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一点打碎自己的精神
2017-07-12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室教研员
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室教研员
教师需要一点打碎自己的精神
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室教研员
前几天,我和一位校长在网上交流,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尴尬事。
他是一个很注重教师成长的校长,只要有可能,他会千方百计为老师们争取学习的机会。这一次,他又争取到了五个外出学习的名额。他认真了解过,这次培训质量很高,组织得也很规范,还有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于是,他想把这些机会交给真正愿意学习的人。但是,竟然一个报名的人也没有。他只好使用老办法,按常规指派人去参加。办公室的人告诉他,指派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会议地点太偏僻了,没有玩头。他这才明白,原来老师们以前能被迫接受培训任务,并不在于培训质量有多好,而是培训地点都很繁华,可以借机去购购物、旅旅游。他至今还没弄明白,明明老师们的视野需要开阔,教育教学的艺术需要提升,怎么就是不愿意去学习呢?
无独有偶。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遇到一位资深教研员,他对教师的成长也充满焦虑。
他先是谈了参加教研活动时老师们的种种做法,逃会、聊天、玩手机,很少有人认真听精心设计的教研内容。他到一所学校调研,教研组长在谈自己学校毕业年级的教学创新举措时,“创新”的内容竟是多年前他亲手做的研究方案。叹息之余,他退了一步说:“如果一般的老师对学习和研究没有兴趣,还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省市级的教学能手也不愿意再去学习了呢?”原来,他曾经多次与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座谈,希望他们在优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把自己的经验和特色挖掘出来,梳理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他的倡议无人响应,更没有人付诸行动。再后来,他了解到这些“名师”的生活常态:因为在学科教学上有了名气,成了教学骨干,领导开始重视,“教而优则仕”,成了单位里的小干部,大大小小的事务管理损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因为教学成绩突出,成了家长们认可的老师,于是很多家长想法设法把孩子送到他们家里辅导,有意无意地被“逼着”做起了家教,课外时间都耗费在“挣钱”的事上。最终的结论是,他们确实没有精力,也无暇再去顾及成长的那些事。
事实的确如此。有的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足,总渴望能够在现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却又在行动上极易自我满足,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不少,不愿意再往前走一步,这就是所谓的“梦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有的教师,安于现状,不想在工作上多“折腾”,一切都以“还说得过去”为准则,对那些不是被逼无奈的事情,不愿意想、不愿意做,这在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主流现象。其实,普通教师不愿意主动成长,优秀教师没能更优秀,从根子上来说是缺少了一种打碎自己的精神。
我一直认为,人若没有打碎自己的精神,生活迟早会走向板结。每一位老师,在最初的时候,他们肯定都有过豪情与激情,也有过努力和勤奋。只不过,在岁月与世俗的侵袭下,慢慢地臣服,慢慢地板结,慢慢地没有了流淌和生动。
所以,教师需要一点打碎自己的精神。打碎自己,就是时时警觉地反思,仔细地回眸。在快要凝结的当儿,轻轻给自己一个敲打、一点撼动,让自己不至于硬化,并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