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職管理,堅守看更二十載

2017-07-12劉仁禮

澳门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區時間人員

劉仁禮

第一次認識劉叔叔是在住所的樓道裡,那晚我不小心踩空樓梯的臺階,扭傷了腳踝,疼得站都站不起來。碰巧叔叔在樓道裡巡邏看到了,很關切地問我腳怎麼回事,能走動嗎?我說不能動,劉叔叔二話不說就扶我進了保安室。先讓我坐下,接著打電話給一些熱心的業主,詢問他們有沒空送我去醫院檢查傷勢。在等待回復的同時,他向我介紹一些處理扭傷的方法,還極力推薦曾經上過澳門衛視的“曾兆榮醫務所”。當時,我深深感受到了親人般的熱忱,一股暖流頓時湧上心頭。

在《文化學》的課堂上,老師要求我們採訪一位普通的澳門人,命題是“澳門人在澳門”。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劉叔叔,因為那一刻的暖流永記心頭。我將自己的打算告訴劉叔叔,他爽快地接受了採訪邀請。

憨厚老實的劉叔叔今年54歲,祖籍廣東順德。1979年,他帶著美好的願景來到澳門,已經快40年了。 當初從順德來澳門的原因很簡單,家鄉有一種普遍的看法,世界那麼大,不該滿足於現狀,有出息的都應當出去闖生活,見世面。所以劉叔叔也加入了離鄉背井闖世面的大軍。30多年前澳門通關方式很簡單,只憑一張紙,貼著相片,是政府發出來的,紙上注明有效日期及簽名。不像如今,要通行證或者護照等正規證件。當時申請澳門永久居民證也比較簡單,不需要投資,申請方便,手續簡單。於是劉叔叔一家遠離他鄉來到澳門定居,五口人,三個孩子,兩女一男,就住在關閘附近。當時的澳門不像現在這樣繁榮,生活氛圍比較寬鬆,沒有那麼緊張,日子過得比較悠閒。但是,要想解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問題也並非易事。

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劉叔叔做過建築小工、送過貨,反正有什麼活就幹什麼活。1994年氹仔“兆景臺”建成,後經朋友介紹,劉叔叔有機會成為兆景臺大樓的管理員(俗稱大樓保安),從1997年至今,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將近20個年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看更看了20年。

劉叔叔每天上班的時間是晚上20點至早上8點,正常是三班倒,三個人輪流上班,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度。由於難招到人,目前常常是兩人輪流值班,自願加班四小時有額外的補貼。工作內容是負責社區的安全,比如,有沒有外來人進出,如有便需要登記。

劉叔叔平時上班騎電單車,曾經喜歡喝酒的他,因為知道如果騎車時被查到酒精含量超標就會罰款,這點對他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後來他就下決心戒酒,將酒精拒之門外。為了做好管理員的本職工作,劉叔叔認真學習。比如,為了應對社區停電之類緊急狀況,他向人討教,很快便熟悉了一些電工類的專業技術,知道需要先關電總閘,然後按步驟檢查。電梯,抽水泵等大型機器的開關也都要關閉,免得恢復供電時電流量衝擊造成負荷過大。

其實在澳門,大樓管理員的崗位還是挺有意思的。從表面上看,大樓裡每家每戶基本都緊閉著大門,戶與戶之間交流甚少,似乎都有戒心,自我保護意識較強。但不管那一家業主或房客,都同大樓管理員關係融洽。保安保的是整座大樓全體業主和住戶的安全,是溝通社區族群之間密切聯繫的紐帶。加上澳門人很講究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逢年過節的習俗一成不變,節慶之時更強調閤家團圓,所以逢年過節保安的責任更加重大。劉叔叔總是直至大年三十晚上也要上班,為家家戶戶的平安除夕夜站崗放哨。二十多年來,他們一家的團圓飯每年都要提前吃,這樣才能保證劉叔叔按時上崗,恪盡職守。

時間過得飛快,一晃近二十年就過去了。如今澳門物價高,生活開銷大,生活節奏也比較快,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不斷提出新的挑戰。看更的工資收入是比較低的,工作時間又比較長,似乎有點得不償失。兒女逐漸長大,也勸過劉叔叔不要做這行了,畢竟工作時間長,熬夜辛苦,年紀大了,需要休息好,更要注意保養身體。但劉叔叔不聽勸,他有自己的想法。因為這些年大樓管理員做下來,已經同業主們建立了感情。許多業主是劉叔叔看著他們搬進來入住的,親眼見到年輕人交朋友、談戀愛,直至結婚生子;也親眼見到小朋友從懷抱嬰兒慢慢長大,上幼兒園,進小學中學,直至到內地、香港、臺灣甚至國外讀大學。劉叔叔幾乎同整座大樓的業主都成為好朋友,不管男女老少,進出大樓時多會很客氣地同劉叔叔打招呼,可見他受尊重的程度頗高。從97年看更至今,劉叔叔見證了兩代人的生活情景和成長歷程。

從社會層面看,保安人員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他們大多數遠離家鄉,缺少親朋好友的關心。在高度發達的現代化都市裡,社會變遷速度快、程度深、力度大,都市生活對保安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安人員和其他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家庭和親情,但因工作的特殊性往往無暇照顧自己的老人、孩子,家務幾乎全部落在家人身上。他們捨棄小家來為社區的大家服務,值得每一個人尊重。正因為深刻體會到保安工作是一項特殊的服務性工作,劉叔叔二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負責,態度一絲不苟,對人對事公平公正,做到了讓公司和業主普遍滿意,皆大歡喜。

這些年來,劉叔叔把殷切的期望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兒女們都很爭氣,上進而有成就。我問他退休後會回家鄉養老嗎?他毫不猶豫地說“不會回去了,俗話說百年歸老,我已經適應了澳門的生活,是個地地道道的澳門人啦。”

採訪最後,我有點俗氣地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怎麼理解‘社會幸福感的?”面帶微笑的劉叔叔給了我一個樸實卻很有境界的回答:“我的感想很簡單,有個體幸福才能有社會幸福。坦然生活,修得心中雅量,蓄得一生幸福,俯身做事,用心做人。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大繁榮大昌盛,最重要的還是身體健康。”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2015級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區時間人員
現象學觀念是如何源的?
——德里達與胡塞爾的分歧
彩色笔动起来
完形填空一则
多做正分 少做負分 正確投資有章可循
跟踪导练(四)
24時間万全体制全天候安全走行
社区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