百释女自剃头发,皆著赤色僧伽胝衣,常随佛后隔宿而去。”

可见当时赤色袈裟已比较常用,受其影响,佛教初传人中国时,亦多披赤色袈裟。

2赐紫、赐绯和金缕袈裟

赐紫制度起源于唐代,其缘起是由于武则天时期(公元690年)以紫色僧衣赐予重译《大云经》而有功的僧人法朗等九人,故而此后朝廷对于佛教的高僧大德、高尼大德均赐以紫衣,以示地位尊崇和褒奖之意。《释氏要览》中载:“此非五部衣色,乃是国朝赐沙门故,今尚之。僧史略云:按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九人,重译大云经毕,并赐紫袈裟、银龟带,此赐衣之始也。自后诸代皆行此赐。”敦煌文书《沙洲僧崇恩处分遗物凭据》中载崇恩亡后的衣服当中就有“紫绫七条袈裟一条”,《申年比丘尼修德等施括疏》也记载比丘尼明谦捐施有“紫绢袈裟一条”,并且在《后周敦煌大乘寺法律尼某乙邈真赞》中亦提到“大周故大乘寺法律尼临坛赐紫大德沙门某乙邈真赞……”可见赐紫并不只针对比丘,有德比丘尼亦可得授。

除紫色袈裟外还有赐绯的制度。同紫色一样,绯色亦为唐代官服中较为尊崇的颜色,赐绯的制度同赐紫具有同样的作用,如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贝编》中:“宁王宪寝疾,上命中使送医药,相望于道。僧崇一疗宪稍瘳,上悦,持赐崇一绯袍鱼袋。”可见唐代确有赐绯制度存在。

此外,唐代还有金色袈裟存在,金色袈裟又称作金缕袈裟,因其用金缕织成而得名,后来成为禅宗的传法衣。《全唐五代小说》中有多处提到僧人着金色袈裟,如“堂内有僧,衣金缕袈裟,坐宝床”,“有一僧,金色,遮其前”。虽然只是小说的描述,但亦可说明当时却有这样的情况。

二、常服的颜色

常服是佛教传人中国之后方才明确起来的概念,僧尼的常服款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传统世俗服装的样式,至唐代,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达,手工业技术先进,其从技术层面上使得染色的多样化成为可能,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世俗思想兴起,受其影响,佛教文化展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戒律松弛,僧尼服装所使用的颜色也多样起来。

汉地僧尼常服中使用缁色的极多,时常有以“缁黄”来指代僧尼和道士的,可见其使用之广泛。关于何色为“缁色”,《说文解字》中“缁”为“帛黑色也,从糸。”将缁色等同于黑色,但在赞宁的《大宋僧史略》引《考工记》认为缁色为黑色中带紫或带赤。总而言之,缁色僧衣在东晋时就流行起来,到了唐代则相当盛行。据敦煌文书中P.4640号《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载:“……前沙州释门都法律。应法披缁,智不方于七觉。”此外,唐代的僧尼服装其实也不乏其他颜色。

P3410号《沙州僧崇恩处分遗物凭据》:“紫绫夹裙衫一对……白练汗衫一,赤黄绫夹祷两腰……拾五两金银间腰带……-梁僧政青绮来长袖一……”

P2583号《申年比丘尼修德等施括书》:“紫绢衫子一,白锦袜肚一……紫绢袈裟一条……禄絁袴子一,黄绢裙衫一对……”

由此显见,唐代僧尼的服装中,紫、白、绿、黄等已属于常用的衣色。这一点在壁画中亦有相当直观的体现,晚唐的莫高窟138窟北壁供养比丘尼亦可见身着红色的宽袖襦裙,左臂搭绿色随坐衣,色彩相当鲜艳明丽,与世俗社会中的贵族女性服装几无二致。

综上所述,佛教僧尼的服装颜色在传人中国之初还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印度佛教中的服色习惯,然而随着其在汉地的流传,受到中国世俗文化的影响,其逐渐突破了原有戒律对于僧服颜色的规范。至唐代,僧尼服色一方面受到统治阶层权威的影响,出现了紫色、金色等殊异于戒律規范的袈裟颜色;另一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唐代手工技术和世俗服装颜色的影响,展现出更加多样的常服颜色。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