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子女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環
2017-07-12王茗雯
王茗雯
6月初,一名14歲男學生離家出走,於筷子基北灣跳海自殺,轟動本澳社會。近年,長者及青壯年人士自殺的不幸事件屢有發生,原因多以金錢債務、身體健康、事業壓力等為主,反而學生因學業壓力、家人疏忽照顧等原因自殺的非常罕聞。據報,該名不幸事件的男生居於外婆家,沉迷於網絡遊戲,導致學業成績下降及身體狀況出現問題,並曾透露想退學。6月9日,男童父母想帶死者報讀另一所學校時,卻被告知他已在當日早上5時離家出走,房間只留下一張稱“會回家”的字條,父母隨後向治安警報案,但可惜已經天人相隔,造成不可挽救的悲劇。
生命誠可貴,14歲的年紀,正是大好年華,為何選擇了結寶貴的生命?於一個家庭而言,這個血的教訓太大了!同樣,於社會而言,一單都嫌多!痛定思痛,對此不幸事件,各界應反思,究竟發生不幸的背後,有哪些缺失是問題的主因?哪些方面是可以未雨綢繆的,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相信很多人不反對,為人父母的確是一門大學問。每位父母都應力所能及地為子女提供合適的教育和成長環境。現代家庭一般子女不算多,若以雙職家庭計,兩個起三個止,負擔並不大。唯這里要分析的是什麼樣的家長提供什麼樣的教養子女條件,這取決於家長的素養,也決定子女未來可走一條怎樣的成長之路。
一般在澳門而言,年輕一代學識稍高的家長,多從事專業工作或公務員工作,而晉身中產階級,除了給予子女豐盛的物質條件以及學習環境,讓他們住得好, 吃得好,獲得優越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能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子女健康地成長。而相對基層的家長,可能賺錢的最大動力來自讓子女有個好的生活環境,為兩餐奔波勞碌,可能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甚至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子女的生活、學業和興趣培養等,他們多將子女的陪伴假手於外傭,或者假手於家中長者照料,久而久之,自然而然親子關係會疏離,甚至父母根本不知道子女的學業或生活狀況出現問題,而未能及時或及早地施以支援,一旦子女的精神或身體狀態不佳,易走上鉆牛角尖的境界,甚至於發生不可預料的極端事件,以上14歲男學生的情況,正是典型的不幸個案。
但其實,在本澳,處於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的孩子比比皆是。據悉,本澳超過三成家庭以從事博彩行業維生,他們的子女就是一個欠缺親子互動的群體,學業上、生活上都需要更多的成年人的關注。一般的基層家長太忙碌,或者沒有相關的知識,難以明白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角色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他們慣性以為父母的愛能以老人或家傭來替代,甚至期望學校的角色比家庭更重要,造成了家庭疏忽親子關係的現象。針對普遍現實如此,倒不如由學校方加強對家長的教育,令他們明白到,即使是校方老師的介入,也是有限的,畢竟老師不可能專注在問題學生的日常生活上,故寄父母的角色予學校老師,這是不現實也是難以落實的。
我們也不得不重視,很多親子關係密切的家庭中,也同樣存在這樣那樣的家教問題。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電子產品的依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家長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子女對電子產品的依賴。電子產品幫助家長管理子女,也消耗子女過多的精力,殊不知,孩子沈迷於電子網絡遊戲,惡性循環,進而影響到作息和學業,是利是弊,廣大家長心中是各有取捨的。所以,說電子產品是家長無奈之中的選擇,但較之更無奈的還有,在澳門學生的娛樂真的是有限,放學後或假期,除了補習社、才藝班,沒有可玩樂的地方可去。早前,民署關閉了十多間工廈“兒童遊樂場”,引起社會反彈,有人認為,遊樂設施安全成疑……有人建議,政府活化工廈場地用途限制……當然也有人認為,無行政許可經營,(關閉)是自找的……
其實,大家爭議的根本問題在於,現實中我們的孩子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玩樂場所或公園。放眼看看香港、廣州、珠海等城市的公共社區設施,我們的賭場再多再怎樣遍地開花,就是取代不了孩子成長所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