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共研共赢之路
——涟源市推进城乡学校研训一体化纪实

2017-07-12刘茜刘祎霞余柯李俊伟通讯员文迪光李立财

湖南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涟源市研训城乡

本刊记者︳刘茜 刘祎霞 余柯 李俊伟通讯员︳文迪光 李立财

一条共研共赢之路
——涟源市推进城乡学校研训一体化纪实

本刊记者︳刘茜 刘祎霞 余柯 李俊伟
通讯员︳文迪光 李立财

四月的一天,涟源市三一学校八年级教室里

气氛热烈,孩子们三五成群,正在兴致勃勃地进行人体器官模型的组装。动脑、动手,群策群力,不一会儿,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器官作品”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节生物课,陈寒窗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一节普普通通的课上得如此生动活泼,无不得益于城乡学校研训一体化的强力推进。

为了破解城乡教师素质均衡发展的难题,近几年来,涟源市教育局努力构建完善“城乡联动”同步研训机制,构建起了城乡捆绑的教学领军团队、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城乡联动”同步研训机制使涟源教育走上了共研共赢的良性发展轨道。

城乡牵手,构建研训一体化机制

涟源市是个有着116万人口的省级贫困市,经过几轮的布局调整,全市中小学校数量减少到286所,学校规模和布局更趋合理。但与此同时,一些积存多年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不少农村小学实行包班制,一名教师既教语文、数学,又教思想品德,还兼任班主任。音、体、美等小学科虽然排上了课程表,但由于缺乏专任教师,不能保证课时,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更是无法开出。如此状况,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造成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改革,势在必行。审时度势,涟源人选择了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师。

这是一个并不困难的必然抉择。任何时候,“人”都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这道理谁都清楚,关键是如何落实。

近年来,涟源市加大“引援”力度。但是,外部输入解决不了长远、深层次的需求。如今,涟源市中小学教师总量已近8000人。对于这样一个基数,立足本土培养显然更为有效。换言之,提高本地教师的水平,是一项更艰巨、更关键的工作。就在2002年,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研训中心”)应运而生。

“研训中心是一个介于教育局和学校之间的业务管理机构。对如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业务指导起着桥梁作用。”涟源市教育局局长石进科如是说。

2002年,全国上下正经历着新一轮机构改革。作为一次改革尝试,研训中心将教师进修学校和原属教育局职能部门的教研室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能机构。从实质来看,这是一次资源与职能的整合。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向来是由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各管一摊,难免相互隔阂、相互牵制。“在很多地方,两个部门还是由不同领导分管,工作中更难协调。”“临危受命”的研训中心主任邓求平熟知各地的情况。

在车水马龙的人民中路旁,一幢不起眼的现代化小院就是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目前,这里下设有教研处、岗培处、函授处、后勤处、办公室等职能处室。用邓求平的话说,研训中心是“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几年来,研训中心的编制由最初的40人扩大到如今的59人。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教育、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参加的教师培训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每个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教师培训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这使得涟源人在工作中没有掣肘之困。当然,这一切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着师范教育背景的市委书记谢学龙,对教育有着特有的情怀。去年,研训中心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项目,全省同行竞争十分激烈。“只要有需要,我可以亲自去申请。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谢学龙知悉情况后,特意给邓求平打了个电话。

2016年,涟源市市政府两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师培训工作和经费落实等情况,要求市财政严格按照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安排预算,共拨付教师培训经费626万元。各学校按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8%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作为涟源教育的当家人,石进科深知教师培训的重要。对研训中心的工作,他经常亲自参与。研训中心的工作人员笑称:“要是石局长哪一周没来我们这商讨工作,我们还真会有点不习惯。”

但,这并非关键。如果将得力的机构、领导的重视比作“巧妇”的话,更核心的问题是“米”从哪儿来,如何“为炊”,也就是如何培训。

按照“人员身份互换,工作职能融合,工作途径互通”的原则,研训中心将研训员(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教育科学研究室教研员的现称)职责定位为研究、指导、培训、评价、服务“五位一体”,并以此制定岗位职责,与教师共成长。

王丽燕是涟源市研训中心小学数学研训员。谈到2016年的工作,她用一个“累”字来概括。她告诉记者,过去当教研员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搞教研,到学校听听课,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很单纯。自从“荣升”研训员后,由于职能的转变,工作一下子多了起来:既要做教研,又要负责教师培训;既要组织全市范围的示范课、评优课,还要和老师们探讨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太忙了,但比过去充实了,自己也得到了提高。”王丽燕这样评价自己的状态。

