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对多”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2017-07-13谌宏伟李淼叶红梅
谌宏伟+李淼+叶红梅
摘要:由于教师资源不足、导师个体差异、时间和精力限制及指导学生过多等原因,“一对多”的指导形式极大地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效果。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于2012年创新性地提出和实施了“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导师制(简称“多对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在分析“一对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多对多”导师制的内涵、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一对多”本科生导师制;“多对多”本科生导师制;内涵;优势;问题和改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54-03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其基本思想是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业、品行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程性个别指导[1,2]。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智慧上相互交流和啟迪,是一种师生交互式的教育方式[3]。我国自高校扩招及教育大众化以来,各高校逐渐开始探索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继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4],国内许多高校也纷纷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5-8]。综合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可细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阶段导师制、班级导师制和英才导师制等[9,10],其基本形式为一位导师指导多位学生[2,11],即“一对多”的指导形式。这种指导形式要求导师个人能力强、时间充裕、精力充沛。同时,对指导的学生人数也严格限制。然而,在我国师资力量有限及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的现实面前,这一形式的推行和实施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出诸如指导教师资源不足、优质师资欠缺、师生交流障碍等一系列问题[12,13],使得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14,15]。
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根据其自身的条件、特点及发展需要,于2008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完善和改进,到2012年,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提出并开始实施“整体培养+团队指导+专人负责”的导师制指导形式(简称为“多对多”),完成了从“一对多”向“多对多”导师制指导形式的转变,实施效果也显著提高。
一、“一对多”指导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多”指导形式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指导形式[16-19],其实施条件受到师生比的严格制约。牛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为1∶3,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比为1∶6[20],因此它们才成为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引领者,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师生比一般为1∶13左右[14],个别热门专业可达1∶20,甚至更小。如此小的师生比,对导师能力、时间和精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对多”的导师制指导形式下,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和指导众多学生的双重压力极易造成教师精力和体力的严重透支。同时,还存在着由于导师个体差异引起的诸多不良后果。
1.教师能力差异引起的不良后果。教师能力的差异首先会影响“教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常常会出现个别能力强的教师填报的人数极多,很多年轻教师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填报的情况。尽管有后续的调整,但调整结果很难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使得部分学生在导师制实施的开始阶段即已失去参与的兴趣。同时,个别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其次,教师能力的差异还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过程。能力强、课题多的教师可以提供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满足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愿望。相比而言,部分教师由于缺少课题的支撑,导致其指导的学生常常因此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2.教师责任心的差异引起的不良后果。教师的责任心是本科生导师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一对多”的指导形式下显得更为重要。责任心强的教师会时时关注和关心学生,尽可能地为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师生关系融洽,指导效果良好。相反,责任心较差的教师不仅难以为学生提供应有的帮助,还可能因此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教师人格魅力的差异引起的不良后果。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指导和被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里。轻浮、傲慢、自私、失信的人格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心理,还可能对整个教师队伍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于影响集体的声誉。而“一对多”的指导形式由于是一位教师指导多位学生,因此其个人品行的优劣更易使得这种影响扩大化。
二、“多对多”指导形式的内涵
“多对多”指导形式是在“一对多”的指导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导师团队的建立,以弥补导师个体差异和时间精力有限造成的影响,重点突出了团队的作用。“多对多”指导形式是整体培养、团队指导和专人负责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1.整体培养。“整体培养”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本专业各年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整体培养主要体现在以系为单位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师生联谊等活动,搭建各年级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以增进本专业学生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建立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团队指导。“团队指导”指将全系教师和学生分别组成为若干个小组(团队),每个导师团队负责对一个学生组的指导。导师团队的主要职责是以团队形式开展对该组学生在专业知识、学术问题和科研工作等方面的指导。每个导师团队和学生组均指定一位负责人。导师团队的组建需考虑教师能力的差异,尽可能做到分配均衡。每组教师要求老、中、青搭配,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青春活泼、精力旺盛的青年教师。学生组也尽可能做到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的搭配。
3.专人负责。“专人负责”指每个导师团队内又特别指定一位教师具体负责多位学生,其主要职责是重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和思想动态,并负责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导师—学生”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意愿和兴趣。
三、“多对多”指导形式的优势
“多对多”的指导形式既较好地克服了师生比过小所造成的导师制难以推行的困难,也有效降低了“一对多”指导形式下由于导师个体差异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实施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优势可以概述为以下几点。
1.“多对多”指导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师生比过小造成的影响。一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太多,无论其能力和责任心多强,终将因为精力和时间的问题导致指导成效降低,学生也会因为得不到关注而逐渐失去兴趣。
