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方言介词“来”的考察
2017-07-12谢易延
谢 易 延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商丘方言介词“来”的考察
谢 易 延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商丘方言的介词“来”可以介引动作方向、处所和时间。结合汉语史中“来”的用法的历时演变与跨方言介词“来”用法的共时比较,可以发现商丘方言介词“来”由位移动词到方向介词、由位移动词到处所介词再到时间介词的两条语法化路径,以及它在商丘方言中主要充当动前前置介词、用法多样等个性特点。
商丘方言;介词;来;语法化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商阜片[1]。“来”作为商丘话里的一个特色方言词,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也比较广。以往对于商丘方言“来”的研究主要有董秀英的《河南夏邑方言中的语气词“来”》[2],该文考察了夏邑方言语气词“来”的用法,论证了语气词“来”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观点;蔡英杰《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3]考察了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来”在商丘方言里作为介词的用法、来源及特点,尚无研究涉及。
一、商丘方言介词“来”的用法
“来”在商丘方言里的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按照语法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动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四类。比如,句子“你嘞笔来桌得上嘞”中“来”为动词,句子“我早先咋说来,你还不信我”中“来”为助词,句子“你过来吃来”中“来”为语气词。“来”作介词时读作[l44],句法上常跟其后的成分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前,在句中作状语。根据商丘话介词“来”表达的语法意义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介引动作方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往、向”
如:
(1)到喽路口再来东拐。|啥都来家嘞拾。
(2)正来家走。|蛾子光来亮嘞地方飞。
(3)你来哪走?|你就光来这(边)瞅。
(4)给我来死嘞打! |这一袋来轻嘞说也得有百十来斤。
由例(1)(2)(3)可见,介词“来”的宾语多由方位词或方位短语、处所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疑问代词“哪”、指示代词“这(边)”构成,并且,以方位词作介词宾语的最为多见。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多数为位移动词,如“拐”“走”“飞”等。例(4)是一种特殊情况,“来+动/形+嘞”构成的固定结构修饰谓语动词表示程度意义,结构中的动词、形容词仅限单音节词。
(二)介引处所,相当于普通话的“在”
如:
(5)她成天来家看电视。|他从不来别人家待得。
(6)你晚上打算来哪吃?|我来那啥都没学到。
(7)她来里头做饭嘞。|他俩都是来电脑上看电影。
由例(5)(6)(7)可见,“来”的介词宾语多由处所名词、名词性短语、疑问代词“哪”、指示代词“那(边)”和方位短语构成。其中,以处所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介词宾语最为常见。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多表示非位移的持续动作,如例句中的“看”“待”“吃”等。
(三)介引时间,相当于普通话的“在”
“来”的介词宾语多为表时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例如:
(8)我喜欢来早上跑步。
(9)他是来十月份出生嘞。
(10)我来下雪嘞时候不用上学。
二、商丘方言介词“来”的来源考察
(一)“来”作介引方向介词的来源
“来”本义为麦子,后假借为“行来”之“来”。甲骨文中“来”的本义已经失去,都是用其假借义[4]9。结合陈年福[5]58与《甲骨文字典》[6]616对“来”的词义的归纳,“由彼及此,由远及近,到来,回来”是其在甲骨文中的主要动词义。先秦时期的其他文献中的“来”也使用这类意义、用法。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晋侯使士鲂来乞师”(《左传·成公十八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等语句中的“来”。
商丘话介词“来”介引方向表示“往、向”的意义时,主要用在方位名词前。考察古代汉语中“来”在方位名词前使用的相关语料,可以发现,在两汉时期“来+方位词”的结构已经出现,在魏晋六朝时期数量渐多,唐宋以后渐少。例如:
(11)阴由东方来西,阳由西方来东,至于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春秋繁露》)
(12)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汉书》)
(13)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三国志》)
(14)汝可百步竖刀,吾射中者,汝便宜反;不中者,可来前也。(《晋书》)
(15)圆图以自北往南为顺,自南来北为逆。(《周易集说·卷三十六·说卦传一》)
以上例子中,出现在方位名词前的“来”都表示“动作往(某方向)移动”。虽然动词“来”仍具有[+位置移动][+移动方向]的义素,但已突破了原本的“由彼及此,由远及近”的固定方向,还可以表示“往”的“从此适彼”的方向。“来”表示固定方向的意义已有所弱化。
尤其在东汉至唐宋时期,还出现了与商丘话介引方向的介词“来”使用上几乎相同的“来+方位词+动词”结构,结构中的“来”分析为介词基本没有问题,只是这类用例在古代汉语中数量有限。例如:
(16)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悲愤诗》)
(17)建安初来西还,武阳诣大阳占户,先留陕界。(《魏略》)
(18)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全唐诗》)
(19)洛水谷在县东五十里由白水县来南流一百里入同州冯翊县。(《长安志·卷第十八·县八·蒲城》)
此外,在汉魏六朝至唐宋时期,除了有表示“往(某方位) 来”的“来+方位词”结构,同时还有表示“从(某方位)来”的“方位词+来”结构。例如,“紫气东来”(《关令尹内传》),“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白环西献,楛矢东来”(《与陈伯之书》),“欢若西来,王罴足得抗拒”(《北史》)。“方位词+来”强调动作的起点,“来+方位词”强调动作的终点。由于这两类结构都可以表示“从某方位往某方位移动”的意义,加之后来“方位词+动词”结构的广泛使用,可能出现了“方位词+来”对“来+方位词”结构的兼并,致使“来+方位词”结构在唐宋以后出现得越来越少。
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汉语通用语一定会对商丘方言产生重要影响,商丘话的“来+方位词+动词”结构,应该是在保留了汉魏六朝至唐宋“来+方位词”句型的用法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二)“来”作介引处所、时间介词的来源
商丘话介词“来”介引处所表示“在”的意义时,多用在处所等名词前。隋唐以后的汉语文献中,就有“来”出现在处所名词前的情况,一般作动词表示“来到”,对于常在的、拥有归属权的处所,又可以表示“回”。比如,“数十日间,朝夕来家,往往见有衣衰绖者,翼深忧之”(《广异记》),“请郭立吃了酒食,教休来府中说知”(《话本》),“倘若遇着好的,就买她几个来家”(《粉妆楼》)。
在宋元以后出现的复合谓语结构“来+处所词+动词”中,有的“来”作动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连动结构,两个动作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先后时间关系,且后面的动词常常是“来”的行为目的。比如,“汝已住一方,又来这里作么”(《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西门庆或在那房里歇,早晨就使出那房里丫鬟来前边取衣服”(《金瓶梅》)。有些语例中的“来”已有所不同,如:
(20)恁么分明却不知,却来这里低头立。(《五灯会元》)
(21)倘或有人知得,来这里搜着,如之奈何?(《水浒传》)
(22)他来前边嚷骂,我还把门关上,顶了,头也没敢探探,这干我甚事?(《醒世姻缘传》)
(23)那人笑道:“清平世界,荡荡乾坤,把弹子打瞎人的眼睛,却来这店里坐的安稳。”(《儒林外史》)
这些例子中的“来”既表示了趋向性的位移动作,又强调了动作发生的处所,与“在”有些接近;“来”后动词性成分表示“来”行为目的的情况开始淡化,且大都表示持续性动作。“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动词,似乎也可以作介词“在”理解。
在元明时期的一些例子中,随着“来”动作性的减弱与“所在”义的增强,语义焦点更加偏向其后的动词性成分,把“来”理解为动词已经非常勉强,这时的“来”已经同于介词“在”。张斌先生曾经指出,“在”是介词时,删去介宾短语后边的动词性成分,句子便不成立[7]686。下面这些例子删去“来”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之后句子就很难成立,只能作介词理解。
(24)你来这弓面上铺筋,将来着我看了之后,桦一桦。(《朴事通》)
(25)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传习录》)
(26)你儿子也来那里淫欲,不免把我前日的事,陡然想起,要你儿子做个替头,不然求他超度。(《喻世明言》)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看不到“来”介引处所的介词用法了。商丘话中出现的介词“来”介引处所的用法应该是近代汉语相关用法的遗留现象。
古代汉语中也有动词“来”出现在表时间名词前的情况,但并不表示“在”的意义。如:“子来几日矣?”(《孟子》)在表具体时、日的名词前多用“以”“于”等。如:“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志铭》)少有介词“来”单独在时间名词前介引时间的例子。Heine 等人曾把语法化看作若干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并把各个基本的认知域排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这一等级的后半部分(由空间到性质)表现了虚词进一步虚化的过程[8]。商丘方言里介引时间的介词“来”很可能是由介引处所的介词“来”衍化发展而来,这既符合“时间的表示主要是通过空间的隐喻来实现的,空间是时间的表征模式”[9],也符合Heine等提出的从空间概念到时间概念的语法化历程。
三、与其他汉语方言介词“来”的共时比较
“来”作介词的用法在其他汉语方言中也有表现,但鲜有专门论述。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0]2178,徐州话的“来”可以用作介词介引方向,多在方位名词前表示“向、靠”的意义。例如:来上看,来前走,来外靠靠。
据董晴晴的考察,江苏沛县方言里也有“来”介引方向的介词用法。如:别靠我那么近,来旁边坐坐。︱你来前走,一转弯就到啦。︱你来哪走?[11]17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的词条,菏泽话的“来前”表示“往前”[12]2517;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的词条,万荣话的“来后”表示“后来,以后”,如“二娃原先在村里教学,来后上唠大学”[10]2184。可以断定两地都存在“来”介引方向的用法。