或许,仅从形式来看,城乡学校研训一体化无非是“送出去”和“请进来”。“但我们不是因为有钱就随便办事,而是从教师的需要出发,目的性很强,也很讲求实效。”研训中心党支部书记易丹在研训战线上摸爬滚打多年,“按需培训”的做法让他感到很是自豪。

就在记者采访时,研训中心副主任吴庆芬正紧锣密鼓地安排下一周的“市级小学数学教师学科培训”内容。“培训前,我们会给拟邀请的专家、讲师发一份教师的需求函,他们会据此进行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的讲学。”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份培训安排表,并做了介绍,“你看,我们的很多农村老师对如何教好‘3的倍数’存有困惑,所以,我们特意安排专家讲授这个方面的知识点。”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邓希平认为,“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全程评价,城乡联动”成了涟源教师研训活动的基本模式。

涟源人在有意无意之间,找到了一记破解城乡学校研训困局的妙招。

研训同步,搭起三级有效联动平台

为了尽快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一种符合涟源教育实际的研训模式启动。

近年来,涟源市教育局针对全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训的推进、基地学校的建设、研训模式的构建作了宏观的部署和调控,并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就近联合的原则,将全市中小学校划分为多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研修中心。至此,“市研训中心——片区(乡镇)研修中心——学校教研室(学校研训小组)”的“金字塔”式研训网络逐步形成。

在这个三级研训平台中,市研训中心是最高的一级,也是最重要的一级。

市研训中心将长郡蓝田中学、涟源市蓝溪学校、涟源市实验学校等城区优质学校确定为研训基地,开展市级研训活动。走进长郡蓝田中学,执行校长李志华自豪地说:“学校被确定为涟源市研训基地后,我们倍感欣喜,也意识到了一份责任。”从2014年开始,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邀请全市各学校的老师参与,通过经验介绍、课堂观摩、分组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发挥名校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兄弟学校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片区研训承上启下,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举足轻重。

2015年,伏口镇中心学校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这个成绩对不少城区优质学校来说或许不值一提,却让伏口镇中心学校的教师倍感光彩。“要知道,我们这儿可是全市最偏僻、最落后的乡镇之一。”伏口镇中心学校校长吴海最清楚这个成绩的分量。

早在2010年,伏口镇中心学校就成立了“绿满窗前读书会”,这是伏口镇中小学校相互学习与沟通的平台。读书会为加入该会的教师提供充足的图书、教学研究平台和各级媒体推介平台。之后,又成立了镇一级研修中心,在县级培训的同时,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单位组织集体备课,教师们亲切地称它为“大集备”。每逢寒暑假,乡镇中心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对上学期的教学进行反思、研讨,对下学期要讲的课程分解到人,分别备课,最后把教案收上来集体讨论,找出问题,修订、完善再传到网上,待新学期上课时大家共同使用。

“传统文化教育”是他们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通过推广实施,乡镇内各学校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乡镇的兼职研训教师定期召集教师们交流教学体会,将一些比较集中的话题上升为研究课题。他们把这个过程总结为4个步骤,即“话题言说——问题聚焦——课题带动——展示推广”。在这个小小的乡镇里,吴海尝试着让“研、训、教”一体化模式生根发芽。

现在,各乡镇研修中心都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训队伍。这支队伍的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这样的态势,让记者深深感到涟源教师研训的深厚基础。

校级研训处于三级研训平台的末端,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记者走进刘喜平校长所在的湄江镇长春联校,映入眼帘的是花园般的景色。但在11年前,这里还是荒山野岭。学校是由周边5个村的4所村小合并而成。那时候,别说搞研训,就是去听课,老师都会一脸不高兴:“听课干什么?我一辈子就是这么上课的。”家长也不太重视教育。记得有一次,刘喜平带着老师去家访,正在打麻将的家长连头都不抬:“老师来了呀,我很忙啊,你们等一会儿。”等了好半天,连一口水都没喝上。这样的师资,这样的环境,学校要发展,谈何容易!

湄江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桂文说:“虽然很艰难,但是依托教师培训,湄江镇长春联校逐渐有了起色。”

刘喜平从外地请来两位专家,对老师们手把手培训。专家的到来引发了“鲇鱼效应”,学校顿时有了活力。刘喜平趁热打铁,制定了研训制度,从集体备课抓起。

2015年,青年教师陈万成要参加娄底市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活动,大家一起帮他准备。试讲时,刘喜平特意带着摄像机录像。下了课,他把录像交给陈万成:“自己先拿回去看看再说。”第二天,陈万成一见面就惭愧地说:“哎呀,真丢人!”

