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美的结合

2017-07-13郑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黎锦晖

郑楠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长河中,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的黎锦晖的音乐思想,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通俗易懂,贴近儿童,富有儿童情趣。他注重贴近社会现实与平民大众,彰显了黎锦晖“平民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他主张在快乐的表演中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品格,启发儿童的创造性,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表演曲;音乐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36-04

艺术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创新,尤其是作为艺术之首的音乐更是如此。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让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音乐家,最主要的是他的作品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对音乐史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今天我们依然重视和研究黎锦晖,也正是因为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巨大的贡献,他创造性地将“爱的教育,美的追求”理念运用到他的儿童歌舞创作中去,教育儿童应当有善良纯洁的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当今音乐教育有着深远启发和影响。他的许多儿童歌舞音乐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他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更值得现在的人们借鉴和学习。

一、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

(一)黎锦晖生平简介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早年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对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有所研究。上世纪20年代起,他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先后写下了《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及《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同时,他还主编《小朋友》周刊,并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为改革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黎锦晖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的许多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对当今学校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具体实施,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巨大的现实意义。黎锦晖提倡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美的追求”为目的,他认为儿童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没有什么比教育好儿童更为重要的了。通过他的作品,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既陶冶情操又学到做人的道理,真是双重功效啊!黎锦晖的这些思想对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的工作着来说,无疑使他们受用终生,并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

(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1.儿童歌舞表演曲。黎锦晖最早的儿童音乐作品采用的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游戏为一体的载歌载舞的儿童艺术形式,跟欧洲的歌剧形式很相似。这种艺术形式取材于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内容大多是充满爱心和美的形式的寓言故事和神话,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审美情趣。当他编写成曲调后,一个崭新的音乐形式——儿童歌舞表演曲就出现了。早期的儿童歌舞表演曲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集体歌唱为主(即齐唱、合唱),加上群舞以及简单的队列变化,表达儿童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如《努力》、《吹泡泡》等;另一类是通过富于个性的独唱、对唱,表演起来使音乐产生很强的感染力,更贴近生活,如《寒衣曲》、《可憐的秋香》、《蝴蝶姑娘》等,其中《可怜的秋香》影响最大。

《可怜的秋香》创作于1921年,共有三段歌词,分别表现了牧羊女秋香的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时期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牧羊女深深的同情。歌曲的结构采用了民间音乐中“鱼咬尾”(即上句的结束音和下句的开始音是同一音,因此又叫“同音承递”)的形式,这种作曲技法使旋律听起来很有民族风格。

2.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剧是儿童歌舞表演曲的进一步发展。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闪耀着“五四”时期新鲜的思想光芒。他曾说:“我自以为儿童歌舞剧的内容主旨,是以表现好人好事为主,有利于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他所谓的“好人好事”就是全部贯穿在儿童歌舞剧中的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的精神。他的第一部作品《麻雀与小孩》描写老麻雀教小麻雀飞,一个天真顽皮的小男孩趁老麻雀出去觅食,把小麻雀骗回家关起来供自己玩耍。老麻雀回来后,不见了自己心爱的孩子十分着急,当小男孩看到麻雀妈妈找不到孩子的悲伤与着急时,良心受到了谴责,心里十分难过:“换位思考,如果我失踪了,我的妈妈一定也急坏了”。于是便赶忙把小麻雀送还给了麻雀妈妈,看到它们母子团圆的感人场面,小男孩高兴的流下了眼泪。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十分细腻,充分体现出了“仁爱心,诚实话,品格人人夸”的主题,同时作者也从侧面提示人们时刻要有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思想。

那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有什么作用呢?(1)学国语最好从歌唱入手(例如上海启贤公学,学生大多数都是广东人,自唱熟《葡萄仙子》之后,国语话便可以通用)。(2)将歌曲运用到学校各科的教材中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比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来的更好。(3)所有的舞台布景和化妆,都要求孩子们亲力亲为,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谓事半功倍。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黎锦晖对少年儿童的挚爱,他在注重音乐娱乐作用的同时,亦关注音乐在锻炼国语,帮助学习中发挥的实效,同时更加重视的是寓教于乐。以上这三点作用是他对学校音乐教育方式成功探索的核心。

3.价值与意义。黎锦晖对儿童歌舞音乐的创造与发展,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乃至对当今的音乐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首创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这两种艺术形式,使我国早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从以歌唱为主的单一形式跨入了多元化艺术形式并存的阶段。尤其是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使国语运用更加广泛,培养和训练了儿童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儿童的思维。黎锦晖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之所以能在当时社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他十分注重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去进行音乐旋律和剧本的编写,而且他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西合璧,取其精华的理念,既借鉴国外音乐的经验和优点,又继承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方针,才能取得现在的深远影响。

二、黎锦晖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特点

(一)音乐教育思想

1.“爱的教育、美的追求”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黎锦晖认识到,欲将理想转化为现实不是很快就能实现的,要想让不公平的、黑暗的社会变成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就需要不断的进取,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在他的作品中,将盛行于“五四”时期的“平等、自由、仁爱”的精神与当时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相结合,从培养人性中最珍贵的“爱之心”和“美之心”入手,去影响我国广大人民的思想。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爱”是他创作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创作的一大原则。在他的笔下,“爱”被赋予了广博的含义,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爱”的气息和“美”的享受。如《麻雀与小孩》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间间接的母女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小羊救母》是讲述用“爱”来战胜邪恶的故事;《葡萄仙子》则启迪儿童对自然界弱小生命的怜爱以及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博爱。黎先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滋润。然而不难看出,黎锦晖对真挚的爱的描绘与渲染是通过慰藉,让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而失掉爱心的人性重新复苏,回归人“性本善”,从而关注人生,热爱人生。