钱乃荣考察了介词“来”在吴语中使用的情况,认为“来”作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的“在”。如:“俉且坐子说说看,往来啥场化。”又可以表示所起的“从”或所止的“往”。如:“齐家囡儿嫁来齐家去,半夜里番身齐对齐。”[13]《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归纳了宁波方言“来”的五类用法,其中作介词的“来”可以介引处所:“我是来大学里认得渠个。”还可以在时间名词前介引时间:“上回碰头是来旧年六月份。”[10]2179根据曹晓燕的考察,无锡方言的“来”变读成了“勒”,作为介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如:佗勒火车站工作(他在火车站工作),小明勒1993见就去过英国咧(小明在1993年就去过英国了)[14]54。
李方柏、段福德[15]考察了永新话“来”的三类特殊用法,其中作为介词主要介引处所:讨米也唔来永新讨(讨饭也不会在永新讨);倨来黑板浪乱写乱画(他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箱子蛮大,你个书可以全部放来里(箱子很大,你的书可以全部放在里面);你唔答应我,我就死来该(你不答应我,我就死在这儿)。
“来”在黑龙江方言中可以作介词表示处所。如:我昨儿个来百货大楼看见他买了个洗衣机[16]。丹东方言也有“来”作介词介引处所的用法。如:来哪儿住家?[12]2513《东北话词典》中也有对“来哪儿”表示“在哪儿”的相关记录。如:“别乱传行不,这话你是来哪听说的?”[17]323
综上可得到下表:
介引方向徐州话沛县话菏泽话万荣话商丘话介引处所商丘话宁波话无锡话永新话丹东话黑龙江话介引时间商丘话宁波话无锡话
由以上所列资料可见,“来”作介词的用法在其他汉语方言中也有表现,并非仅出现在商丘方言中。由于通用语对方言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方言对通用语的影响,加之“来”在汉语发展史上曾有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些方言里的介词“来”与商丘方言的介词“来”应该拥有相似的语法化路径。观察上表所列各方言使用介词“来”在介引方向、处所、时间方面的不同状况,可以发现,有的方言仅具有介引方向或仅具有介引处所的用法,它们应该都是动词“来”直接语法化的结果;有的方言只要具有介引时间用法就同时有介引处所的用法,显示了介引时间与介引处所用法的密切关联。由此,联系介词“来”在商丘方言中的演变情况,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出汉语方言中介词“来”的两条语法化路径:位移动词→方向介词;位移动词→处所介词→时间介词。这也与吴福祥[18]通过金华方言的处所介词“落”、潍坊官话和徐州话的方向介词“上”、北京口语的空间/时间介词“起”、南宁粤语的处所介词“过”所揭示的从趋向动词到空间/时间介词的语法化模式相符。
同时,也可以看出商丘方言的介词“来”与其他方言介词“来”的不同特点。比如:同样属于中原官话,商丘话的介词“来”不像徐州话、沛县话仅有介引方向的用法。“来”在商丘话中主要充当动前前置介词,不像吴语、永新话的“来”具有动后前置介词的用法。商丘话与吴语的介词“来”虽然意义、功能大体相近,但介引方向的“来”在商丘话中并不具有指示位移的起点、经由的用法;介引处所的“来”在方位词之前的意义也有很大差别,像吴语“来里”是近指表示“在这儿”[13],商丘话则与徐州话、沛县话一致,表示“往里”,吴语“来东”表示“在,在此”[12]2514,商丘话则表示“往东”。
[1]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J].方言,2005(2).
[2]董秀英.河南夏邑方言中的语气词“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蔡英杰.河南永城方言的进行体助词“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李樟花.甲骨文运动动词“来”、“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7]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9]Michon J.A.,V.Pouthas &J.L.Jackson(eds.).1988.Guyau and the Idea of Time[C].Amsterdam:North Holland.
[10]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董晴晴.江苏沛县中原官话介词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
[12]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钱乃荣.吴语中的“来”和“来”字结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14]曹晓燕.无锡方言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3.
[15]李方柏,段福德.浅析永新方言中“来”字的几种特殊用法[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12).
[16]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口语中的介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17]高永龙.东北话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8]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2).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罗昕如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责任编辑:郭德民】
2017-04-25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商丘方言介词研究”(编号:CX2017B200)。
谢易延(1992—),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H172.1
:A
:1672-3600(2017)08-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