“我原来感觉挺好,可回去一看,上课的表情和动作都不好。”陈万成意识到,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正是刘喜平所期待的效应。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陈万成不知改了多少次。之后,当陈万成喜滋滋地捧回此次竞赛活动的一等奖时,所有人都觉得挺自豪。陈万成由衷地感言:“是研训为我开启了一扇走向名师的大门。”

如今,湄江镇长春联校已经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校本研训制度。他们选定有价值的课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议课,让教师们轮流试讲,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补充。一轮下来,最后上课的教师就集中了全教研组的智慧。

的确,研训在改变涟源教师的心智模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层次、形式、内容的研训正日益充实着教师们的生活。

示范引领,撬起城乡共享的杠杆

从2016年开始,涟源市依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对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省内外名师工作室以及省级基地校等,开展了“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他们在全市进行了层层选拔,每学科确定3~5名基础好、素质高的教师,到全国各地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结束后,又马上组织这些教师对全市各学科教师进行送教下乡。

“培训的内容很丰富,效果也很好。”涟源市蓝溪学校刘碧纯老师说。培训班上,既有专题讲座、课例研讨、同课异构,也有对教材编排、特点、教学策略等的具体介绍,老师们感到很“解渴”,很实用。

除了移植外来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培训更需要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提升。三年来,涟源市共有近700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参加涟源市组织的培训的教师达9886人次。怎样更好地发挥这些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他们的另一个着眼点。

“目前,我们有百分之六七十的项目是市内自主培训项目,采取的是‘请进来’‘走下去’和‘请上来’的方式。”研训中心教师岗位培训处主任宋黎光介绍说,“特别是通过‘请上来’,我们建立了一支兼职研训教师队伍。”培训实施过程中,生物研训员刘晃林、地理研训员姚春发、教研处主任朱卫文等专职研训员帮助兼职研训教师从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到模式方式的审定等进行严格把关、精心打磨,被大家称为兼职研训教师的“教头”。

有了兼职研训教师,研训中心就能机动灵活地组织培训。“这一类培训都是基于实际的问题,兼职研训教师们知道一线教师关注什么,培训的内容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宋黎光看来,兼职研训教师的特殊身份正好为“研、训、教”一体化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涟源市一中历史教师邹果成就是其中一位兼职研训教师。多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渴望接受培训:“我特别盼望能有一位优秀教师引领着我,把他平时不轻易言传的‘武林秘籍’拿出来。”在参加几次“国培”“省培”后,邹果成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心里充满了诗意和温情:“这是一段充实而圣洁的生命之旅,它让我理解了教育的本义。”

从培训中懂得培训。据说,教育的本义,就是将一群人从深邃幽暗的山洞里呼唤出来。如今,作为兼职研训教师站在讲台上,邹果成满腔热情,希望将更多的人“呼唤出来”。

邹果成讲的是“高中历史理解型对话教学”。为了讲好这节课,他前后修改了十余次。从最初的试讲到最后正式定稿,他足足花了三个月时间。

第一次登台试讲,邹果成就遭遇了尴尬。他本来想和参培教师有一些互动,但没有人肯配合,甚至有人懒洋洋地说:“你只管讲,我们听着就是了。”敏感的邹果成发现了横亘在彼此之间的隔膜:“我们作为培训者已经进入了角色,但台下的教师还没有准备好。”经过反思,邹果成作了一些调整:“我有意识地穿插一些故事和课例,尽量让培训变得生动活泼一些。”这样的调整并不是立马见效。随着一次次的修改、磨合,邹果成对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第四次试讲时,讲到精彩处,邹果成听到了台下的掌声。那一刻,他高兴得就像在教学比赛中拿了大奖。

“邹果成,你的变化可真大,一次比一次成熟!”一位听他前后两次讲课的教研员惊叹道。邹果成开心地笑了。他很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是怎样从浮躁的状态开始更多地读书,更多地关注课堂。“一个人有了方向,打开另一扇窗口时,世界陡然间变得很开阔。如果不做兼职研训教师,我可能会是另一种状态。”邹果成真诚地对记者说。

