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研究
——以《新青年》早期译文为例

2017-07-13刘一夫南阳师范学院47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刘一夫 (南阳师范学院 473000)

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研究
——以《新青年》早期译文为例

刘一夫 (南阳师范学院 473000)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起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统一认可的经典表述。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她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念和文学改良倡导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新青年》创办的早期,对广大青年读者的思想启蒙产生了非常的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新青年》早期的译介作品出发,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对民主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普及推广,以及在启发青年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译文;民主;科学;青年启蒙

南阳师范学院青年项目专项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QN2016042

项目主持人 刘一夫 独著

《新青年》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创办于上海,初名为《青年杂志》。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成为新文化运动当中举足轻重的进步思想传播平台。《新青年》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至1918年1月,共三卷十六号。随后,从1918年1月到1920年6月的四至八卷,作为同人刊物的《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慢慢成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第三个阶段为1920年9月至1926年终刊,《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理论宣传刊物。本文主要针对由陈独秀主撰时期的第一个阶段,研究其翻译文章对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丰富多元的翻译内容与题材

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让中华大地出现短暂的民主新气象。但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让民主革命的进程步履维艰。进步知识分子为了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须彻底地向封建制度、旧思想、旧观念宣战。“民主”和“科学”自然而然地成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两面大旗。资产阶级革命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在经历惨痛的失败之后意识到,要推动旧中国的民主进程,必须首先下大力气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基于此,《新青年》创办初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思想启蒙和文化传播的重任。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对青年提出的六点希望那样,利用杂志翻译、传播国外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开阔国民的视野成为了《新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青年》前三卷十八号共有翻译文章54篇。这些译文按照主旨思想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介绍。《现代文明史》、《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述》、《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美国人之自由精神》等文章都生动直观地介绍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重商主义、宗教观念、哲学思想等进步内容。面对亟待解决的国内政治问题和思想危机,《新青年》一改以往对西方文化主动选择较少,深入理解不透的传播现状,以明确的针对性译介西方进步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再现了欧美国家对自由民主的不懈追求。

第二类是科学说明文。从第一卷第三号开始,孟明译介了日本学者小酒井光次的《女性与科学》、《青年与性欲》、《人口问题与科学》三篇文章,收录在《人生与科学》专栏当中。从医学的角度讲解人口与生育问题,直面封建礼教最隐晦的讨论禁区,为青年人提供健康的建议。第三类是西方文学作品。主要有陈嘏翻译的《春潮》、《初恋》、《弗罗连斯》;刘半农翻译的《欧洲花园》、《磁狗》、《琴魂》等作品;胡适翻译的《二渔夫》、《决斗》等诗歌。正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倡导的那样“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通过文学来传播思想是这一时期《新青年》的主要任务,虽然在早期翻译作品中仍然以文言文为主,但至少引导人民将视野从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转变,从欧洲强国向弱小国家和俄国转变,体现出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基于文言文形式的英汉互译

《新青年》早期前三卷中的文章主要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对于文章的翻译有一定的限制。自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为文学的正宗,用来取代文言文。之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对胡适的倡议提出声援和支持,正式拉起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在早期文言文翻译的文章中,主要弊端在于削弱了对原著的真实理解和表达。比如陈独秀翻译的《妇人观》第一段:妇女、天人也。或化而为夜叉。善女也。或化而为蛇蝎。流萤也。或化而为蜂螫。其恒为天人。为善女。为流萤。为芬芳馥郁之花。终其身而不变者。亦往往有之。视护持之者技俩如何耳。原文中“天人”为“angel”天使的意思,而“夜叉”为“devi l”恶魔的意思。虽然文言文的翻译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但容易产生误解,毕竟“天人”在中国传统观念为广义的神,而天使在西方宗教中有专门的所指。

但《新青年》早期文言文这种译文形式在新文化运动发展早期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时白话文尚未普及,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体仍然以文言为主要阅读、书写文体。为了先将思想和观念传播出去,起到启蒙开化的影响,以当时文人易于接受的文体表达,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译者的初衷。

与同时期的杂志相比,《新青年》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英汉对照的方式,连杂志上面的广告都一直是推荐英汉词典。可以看出编辑们特别重视西方思想的引进,尤其是当国人还么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的时候,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地展示各方思想和观点,为当时青年群体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性和接触面。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一卷三号《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强调的那样“西洋所谓大文豪,所谓代表作家,非独以其文章卓越时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因此在中国进行思想启蒙,翻译介绍西洋名家名著,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集合多位文学大家和革命家的翻译心血

在《新青年》发展早期,由于尚处起步阶段,名气也不是很大,翻译作家群体并不是很庞大,但也有不少文学大家和革命家为其撰稿,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包括陈独秀、胡适、薛琪英、高一涵、刘半农、恽代英、周作人、刘文典等人,如今看来都是如雷贯耳的革命家和文学家,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和心血在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为思想启蒙发挥者特殊的作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作为《新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他以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在旧中国进行思想启蒙。在《新青年》一卷三号和四号,陈独秀接连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介绍欧洲文学的阶段和等级。通过选译薛纽伯的《现代文明史》对法国启蒙运动的三位大家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新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在《新青年》积极践行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撰文《易卜生主义》,并翻译易卜生的《娜拉》、莫泊桑的《二渔夫》、泰莱夏甫的《决斗》、 都德《最后一课》等文章,从文章内容上看在文学革命的框架下体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情节,借此欲唤醒当时危亡之中的国人。

另外还有陈独秀的侄子陈嘏,在《新青年》创刊初始就用文言文翻译了《春潮》《初恋》《基尔米里》等文学作品。薛琪英的《意中人》是中国对王尔德作品的首次白话文介绍。高一涵翻译的《近世国家观念对古相异之概述》、《戴雪英国言论自由之权利论》等文章对西方进步思想,尤其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思想都有很深刻的介绍。正是由于《新青年》翻译群体诸多先辈、大家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才带来后期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1]刘勇.思想启蒙与《新青年》的文学立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05).

[2]赵稀方.《新青年》的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13(01).

[3]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01).

刘一夫(1983.2- ),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猜你喜欢

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