在黎锦晖的歌舞剧创作中,顺应爱美天性,以美的艺术形式进一步启发儿童的爱美之心,便成了他歌舞创作的另一大原则。如在《七姊妹游花园》的创作“旨趣”中说:剧本完全以“美”为主,人美、服装美、歌声美、动作美,剧中人的品性、行为,无一不美。美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至于美以外的一切规矩啊、成见啊、习惯啊,可没功夫去管。可以说这是“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那么他真是除了“美”以外什么都不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所说的一切“美”,有重要的“品性美”一项内容。在他看来,没有必要单独提出,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化方式达到目的。黎锦晖对美的追求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学到了优美的歌曲,又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陶冶和洗涤,真是太有益处了啊!

2.“唯美主义”思想。黎锦晖的“唯美主义”思想是根据人爱美的本性得来得灵感。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爱看美的风景和漂亮的人,总爱美的事物,黎锦晖就将人们的这种“爱美”、“敬美”、“崇美”的“唯美主义”思想贯穿他教育的始终。

他的“唯美主义”音乐教育思想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逐渐清晰成熟起来,他所谓的“为歌舞而歌舞”,实质上是在求得一种艺术本体的“真”和“美”,在观众面前所展示的也是真的和美的。从视觉的角度上讲,《七姊妹游花园》的舞美最美丽,七个姊妹各出场七次,换了49套服装,这种豪华的服装造型连国外的观众都赞叹不已。从听觉的角度上讲,在香港演出就有人认为《春天的快乐》音乐语言接近粤语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辞藻典雅,受成年人的喜爱。可以说,黎锦晖的“唯美主义”音乐教育理念既与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相吻合,又与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学主义”、“进化论”基础上的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等“五四”时期主流派音乐理念不谋而合。

黎锦晖的这种音乐教育观,充分体现在基础教育和歌舞艺术表演以及儿童歌舞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当中,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这不就是他“唯美主义”思想的体现吗,既教育了孩子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让观众欣赏到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特点

黎锦晖的音乐教育事业同刘天华等人一样,是一位始终立足于民间传统音乐的教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他坚持认为“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在黎锦晖的音乐教材与音乐作品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民族音乐教育观在教育内容上最突出的体现。

黎锦晖不是专职音乐教育家,但却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黎锦晖的平民教育事业走的是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音乐道路。总体上说,黎锦晖的音乐平民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曲调上,以民族民间音乐为自己的创作基础,将民族民间音乐转化为现代型的平民化艺术。《麻雀与小孩》中有选自湖南民歌的《嗤嗤令》、传统歌曲《苏武牧羊》、流行于民间的曲牌《银绞丝》。(2)在文学语言上,他坚持以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深入人心。(3)在音乐内容上,他的绝大多数音乐题材都选用我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充分地表达了“五四”时期反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和要求进步与科學的信念。

三、黎锦晖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

黎锦晖为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美育教育”和对儿童“爱的追求”是他音乐教育思想的中心,努力把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在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创作的中心,正是由于围绕这两个“中心”使他的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表演曲推向了一个新的辉煌。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绪,创作题材大多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他的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学校教育特点。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要想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作为艺术教育之首的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笔者,更要仔细揣摩黎锦晖先生“美的教育,爱的追求”的思想。我们要发扬黎先生热爱儿童的理念,呼吁更多的艺术家们关爱儿童,能够创作出像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那样具有美育价值和具有21世纪特征的美育作品,为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提供优秀的美育教材。黎锦晖的贡献也在于他对学校音乐教育方式的成功探索。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并不完善的20世纪20年代,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只是刚刚起步,影响很具有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黎锦晖主张“平民音乐”,得到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共鸣。他推广普通话,在这方面对学生提出许多具体的要求,使学校音乐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四、结语

黎锦晖先生关注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用意之所在,就是用充满爱和美的音乐呵护儿童的纯真性情和纯洁心灵,用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作品,让每个人都能欣赏音乐,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当今的音乐教育界和音乐教育家起着十分重要的模范作用。然而,黎锦晖先生选择的道路并不平坦,是一条“改革之路”,一条“创新之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从未放弃,坚持创作,虽然充满荆棘,但他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终于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和音乐创作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以及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为新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人物。

参考文献:

[1]黎锦晖.麻雀与小孩:卷头语[M].上海:中华书局,1928.

[2]黎锦晖.《神仙妹妹》旨趣[M].上海:中华书局,1928.

[3]黎锦晖.《葡萄仙子》编辑本意[M].上海:中华书局,1930.

[4]黎锦晖.《三蝴蝶》卷首语[M].上海:中华书局,1931.

[5]黎锦晖.《七姊妹游花园》[M].上海:中华书局,1931.

[6]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8]孙继南.黎锦晖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9]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0]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1]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2]居其宏.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

[13]汪毓和.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历史意义[J].中华乐志,1993,(62).

[14]明言.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2).

[15]孙继南.改革创新弥为可贵——黎锦晖历史评价之我见[J].齐鲁艺苑,1993,(3).

[16]孙继南.对黎锦晖评价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2002,(4).

猜你喜欢

黎锦晖
皓月当空
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中国流行音乐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综述
浅析中国近代歌剧文学萌芽的产生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儿童歌舞音乐的创始者——黎锦晖
全面剖析还黎锦晖以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