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还是“乐学”
2017-07-12肖汉斌
文︳肖汉斌
“苦读”还是“乐学”
文︳肖汉斌
走近某高中,红色横幅挂满教学楼,分外显眼。“十年寒窗苦读,六月一朝梦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众多励志标语,几乎离不开一个“苦”字。更有甚者,打亲情牌,像“家中的父母吃苦受累,盼的是捷报频传”,还是与“苦”紧密相连。总给人一种“不苦就不叫读书,不苦就不是好学”的感觉。
临近高考如此,平常教育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喜欢用“闻鸡起舞”“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苦情故事来激励学生,都注重“吃苦耐劳”“勤学苦练”思想的宣扬。不是说这样做不可以,苦读,一直以来都是激发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方法。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在汪洋的题海中苦苦挣扎,在接二连三的考试中苦苦支撑,感受不到读书的乐趣,也是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苦读”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不厌学、不辍学,甚至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健康发展呢?有,那就是“乐学”。
乐者趣也。“乐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觉得学习过程有乐趣,能体会到学习的理趣、妙趣,并从中涵养自己的情趣。“心乐之”,必会“伐竹取道”,积极地去探寻“尤清冽”的源头活水。
“乐学”思想古已有之。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就是快乐、愉悦。不单如此,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才是学习的高境界,他自己也常“乐以忘忧”。历代诸多教育家也都重视“乐学”,实践“乐学”,“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学校、教师并不重视“乐学”,总是喜欢强调“苦读”。为什么?因为要求学生“苦读”比引导学生“乐学”要容易得多。“苦读”的重点在知识,教师通常只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背诵、做题、考试来掌握就可以了,以教定学,教法单一。而“乐学”则反之,“乐学”的重点在学生,需要教师以人为本,遵循教育的规律与生命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方法,以学定教,教法灵活。而且教师课前除了备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课中除了讲授,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互动;课后除了检查、考试,更重要的是交流、反思、提升。与“苦读”相比,“乐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学的过程更为注重,一句话,更难。
只是,《为学》开篇就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教师须认识到,让学生“乐学”是自己的责任,“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乐教”者,并用自己的乐观来营造欢乐的气氛感染学生,使心与心更近,乐与乐相随。要设乐境、激乐趣,引导学生体验成功之乐,感受成长之乐,领悟生命之乐。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能囿于课堂之中,限于书本之内,要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这样,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获得更大的快乐,身安心顺,陶然自得。
如此看来,“苦读”虽有“苦读”的功效,但从学生视角出发,还是“乐学”更好。期待有更多的教师“乐教”,希望每一个学生都“乐学”。
(作者单位: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