2.“多对多”指导形式导师团队中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学生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指导教师差异太大而产生心理落差。同时,当某位学生的指导教师因某种原因暂时法指导时,本导师团队的其他教师可以担当临时指导任务,保证了指导的连续性。
3.导师团队各位教师研究方向的不同,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见识上的差异,可以使得学生组在日常交流或学术讨论中接触到不同的学术问题,可较好地拓展学生的见识。
4.“多对多”指导形式由于团队的监督和均衡作用,有利于教师言行的自我控制和促进个别教师责任心的增强,能较好地降低一位教师指导时由于个人品行和責任心问题所造成的对学生不良影响的风险。而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导师团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良好品行的形成、处事方式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健康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5.“多对多”指导形式中整体培养的举措有利于克服“一对多”导师制及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19]。除团队指导外,每位学生还有专人负责,这样一来,学生既有较强的归属感,又有利于逐渐培养较强的团队意识。
四、“多对多”指导形式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在“多对多”导师指导制实施的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多对多”导师指导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使得各团队之间的实施效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并进一步影响了各组学生的均衡发展。
1.由于导师团队中个别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对其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导致学生逐渐对其失去信心,或者游离于团队之外,或者不自觉地逐渐转向其他教师。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多对多”导师指导制的整体实施效果,也无形中加大了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和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本系在细化教师工作量考核和奖惩制度的基础上,每月也在学生中开展一次网上问卷调查,每学期由学生组负责人组织开展一次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作为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
2.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附强心理,学生会不自觉地趋附于能力强、课题多甚至于有行政职务的教师。这一问题不仅增加了导师制实施的难度,也使得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造成团队的不和谐,影响了团队之间的凝聚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导师团队中各教师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导师分工细则和指导行为准则。根据本导师制中“专人负责”的理念,指导教师应当重点关注被指导学生的生活、心理和思想动态。而团队则重点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学术问题。这样一来,指导教师各有工作重点,各有任务,即可做到相得益彰,和谐共处。
3.尽管相对于“一对多”指导形式而言,本导师制通过导师团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生比过小带来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指导教师仍感到工作量太大。以本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专业教师12人,在校生124人,师生比为
1∶10.3。教师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得分出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无疑也将影响其指导效果。较好的做法是聘用校外导师及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辅助指导作用。
五、结论和展望
在当前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队伍庞大的背景下,探索和改革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将有利于导师制的推广和实施,从而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长沙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在深入研究现行导师制的基础上,通过理念更新与制度完善,创新性地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多对多”指导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一对多”指导形式中师生比过小、导师个体差异、时间和精力有限及指导学生数过多所造成的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在实施的4年多来,推行顺利,效果良好。“多对多”指导形式是对现行导师指导制的补充和完善,适用性更好,可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妍妍.从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看我国高校本导制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1-3.
[2]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23-25.
[3]何蒲明,徐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7):98-100.
[4]张欣.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现状及思考[J].科教纵横,2011,(10X):290.
[5]陈宜大.本科生“双导制”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0,13(1):96-100.
[6]张莲清,鲁玉苗,付艳芬,赵媛,李占琼.大理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及效果调查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6,(5):86-89.
[7]汪斐娅.本科生导师制度文本透视——以海峡两岸六所研究型大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11):7-9.
[8]仇丽琴,徐承刚,蒋在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71):62-63.
[9]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406(11):53-56.
[10]董小倩,崔晓明.学分制背景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4,(1):19-20.
[11]徐承刚,仇丽琴.本科生导师制核心概念解读与运行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6):56-57.
[12]周伟,张晓霞,庞艳荣,杨丽颖,董小平.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2016,44(12):194-195.
[13]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157):70-73.
[14]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3-76.
[15]张新伟.中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149-151.
[16]何晓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及进展——以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为例[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05):96-98.
[17]张文博,张佳慧.林业工程学科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专业“梁希”班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8-10.
[18]王俊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41-45.
[19]周娟娟.高等院校省级品牌专业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以南信大信管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17):184-186.
[20]刘宏青,颜凌芳.对国内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反思[J].高教论坛,2014,(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