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玉器文化结构”概说

2017-07-14许燕敏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玉器文化研究

许燕敏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先秦玉器文化结构”概说

许燕敏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该文立足于文化学角度,对先秦玉器文化进行宏观架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材质选择、工艺技术、用玉制度、用玉风俗,为其外部构造,用玉思维、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为其“内核”,两者纵横交错、碰撞融合,影响了先秦传统造物观念和审美理念的形成。

先秦 玉器 文化结构 演变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古代玉器的田野考古研究成果日丰。对其进行的考古类型学分属,建立了相对科学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对其作名物制度的考证,则形成了诸多区域性或个案性质的文物研究成果。玉器材质坚硬、不腐和温润,加工艰难,“具有文物的一般特性,如物质性、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价值的客观性和作用的永续性”[1],费孝通认为其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2]。在第五届“中国玉文化中心”年会上,张忠培也倡导,将玉器与玉文化研究纳入到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的整体学术环境中来[2],但目前玉器的研究“还停留在考古学求证的‘实事’阶段,离‘通古今之变’的研究意境还存在距离”[3]。如何从玉器考古研究走向玉器文化研究,把上述考古学文明的研究和精神文明的研究结合起来,也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先秦”所指代的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国家文明初创,其时的玉器,身处中国古代玉器的第二高潮阶段,有着突出的礼制特征和世俗含义,当属首选的研究对象。

一、“先秦玉器文化结构”的由来

广义的文化包括认知、规范、艺术、器用和社会的等众多领域。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约略将其从外而内,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个文化层面,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文化层属浅层结构,即“外部构造”;心态文化层处深层结构,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层面,即“内核”[4]。先秦玉器身处特殊时代,身聚着众多的文化碰撞和交融,对社会的发展与存在担负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外部构造”即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材质、工艺技术、用玉制度、玉文化风俗,“内核”则为用玉思维、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各层级、类型包含了物质、认知、意识、观念、精神等不同成分。

《中华文化史》同时强调,文化又可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可以从外部把握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物化了的精神文化,具有符号性象征,属显型文化,潜藏在各类文化事实背后的知识、价值观、意向和态度等则为隐型文化。在先秦玉器文化中,前文提及的外部构造即显型文化,其中既包括玉器的物态形式,也包括规章化的用玉制度和行为方式。而造玉规律和用玉思维、玉器审美和用玉文化传统等内核,则为隐型文化。各层次深浅交错、显隐不同,对其研究,要根据各层的外显程度,抽丝剥茧,逐层开展,即不可忽视隐秘如思想意识的心态层,无视其完整性,也不可仅当作已有或缺失的个案、微观研究的拼盘,忽略其系统性。

二、“先秦玉器文化结构”的构成

合理的先秦玉器文化应呈金字塔式结构,底端为自然、经济和技术、社会意识等背景;其上为物态层;中端为行为、制度、风俗文化层;较高端为审美层;顶端当属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是一个系统、动态的文化结构共同体。

“与文明起源、玉古代礼制、人文观念等关系的社会属性、社会背景,贯穿着文物学研究的特点,也是玉器学研究的重要特点”[5]。在中端以下的研究中,融汇考古学领域在先秦玉器器型、纹饰、技术的类型归属方面得出的成果,结合古籍,分析其使用方式,所体现的敛葬和祭祀行为、祭祀制度、礼制、佩戴习惯和其它习俗表现,可判断出其承载着宗教、礼、法、道德等文化内涵。身处高端的玉器审美,发乎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当非纯粹的形式研究,唯从社会心理学、唯物史学角度出发,结合视觉心理学、美学、艺术发生学予以综合考量,突出时代属性,研究其功能、材料和技术、形式相结合下时人的用玉思维、形式美特征,可总结相应时间、区间内的艺术风格及嬗变规律,为推陈其精神价值准备。究其影响和价值,其造物观延续和形式观变迁,已波及政治、经济和人文精神诸多领域,或可分析出其中所蕴含的造物艺术思想传统、国家制度和思想起源、经济地位及文化价值。高顶端从审美、价值领域对玉器文化研究予以升华,正是朝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实现玉器文化创新、古今接轨,化传统文化为文化传统之自择归属”所做的努力,因而意义鲜明。