看得出,兼职研训教师的工作既给优秀教师提供了一个挑战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

涟源市通过打造一支兼职研训教师队伍,成功地把市外培训与市内培训、精英培训与普及培训联动起来,最终实现了“研、训、教”一体化的设想。

目前,涟源市已经建立了由42名教研员与培训教师组成的专职研训团队,由185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兼职研训团队,以及依托22个学科教学研究会中的673名骨干成员组成的校本研训团队。有了这样一支庞大的研训教师队伍,农村学校薄弱学科的师资培训就有了保障。

在研训中心的职责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表述:专职研训员必须“蹲点”一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教研教改活动,上好示范指导课;兼职研训教师必须在所在乡镇或学校上好一堂示范课,并结对帮扶一名新教师。各学校积极推进小课题研究,带动了学校的校本研修,加快了教师的成长。该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李世奇介绍,职责的落实,不仅让城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课题研究也是成果丰硕。近3年来,该市共有32项课题先后被列为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20余项课题荣获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奖,50余名教师在省级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90次以上。

网络教研,开启跨越时空的学习通途

这里,是伏口镇万寿联校,涟源市最偏远的村小。记者采访时,该校全体教师正聚集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同步参与主会场设在伏口镇中心小学的网络教研活动。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远程观摩了由该校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语文和数学课。现在,他们正通过涟源市教育城域网的网络教研系统,开展“面对面”的网上对话研讨。

“像这样的异地研训活动,通过网络教研系统同步直播,全市不少学校都可以轻松实现。经过多年的建设,涟源市教育信息化正有力地促进全市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石进科介绍说。

截至目前,该市在“校校通”的基础上,以城域网为支撑,在全市建成了6个录播(直播)教室、170多间“同步课堂”教室,构建了覆盖城乡的中小学网络教学环境。斗笠山镇中心学校的吴旭光老师对此最有体会:“同步课堂建成后,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可以跟着同步学习,学生则可以直接接受县城中小学名师的授课,大家都很兴奋!”

研训中心岗培处教师谢学文说:“我们现在利用这个系统广泛开展城乡学校网络结对活动,内容包括学校结对、部门结对、教研组结对、教师结对等,逐步实现全县中小学网络结对全覆盖。”具体来说,以城区学校、中心小学、优秀中学为龙头,一所龙头学校带动3至4所学校组成网络团队。结对学校利用同步课堂定期开展一对一、一对三(或四)的网上听课、互动评课等交流活动。应用此系统,不仅将涟源本地城乡学校连成一体,还让涟源学校的教学融入教育发达的区域中去,如通过与长沙、娄底等地的学校实施网络结对活动,涟源市三中、长郡蓝田中学、蓝溪学校、三一学校等学校的教师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现在,长郡蓝田中学的杨星老师就会常去“逛逛”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内部的“云校园”平台,找寻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学习。

网络教研还应该是基于资源的活动。为此,市研训中心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堂堂网等资源库建立了中心资源网站,各学科分别创建了优质课程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优秀案例、专家讲座、课堂实录等,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城乡学校课程资源应用一体化。教师们从中获得了同步甚至超前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涟源市还通过建立学科QQ群、微信群,让教师们增强互动;推进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教师工作坊的建设,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开启跨越时空的网络研训新模式。

毋庸置疑,网络研训真正成为了涟源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去年,湄江镇长春联校与“学乐网”合作,开办了一个网络试点班,为班上每一位学生都配备了平板电脑进行教学。这本是件喜事,却让刘喜平犯了愁——谁来教?怎么教?要知道,当时学校连一名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没有!思虑再三,刘喜平自己“挑起了这副担子”。面对全新的课程,他认真研究教材,经常与学科研训员进行交流。同时,他借助网络资源学习名师教法,解决教学疑难。很快,这个大山里的网络试点班教学在涟源“声名鹊起”。刘喜平的信息科研技术能力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普通的课堂反馈机制存在不足之处,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道题,对学生们具体的参与情况,老师是无法全面掌握的。而在网络试点班,老师在线上出题,学生们都要完成并提交,这样每位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从校本研训,到片区研训、城乡联动,再到开放、互动的网上研训,涟源市推进城乡学校研训一体化的机制日趋成熟和完善。一步步走来,城乡教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成了随时随地沟通交流的“一家人”,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越走越宽广……

“深度报道”伴您溯向思想的更深处,延伸阅读请继续关注“湖南教育新闻网”。

网址:http://www.hnjyxw.com

猜你喜欢

涟源市研训城乡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涟源市以赛助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