上述文化构成,对先秦玉器进行了整体的梳理和对比,外部构造和内核、外显和内隐的各层级纵横交错,构成整体的先秦玉器文化框架。在研究时,需注意梳理玉器物态形式时的准确、真实和全面;分析玉器制度、行为、习俗和社会意识时的全面及多方位,方法则需多样,以便在不断更新的丰富资源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推理。

三、“先秦玉器文化结构”的演变

原始社会时玉器文化呈现多元,向商周过渡阶段,虽有诸多缺环,却已基本形成以中原为中心,方国围绕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6],但这一相对稳定,并不能阻隔先秦玉器文化需承受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动态演变。

“在研究作为世界观和创造力整合的精神文化时,不能与其物化形态截然两分,人类观念形态文化的发展是与物质文化联系在一起的”[7]。一旦社会现状变迁,制度和行为方式不断演变,文化内涵也会随之变迁。先秦时间跨度长,社会文明的递增首先反映在宗教、政治、思想等上层意识中,对玉器而言,首当其冲的是宗教意识,其从原始宗教萌发,在先秦时期如影随形,并使玉器在具有时代样貌的同时,总能独具特色。在其孕育下,宗法意识加速了用玉的等级化,世俗观念促使玉器文化得以扩展并延续,“礼”虽是纵贯各文化内涵的主线,在各阶段却定义不一。内涵转变了,物态形式也势作相应变动。如在国家形成之初,战乱频仍,玉器多以兵器和仪仗器器型为主,微型而质朴;商代即广采帝王玉,取壁、琮、琥等形式,用于敛葬、祭祀等途,以玉礼缓解青铜器的等级象征功能。至西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思想活跃和社会发展,则促使玉器成为标识身份的礼器、修身饰容的佩饰。当然,这种物态层对文化内涵的反映是不同步的,变动的情况也不平衡。其中,材质的品种虽包罗万象,且呈现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更替特点,但色泽温润的和田玉或质地相近的玉材,却具有跨文化和地域的普遍性,继承因素相对稳定;可诠释制度、风俗、社会心理的玉器造型和纹饰,则可塑性强,只要工具、技术跟进了,既可以以不同形态反映同一内涵,也能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而迅速变异,如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玉组配,即通过超越常规的繁复形式反映了当时诸侯对礼制的普遍僭越。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也导致了玉器面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同时,其文化各层次由表及里,横向联系交杂,对其外部构成和内核不做区分,自然难以入手,对二者截然划分,硬性的将其简化为物质和精神,则忽视了它是一个不定性的整体。“文化的某些表现形态,或者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思维中的趋势,或者是指人类加工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尚处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之中”[8]。仅玉材的流传和选用,就不仅影响了玉器的工艺技术,也对其社会思想意识的形成有间接的作用,显见在先秦玉器文化形成中,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互相影响与综合作用。此外,邓淑苹“二元对立说”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在阐述玉器文化内涵、纹饰的二分并融合状态,甚或是从动物和人的,敌对形象的对立中获得融合,体现出玉器内部各成分相互间的有机转化和整合。

各文化层级间横向的联系与纵向的演变,解释了先秦玉器形式的多样,使得先秦玉器文化结构得以更紧密结合、更具活力,并得以延绵。

四、结语

张忠培先生认为,迄今为止,对玉器作“知文化、社会和国家形态这三者或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任何三者史之兴替的发展或演变的规律”的“求是”研究还很少,提出了对其研究思路的探索。本文的规划意图从大历史观出发,对先秦玉器作比较、综合性研究,使其更完整并趋近历史真实;参照文化人类学的模式,分析其审美规律的流变和文化模式,探索先秦玉器的造物原理及这一原理在中国造物传统,甚而文化传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蓝图虽宏观架构了先秦玉器文化较为系统、完整而动态的结构轮廓,是否切实可行,还有待在今后的具体研究中逐步验证。

[1][5]李晓东.玉器学结构体系纲要[J].文物春秋,2001(4).

[2][6]费孝通.中国玉器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J].思想战线,2003(6).

[3]张忠培.中国玉器与玉文化研究之道的思考[J].江汉考古,2016(6).

[4][7][8]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29.

许燕敏(1974.0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浙江理工大学教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中国传统设计理论。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先秦玉器文化研究》(2014)(B14WH05)。

猜你喜欢

玉器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